今天這一集節目,我們要介紹的就是「美食評論家」這個神秘、特別又夢幻的職業。一般我們講到食評專家,腦中浮現的第一印象,可能會是卡通料理鼠王裡面那位感覺很尖酸刻薄的EGO,但美食家的具體工作細節是什麼?除了吃東西、拍拍照以外,這份職業究竟需要哪些專業技能、知識與技巧呢?今天,我們有請到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部落格創辦人以及 Taster 美食加 垂直媒體的創辦人 Liz 高琹雯,來為你揭開美食評論家這份職業的神秘面紗。
擁有台大法律、哈佛法律碩士等高學位的 Liz ,原本以為自己會在國際大型律師事務所任職終老,卻發現自己的專長在於「吃」-無論是尋吃、品吃、寫吃都是她所熱衷的議題。Liz 在 2011 年創辦了部落格「美食家的自學之路」,當時就因為獨樹一格的題材與文筆受到關注,而 2018 年,Liz 也開始將部落格升格成為垂直媒體,創立了 Taster 美食加,聚集所有愛吃的人,把美好的事物串連起來。我們今天的節目除了會聊聊美食家這份職業以外,也會和你分享 Liz 的故事。這一集我強烈推薦給想要做 Niche 縫隙市場或美食自媒體的人來聽,你可以聽聽看一個人是怎麼做市場調查、怎麼利用自己看似無關的專業來定位出自己與眾不同的個人品牌與風格。這集除了音頻之外,我們一樣有錄製精簡版影片,提供給喜歡看精華影片的你。
此外,我也想跟你分享一個好消息:我和生鮮時書合作的音頻課程「遠距工作硬實力」在七月份推出畢業季特別優惠活動囉!從2021/7/1-7/31這堂課程會做限時促銷,只要台幣1,300元,就能夠買到這套線上音頻課程!課程裡,我會用15小節的純聲音課程從技能挖掘、專業培養、方向定位和市場需求這四個重點出發,教你遠距工作必備的軟、硬實力,如果你對這套課程感興趣,請 點此連結 前往課程頁面,了解課程詳情與購買課程呦!
👉 觀看本集文字稿內容:在原文網站中,你可以選擇想要聽的段落直接跳著聽(我們幫你把段落都整理好啦😉)
📍 觀看精簡版Youtube影片:只喜歡聽乾貨嗎?沒問題!點擊觀看簡化版的Youtube版本
💌 訂閱佐編茶水間電子報:我們固定於每週一寄出精彩的電子報內容,也會有許多只在電子報裡分享的小驚喜唷!
⭐ 加入臉書私密社團:與8000位聽眾&團員一起討論遠端工作、品牌經營與自我成長
⚡ 索取4天免費線上課程:教你打造個人品牌必知的技巧、常犯的錯誤與變現的方式
💙Let’s be social:Instagram|Facebook|Youtube
本集來賓資訊:
🔸 Liz 高琹雯:美食家的自學之路(BLOG)、Taster美食加(美食垂直媒體)、美食加選物(電商)、Podcast節目《美食關鍵詞》
———————————————–
以下為文字版訪談綱要
———————————————–
在你喜歡的平台上訂閱: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Android
📍【訪談綱要】#158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馬上開始 >> 00:00 – 節目開場與單集概要
馬上開始 >> 04:09 – 如果要請你為自己下三個關鍵字,你會為 Liz 下哪三個 Hashtag 呢?
- 幸運
- 純粹
- 不計代價
在追尋夢想的過程中,很感謝我的家庭給予我很多支持,因為我爸爸本身就是老饕,也因此我的成長背景就有很多跟美食的接觸,家人帶我吃過各式各樣的美食,讓我有機會今日勝任這份工作。關於純粹和不計代價,我真的就是秉持非常單一的念頭,我就是很喜歡吃,想把對吃的熱情、想法分享給大家,所以我願意自己買機票飛出國、參加活動、自掏腰包吃餐廳,只要有難得的機會,絕對是不計成本去得到它、實踐它。曾經有朋友說很佩服我,一直很專心的就做這一件事情,我想這就是「純粹」吧!
