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突破固化的思維模式

#194 想要 突破固化的思維模式 ,就從吸收科學、哲學、心理學的知識開始! / 超直白心理學

會不會覺得自己或身邊某一些人的思考模式非常僵化,遲遲無法 突破固化的思維模式 總是用同一種模式或心態來解讀跟處理事情呢?

我經常收到許多聽眾來信問我說要怎麼突破自己的思維盲區,我也一直在想,是不是因為我接觸了某一種學科知識,而經常受到啟發,因此經常去挑戰自己的思維框架?

那經過幾年的觀察,我發現是因為自己對於心理學濃濃的熱情,才會在讀書或跟人聊天的時候,聊到很多與心理學和背後科學有關的議題,因而得到視野的開拓。

因此今天呢,我就要來推薦一個我非常喜歡的心理學 Podcast 節目 – 超直白心理學,帶你從科學、哲學的角度去了解你為什麼會是這樣的你?你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決定?以及要怎麼去改變成不一樣的你?

👉 觀看本集文字稿內容:原文網站中,可以選擇想要聽的段落直接跳著聽(幫你把段落都整理好😉)
💌 訂閱佐編茶水間電子報:固定每週一寄出精彩的電子報,也會有許多只在電子報分享的小驚喜唷!
加入臉書私密社團:與8000位聽眾&團員一起討論遠端工作、品牌經營與自我成長
索取4天免費線上課程:教你打造個人品牌必知的技巧、常犯的錯誤與變現的方式
💙Let’s be socialInstagramFacebookYoutube


本集來賓資訊:

🔸超直白心理學:PodcastFB粉絲專頁Instagram

突破固化的思維模式

———————————————–
以下為文字版訪談綱要
———————————————–

📍【訪談綱要】#194 突破固化的思維模式 

是因為「超直白心理學」這個節目才認識彼此的。

顏志龍:一開始是我同學找我錄這個節目,我本來不太願意,但是他就說他會介紹一個美女跟我搭擋,我想了一下就決定不然就試看看,結果第一次見到小白的時候,就覺得果然是個美女,我同學找我的時候,我就自己先嘗試錄製一個單口,結果講得非常爛,所以就找了搭擋。

小白:我之前也有聽老師的第零集(沒有正式上線的),老師會講「同學」,很像是把上課的情境放在節目裡,聽了那集之後,我們就想說再加入另一個人,因為這是老師擅長的學術領域,內容可能非常專業,我就會以一般人的角度去回應、提問。

顏志龍:其實你要我在一百、一千人前面上課不是大問題,但是如果前面沒有人,只有一個麥克風的時候,確實是不習慣。

 

顏志龍:也是一個機緣巧合,我們在大學教書,多少都是希望有一天可以升等到教授(大學裡最高的位置),我算是蠻年輕就升等教授,但是達成目標之後就面臨另一個問題:下一個目標是什麼?當然還是有很高的目標(像是諾貝爾獎),但這可能要等投胎 XD。

小白:你可以投諾貝爾搞笑獎。

顏志龍:噢!對,諾貝爾有搞笑獎,有興趣的人可以去聽超直白心理學第三集, Anyway , 我就開始思考這個專長還可以做什麼,剛好我同學就找我,就試著做看看,做了之後其實感覺蠻好的。

 

顏志龍:事實上我也是在軍校認識這個節目製作公司的老闆,我們是高中同學,我高中唸的是理工,後來國防部在分發科系時,就希望把有理工背景的人分發到心理系,我是被分發過去的,軍校生的選擇其實不是很多,只是因為我的理工背景,就走上這條路了。

顏志龍:我剛念心理系時其實很不喜歡,因為會覺得對我而言跟算命差不多,但接觸之後就發現它其實蠻有科學根據的,而且跟當初去唸軍校一樣,當時唸軍校就覺得有從軍、保衛國家的熱忱,後來開始喜歡上心理學就也有一種熱忱是「覺得人類世界非常紛亂,要解決人類的紛亂要從心裡著手」,所以當時覺得這好像是一種非常了不起的學科。

 