馬上開始 >> 08:16 – 2011年的三月某個晚上發生了什麼事情?帶我們坐時光機回到你開始「美食家的自學之路」之初衷,以及那時候對這份“職業”或“嗜好”的想像?
其實那個晚上,應該說是沒有發生什麼事情,哈哈!當時的我還在律師事務所工作,通常都要加班的我,那個晚上剛好沒有加班,而那時我已經苦惱我的職涯發展很久了,所以我繼續煩惱我的職涯,我一直在想,當律師我真的會快樂嗎?或是,我該做什麼事情,才會每天都期待起床?我就很喜歡吃,所以我開始思考,我有沒有辦法把吃美食變成我的工作?當時我已經訪問過葉怡蘭老師,我很羨慕老師說「他是完全沈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並不是說他不跟外界互動,而是他非常沈浸在自己喜歡的工作裡頭,他很喜歡吃、喜歡體驗生活、和旅遊也有結合,他說他連去搭郵輪喝一杯茶,他都會思考一下,把他當作工作,但是他樂此不疲,有的人可能無法接受興趣/工作緊密結合,但是他非常喜歡、沈醉。我非常羨慕,因為當時的我,每週都在期待週末到來,如果週末被破壞我就會很沮喪,我非常不喜歡那種「不能掌握自己時間」的狀態,我就開始在想「如果我可以每天做我喜歡的事情,那會怎麼樣?」所以我才想到把吃美食變成我的職業。
基於對自己的認識,我認為自己不太擅長手作,所以放棄廚藝學校一路,當廚師似乎也不是我夢想的職業;攻讀一個文科的飲食研究學位,我也很猶豫,一方面我已經唸了很多年的書,另一方面我唸出來也未必知道要做什麼;因此最快的方法似乎就是直接投入寫作,唸書寫作原先就是我擅長的,此外我也不用貿然立刻離開律師事務所工作,可以利用閒暇時間寫作,
就在那個晚上,我就立刻開始了「美食家的自學之路」這個部落格。
馬上開始 >> 12:16 – 很多人在剛開始經營自媒體時,都有遇過沒有什麼人看的挫折,你有遇到這個情況嗎?或是你一下子流量就起來了呢?
我剛好蠻幸運,那時候遇上臉書粉專剛開始有流量紅利,我的臉書粉專成長得蠻順利的,再加上我寫得東西是台灣美食部落格比較少見。我當時有先搜尋過這個市場,發現不外乎兩類:第一類是出去吃飯的體驗、第二類是食譜、在家做飯的經驗,我自己綜合評估之下覺得這兩類都不太適合我,所以我就切入了「飲食趨勢、趨勢分析」這個主題,當時台灣比較沒有人中文寫國外的餐飲資訊,我會去瀏覽國外重要的飲食新聞,摘要並且加上自己的見解、感想。
當時剛好是世界50最佳餐廳榜單在崛起的時候,又因為台灣沒有什麼人在寫,因此我算是切入了一個真的很 Niche 的利基市場。
馬上開始 >> 17:03 – 在美食垂直媒體之前,你持續撰寫部落格將近七年的時間,請與聽眾分享那七年的生活樣態,包含你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挑戰,或有沒有覺得力不從心的地方?
跟現在比起來,當時真的是太順利、太開心了,最大的困難應該是跟家庭的溝通吧,特別是爸爸對我的期望一直是希望我成為律師,頭兩三年真的很辛苦,也會一直表達他的失望,但慢慢地我在報紙、雜誌寫專欄,他身邊也有一些朋友告訴他看到我的文章,還有年紀漸長,他開始終於釋懷了。
馬上開始 >> 19:18 – 開始寫部落格大概經過幾年,別人才開始稱呼你為「美食家」呢?
美食家的身份其實很難自己喊出來,通常是別人說你是你才是。大概花了至少五年的時間,包含跟餐飲界有一些連結,讓餐飲界認同,才算是加入這個大家庭。
馬上開始 >> 20:26 – 美食家是一個怎麼樣的職業?你會怎麼形容這份工作或身份?
之前跟我很尊敬的葉怡蘭老師討論時,他丟了一個震撼彈說「美食家不是一份工作」他認為美食家好像很難獲得工作的報酬,他獲得報酬來自於寫書、演講等等,他認為美食家即便你很懂吃,你不出來拋頭露面、你有一份自己的工作,你也依然是美食家。
另外徐仲老師也有分享過,美食家當然可以是一份工作,如果你可以從相關工作中獲得報酬,例如餐廳顧問、美食評論寫作,如果你可以從美食家的工作獲得報酬,你就是一位美食家。
在這個討論的過程中,我才發現原來一路上我是在自己創造一份工作、一份事業。
馬上開始 >> 23:22 – 隨著美食加電商的誕生,也意味著你轉型到品牌營銷,和我們聊聊這轉換的經歷(如何開始做電商、領導團隊、開始選品等等)
簡介一下 Taster 美食加,當時我的構想是把愛吃的人聚集起來,成為一個社群,所以才用加法的「加」這個字。品牌初衷希望可以有不同內容來源,包含餐廳店家的餐飲資訊、深入內容包含專欄、專題,也有外稿寫手、編輯。內容中不只有餐廳,還有包含書籍、電影、節目等等。
我們想像美食愛好者的生活充滿了吃,每天早上起床就在想我今天要吃什麼,要自己煮還是要吃餐廳,下班回到家看的也是美食節目,美食電影上線後也會進戲院看,因此我們就希望能夠提供這所有決策的內容給這些美食愛好者參考。
馬上開始 >> 28:52 – 請問美食家在品食時和一般人有什麼差別呢?哪些要素是你們特別注重的呢?
我覺得,可以分成微觀、宏觀兩個面向。
- 微觀:包含盤子內外的一切細節,盤子內的食材選用、廚師的料理技法、廚師烹飪注入的概念、他在烹煮料理時的想法、烹飪哲學等,因為現在很多廚師其實會期許自己料理時把個性、生活經驗煮出來;而盤子外則包含所有感官的所有細節,例如走進餐廳看到的室內燈光、裝潢、雙手摸到的菜單、服務生跟你的對話內容、你耳朵聽到的音樂、鼻子聞到的氣味。所謂的 Fine Dining 精緻餐飲的意思,就是所有細節你顧到越全面,整個體驗就會越 Fine。
- 宏觀:以出國體驗國外餐廳為例,需要留意廚師來自哪個國家、餐廳所在的地理位置、當地氣候(也攸關食材)以及當地是否有一些特殊的飲食文化、背景,需要先做功課。宏觀上來說,美食家需要很博學,要懂農業、地理、歷史、美感,是一個綜合性、多面向的判斷,
其實美食家你可以說入門門檻很低,只要有嘴巴可以吃飯、會發表意見,你就可以成為美食家,但你也可以說入門門檻很高,如何讓大家認同 你形成的美食論述,這當中融合了你的個人涵養,就很重要。如何發表有建設性的美食評論,這點我也還在持續探索、精進自己。
馬上開始 >> 32:57 – 會吃是一回事,而會寫、會評又是另外一回事。怡蘭老師曾用「跟一般食客完全不一樣」的形容詞來形容妳。你覺得你有什麼特別專長的嗎?