小白:我其實蠻喜歡的,曾經在大學想要雙主修心理系,但被心理系拒絕了。所以我大學還有去修大眾心理學的通識課,那時候就對於心理諮商非常有興趣,所以能有這個機會跟老師搭配,就覺得是一個不同的體驗,也可以認識心理學領域,所以也就蠻欣然接受的。

 

小白:還蠻多內容的,因為老師私下準備節目很認真,他給我看的是一個淺白的訪綱,但他自己看的是比較深入的訪綱,其實他是故意的,因為他比較著重在我在現場的即興反應,希望用這樣來讓節目更有趣。因為老師很講求從科學去看待心理學,他在顛覆一些像是心理測驗時,也是在顛覆我的價值觀。

突破固化的思維模式

顏志龍:目前其實沒有很有結構地去準備主題,有時候可能會回應時事,像是有一集是從科學觀點談這個世界上有鬼(Ep 10),時間點是在鬼月時講的,不然就是有時候我突然想到手頭上有什麼素材就會來準備。

小白:我一開始會丟出我的一些想法,但是不會被放到清單裡面。

顏志龍:因為一般大眾對心理學的想像有很多誤解,像是最近大家很流行的雷神之鎚的 Gaslight(煤氣燈效應),有些人就去說 Gaslight 是心理學的效應,但事實上不是,我在節目裡面會用比較有趣的方式去跟大家談。

 

顏志龍:小白跟 Zoey 很像,都是經驗豐富的廣播人,所以我準備主要的內容,我會準備兩份,一份是提醒我自己要講什麼,一份是一個比較大綱式的給小白,小白就會知道待會談話會朝哪邊走,他就可以立即去做反應。

小白:我其實蠻幸福的,我很像特殊家教的學生,會有老師課堂外的東西要你去準備的額外福利,因為有些訪綱內容他會說:「請小白先去查一下這個新聞,講了什麼內容,稍微有一些背景知識再來聊。

 

小白:曾經有因為講疫苗這個主題,被聽眾打負評,因為老師用科學方式告訴大家疫苗沒有那麼可怕,可是因為新聞鬧得很大,說打疫苗很多副作用。

小白:不過更多的是給我們一些很好的回饋,像是有憂鬱症患者說因為我們的節目情緒得到抒發,甚至是在短短的節目內容中收穫很多、過得很開心。

顏志龍:剛剛這樣講可能會讓大家以為我們節目很嚴肅,但其實我們蠻輕鬆的,不可否認的是,當你要用比較科學的方式去談東西時,是很難說服人的,因為人是用直覺與感覺活在這個世界上,舉例來說要說服相信地球是平的人,去相信地球是圓的是極其困難的。

建立死忠鐵粉

小白:有一次老師在講相對論(Ep 20)的時候,我完全登出,不曉得老師在講什麼。

顏志龍:小白其實就是扮演一個聽眾角色,我只要知道他不行了,就可以想像聽眾可能也是這樣的感覺,但相對論那集和如果世界上有鬼那集,我個人都很喜歡。

小白:我們節目其實算是含金量和幽默感都兼具的節目。

 

小白:我覺得老師是一個「非常ㄍㄧㄥ、很有原則」的人,對節目和自己都很有堅持,而且不喜歡也不容許犯錯的人,如果他在節目中突然講到一個原先沒有預期的,他會很緊張。

顏志龍:那根本是夢魘,我前陣子看一本書,裡面列了愛因斯坦的方程式,他說一般人看到這些方程式,就像一隻野生的鹿在夜晚過馬路,突然有一台車過來,用車燈照著他,他就會眼睛瞪大,心裡想說「怎麼會有這種東西?」,小白每次丟這種臨時起意的東西給我,我也會像這隻鹿一樣,不知道如何反應。

顏志龍:但我覺得小白是聰明的,我有好幾次在節目中忍不住誇獎她反應速度、舉一反三的能力都很好。

 

顏志龍:其實我們希望節目朝三個方向走:

  1. 大家感興趣的有趣研究,像是搞笑諾貝爾獎、脫衣舞孃這種主題。
  2. 呼應時事,前陣子股票蠻夯時也有介紹股票心理學,但我們也不希望太蹭熱度,希望維持節目質感。
  3. 希望我們可以開始訪談來賓,像是 LV 的經理,還有哇塞心理學的老師,以及 Zoey 。