我覺得我可能是對文字比較在行一點,特別過去法律所受的專業訓練對我很有幫助,因為律師對於文字的要求非常嚴格,每一個字前後都要有邏輯,表達要非常精準、非常有力量,也會比較實事求是。因為這些訓練,我發現比起吃完之後用對美食的形容,我比較會去探討食物背後的緣由,並且查資料來佐證它。
我一直期許自己在這條路上還能做得更好,希望成為像是寫深入報導的記者,或是寫書作家的心態來撰寫我的美食評論。
馬上開始 >> 35:26 – 這十年來,讓你印象最深刻的用餐或食評經驗是什麼?請與聽眾分享一則背後的故事。
在這些的工作過程中,我不斷開眼界,獲得新的、有意義的體驗,大致上可以分成「用餐體驗帶來的思考」以及「對話帶來的思考」。
用餐體驗帶來的思考,這兩年比較有感覺是中菜體驗帶給我的反思,在疫情爆發前,我在中國、香港、澳門等地吃到一些台灣比較吃不到的中菜,他們環境非常好、服務好、美感好,用餐環境其實就是一般吃中菜的圓桌,但是把這個體驗做到最好。我經常在思考,那台灣的中餐、台菜呢?我們有辦法做到這樣嗎?在外面體驗後,回頭看看自己,這是我一直以來的習慣,同樣地這幾年也一直在思考「台灣味」是什麼?台灣有沒有Fine Dining?
而對話帶來的思考,所指的是我在吃飯過程中很喜歡跟廚師或餐廳業者聊天,往往在這個對談中間我會獲得很多啟發,那些養分對我而言非常棒,這也讓那頓飯成為閃閃發亮的回憶。像是2018年參加世界50最佳餐廳頒獎時,我在西班牙當地吃飯,去了一家綠餐廳,所謂綠餐廳是指各種軟硬體強調永續發展,例如餐廳有太陽能發電、有自己的小菜園、使用食材對環境很友善、工作環境也對員工非常友善等,當時餐廳業者跟我分享他有很多理想,包含改善當地醫院的伙食,讓醫院的用餐體驗更好,他也真的去找醫院主動談了合作,讓我覺得非常了不起。這些對話加深我對他的理解,也讓我更加欣賞這家餐廳。
馬上開始 >> 41:20 – 回過頭來,如果今天有人問你說:「美食家需要什麼文憑或資格?」你會怎麼回答呢?
沒有文憑、也沒有資格,就像剛剛討論到的,入門門檻可以很低。但我覺得我當年作對的一件事情,就是開始寫部落格,開始累積內容,而這些年我也有很多改變,現在不再像過去只是想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是去想怎麼經營一個可長、可久的事業。特別是開始經營美食加選物電商平台後,跟過去非常不一樣,每週都要開會看營業額數字,靈活隨機應變,過去我經常是到處飛來飛去、吃美食、寫文章,然而疫情爆發,反而幫助我真正地著地了,開始把事業的基礎打好根基,為我未來的十年、二十年做長遠規劃。
馬上開始 >> 44:21 – 你認為的理想生活是什麼?
我認為的理想生活是和內心連結在一起的,我希望自己有一個平靜、開心的內心,每天早上醒來都感覺生活很充實,我不會緊張、不會徬徨。
📍【重點整理】#158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1 創立「美食家的自學之路」部落格前,Liz 也先做了市場調查、利基市場定位
你可以注意到,當 Liz 要開始做自己的部落格之前,他其實做了很多的市場調查,例如:他發現坊間主流的美食內容有兩類,第一類是食記,也就是出去吃飯的體驗,第二類則是食譜,也就是在家做飯的經驗,當它發現這些主流內容之後,他開始去找沒有什麼人做的題材,以飲食文化與趨勢分析為主要切點,開始翻譯國外的重要飲食新聞並加上自己的觀點。很多人都會問我說:部落格或Podcast、Youtube要如何做出差異化?找出自己的風格和特色?我覺得 Liz 的例子就完整地呈現「市場調查」與「利基定位」的過程。如果你能夠像 Liz 一樣在開始自己的品牌之前,先做功課、先把市面上類似或相對的內容看過一輪,相信你一定會對接下來的定位更有方向喔!
#2 美食家是一個什麼樣的職業呢?
美食家是一個什麼樣的職業呢?他們所評論、所關注的細節,和我們一般人吃吃飯有什麼差別?Liz 說,美食評論家所關注的細節其實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多,例如盤子裡食材的使用、料理的技法、廚師注入的概念、他的烹飪哲學,然後再到盤子外的餐廳環境、與服務生的互動、整個店家的擺設、氛圍、音樂、室內設計,這些裡裡外外的一切都是食評家會注意的細節,甚至你也要去了解餐廳、主廚的背景,這家店的地理位置、人文歷史、傳統內涵各個層面,或許都是你沒有想過的專業元素。如果你也想要做與食物或文化有關的題材,也可以在這時候思考看看:能不能夠用更專業、更博學的角度切入?讓你除了不要只是膚淺的分享表層體驗,更可以找到和別人不一樣的論述角度,培養出獨一無二的價值觀。
#3 從自媒體經營者到經營媒體、成立電商平台:Liz 的十年經營經驗,值得自媒體創業家們參考
從 2011 年到現在,Liz 作為內容創作者也已有超過十年的經驗,在他分享品牌轉型、組織團隊、加入電商、轉換平台的過程中,其實你可以聽到一個人是如何隨著時代與時俱進, 把自己的影響力無限擴張。十年前,自媒體這個詞根本不存在,你能夠聽到、看到的可能就是知名部落客,而十年之後,個人品牌開始普及,Liz 也成功地把自己的內容社群化、品牌化,而我覺得這也是身為自媒體人的我們可以好好思考的要點。Liz 就像是一位大前輩,在前面一步一步描繪出這個產業發展的方向和輪廓,我也希望你聽完這一集的內容之後,能夠對於這個職業,無論是美食評論家或個人品牌經營者也好,都有更鮮明與更踏實的方向。
📍【本集結語】#158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非常感謝你今天的收聽,今天是不是內容滿滿、乾貨多多呢?在這邊,我也想鼓勵你勇敢、大膽地做夢思考,如果你可以每天做你喜歡的事情,你認為那件事情是什麼?如果說 Liz 可以從律師轉職成為一位美食評論家,你還覺得你的夢想真的遙不可及嗎?會不會其實有些事情,你現在就可以如同十年前的 Liz 成立部落格一樣,即刻採取行動呢?
📍【本集聽眾回饋】
如果你聽完這集節目,覺得對你有收穫,我也想邀請你到 iTunes Store 幫我打星評分留言,留言時也希望你告訴我你在聽的是哪一集(集數),以及你喜歡這一集的什麼內容,如果能夠清楚描述,對我和這個節目都能帶來非常大的幫助。
如果你喜歡這集節目,我也想邀請你加入我們的臉書私密社團(請點此連結),我們在社團裡討論很多有關遠距工作、自我成長,以及個人品牌經營的內容,你只需要填寫完成申請表單,就可以加入我們的社團大家庭中!
免費4天線上帶狀課程
如果你對個人品牌感興趣,並且想要打造一個不被地點限制的事業,歡迎索取我的免費四天線上課程,每一天我都會和你分享一個經營品牌的心態、知識和技法,教你如何打破個人品牌的經營迷思,找到熱情、提供價值。
好喜歡這樣的前輩分享與討論,好像帶著望遠鏡看著遠方的可能性,但還蠻好奇為什麼Liz在轉型成公司時不沿用原本的部落格名稱呢?這樣不是可以直接將流量導過來嗎?
Hey 思涵,
謝謝你喜歡這集節目!帶著望遠鏡望向遠方的比喻很貼切呢!充滿憧憬和盼望的感覺:)
關於Liz轉型時名稱為什麼不沿用,是個好問題,我這邊個人猜測,會不會一方面如同Liz在受訪時說,垂直媒體是想要「聚集」所有愛吃的人,所以名稱想把「加」的概念放進來;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各時期想要接觸的受眾也不太一樣,更名做出區隔,但原先的支持者,依然可以透過宣傳導流過去呦~
– 社群編輯 Cl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