 

顏志龍:我覺得擇善固執是我很重要的特質,我之前有一個自己覺得很厲害的研究,一直沒辦法被學術界接受,這個世界上不是每一件事情都是 Happy Ending ,不是努力就會有好的結果,但是努力一定會留下痕跡,也許我們聽眾有很多年輕朋友,所以除了擇善固執外,我有兩個提醒:

  1. 什麼是善?當時覺得是善的東西,十年後也許不是善。
  2. 如果你的善跟世界的善不一樣,是你錯還是世界錯?其實很難說,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擇善固執、偉大的名人,像是伽利略被軟禁,還有義大利被燒死的布魯諾。

小白:適應力很強,對很多不管是好的、壞的,我都可以很快排解,人生中遇到一些很重大的事情,我也能很快就調適好心理,我比較樂觀,覺得沉溺於悲傷是很浪費時間的事。

 

小白:理想生活是希望找到自己的人生志業,從心出發,做心之所向的事情,不用工作,每天醒來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自己安排自己的人生,不是被錢所逼去做不喜歡的事情。

小白:我其實覺得自己是工作狂,喜歡做讓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情,即便那件事情沒有換得任何金錢,或是要花很多時間,我還是蠻願意去做的。

顏志龍:我覺得理想生活是四個字「安貧樂道」,尤其是年輕人,可能會覺得自己很有才華,但是好像沒有被發掘,這樣會過得很不快樂,我覺得一個人要能夠滿足和珍惜現在的生活、隨遇而安,這蠻重要的,這是我所謂的安貧。

顏志龍:樂道的部分就是要閱讀、要充實自己,閱讀的意義就是幫助你去經歷,你沒有辦法去經歷的世界,因為每個作者寫的都是你沒辦法經歷的,你要經歷這麼多的世界,閱讀是一個最好的方法。

突破固化的思維模式

📍【重點整理】#194 突破固化的思維模式  

#1 人是用直覺和感覺活在這個世界上的

如果你感覺很美好,你就是活在一個對你而言很美好的世界中,如果你感覺很糟,你也是真的活在一個對你而言很糟糕的世界中,因此世界本身很有可能是中性的,它既不好也不糟,沒有屬性之分,這個道理就跟我們看待金錢是一樣的道理。

你可能會覺得錢是一個好的存在,它讓你有機會去兌換你想要的生活,它能夠協助你克服難關,也是一個價值交換的好媒介,但你同樣可以認為錢是很骯髒的,錢可能讓人心存雜念、錢可能讓人失去自我、錢也可能讓世界變得不公平、讓世界變得更分裂。

所以,與其去找出正確,不如去了解背後的科學、哲學和心理學,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很多事情沒有答案,只有選擇,而當你知道你其實有很多選擇時,你就開始從固化的思維模型中悄悄的突破了。

 

#2 如果你的善跟世界的善不一樣怎麼辦?

我覺得志龍老師提出的這個問題極度有意思,我們或多或少都喜歡擇善固執,選擇自己相信的去相信、選擇自己認為公平、公義、公正的去堅持,可是如果你認為的公平、公正跟其他人的不一樣,該怎麼辦呢?

在這裡我要推薦你去研究一個人 —— 帕斯卡,帕斯卡是十七世紀的一位神學、數學、物理和哲學家,他曾經說過一句名言:「You want to live a haapy life, or you want to be right.」意思就是說:「你想要做一位快樂的人,還是對的人?」你不覺得這句話很耐人省思嗎?

當然,我相信你可以同時做一位快樂且大部分時候都是對的的人,但這也是在考驗著我們對於「真理」的觀點,當你開始思考什麼是真理?什麼是善良?什麼是公平?什麼是幸福?你就會發現自己開始跨足到哲學、文化和政治的思想,透過這樣的跨領域思考,也是突破我們思維模式的一個好方法。

 

#3 安貧樂道是滿足和珍惜

最後,志龍老師提到,安貧樂道不是指很消極並安於現狀的模樣,而是滿足和珍惜你現在的生活、隨遇而安。很多人會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有很多能力才華但都無用武之地,但如果我們能關注自己所擁有的,而不是不斷地注意那些生活所沒有的,我們日常的幸福感就有機會提升。

同時,我們也需要做一個樂道的人,樂道是指充實自己,而充實自己的方式,除了增加生活體驗、行萬里路之外,閱讀也是一個能讓我們進入豐富內在世界的好方法,當內在思路打開,思維模式當然就不再僵化了。

 

📍【本集結語】#194 突破固化的思維模式 

但是我個人非常的喜歡這一集的內容,尤其喜歡後面帶給我的一些思考跟咀嚼,我覺得在這個過程中,你真的會有一種你在 expend 自己的腦袋、開疆闢土的感覺,而且那種感覺是很有成就感、很爽快的,對吧?

 

📍【本集聽眾回饋】

如果你聽完這集節目,覺得對你有收穫,我也想邀請你到 iTunes Store 按下訂閱按鈕,並且幫我打星評分、留言、分享,留言時也希望你告訴我你在聽的是哪一集(集數),以及你喜歡或不喜歡這集的什麼內容,如果能夠清楚描述,對我和這個節目都能帶來非常大的幫助。

 

如果你喜歡這集節目,我也想邀請你加入我們的臉書私密社團(請點此連結),我們在社團裡討論很多有關遠距工作、自我成長,以及個人品牌經營的內容,你只需要填寫完成申請表單,就可以加入我們的社團大家庭中!

免費4天線上帶狀課程

BYL迷你課程

如果你對個人品牌感興趣,並且想要打造一個不被地點限制的事業,歡迎索取我的免費四天線上課程,每一天我都會和你分享一個經營品牌的心態、知識和技法,教你如何打破個人品牌的經營迷思,找到熱情、提供價值。

馬上索取免費四天課程

#193 【佐編私塾殿】為什麼個人品牌賺不到錢?3個必須建立的 自媒體獲利心態

#193 【佐編私塾殿】為什麼個人品牌賺不到錢?3個必須建立的 自媒體獲利心態

天要來分享的是 自媒體獲利心態 ,你有沒有覺得 2022 年做自媒體已經不是難事了?成為網紅的門檻越來越低,而且只要用手機就可以成立一個發光的平台,很多人也開始抱持著開始用自媒體獲利的夢想。

然而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樣,為了要糊口,跟很多廠商合作,惹得觀眾不開心,自己也心力交瘁,原先以為擁有了自由,開始做了才驚覺是從一個老闆,變成有好多個不同的小老闆,那時候也發現好像回職場工作更加容易,不然就是經營自媒體的心態或方法需要去做改變。

而心態絕對不是你想得寫寫文章、拍拍影片這樣而已,自媒體在獲利時有幾個非常重要的心態和觀念,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你是不是有什麼可以立即調整的。

今天的重點非常多,所以我建議你準備筆記本,如果你現在很忙,我們也有幫你做了一份重點整理的講義,你會比較好消化,歡迎你填寫下方表單免費獲得唷!

 

👉 觀看本集文字稿內容:原文網站中,可以選擇想要聽的段落直接跳著聽(幫你把段落都整理好😉)
💌 訂閱佐編茶水間電子報:固定每週一寄出精彩的電子報,也會有許多只在電子報分享的小驚喜唷!
加入臉書私密社團:與8000位聽眾&團員一起討論遠端工作、品牌經營與自我成長
索取4天免費線上課程:教你打造個人品牌必知的技巧、常犯的錯誤與變現的方式
💙Let’s be socialInstagramFacebookYoutube

自媒體獲利心態

👉👉 加入佐編私塾殿等待清單

 

———————————————–
以下為文字版訪談綱要
———————————————–

📍【本集綱要】#193 自媒體獲利心態 

我們現在人手一機,不到三分鐘你就可以成立自己的平台,你可以稱自己為個人品牌、自媒體創作者,但是你究竟在經營品牌,還是把它當作業餘嗜好在分享?

我自己一開始也是有正職工作,是用業餘時間、不離職創業在做佐編茶水間的,我那時候心裡雖然抱持著我有一天要當全職部落客,但是現實中我一直沒辦法度過「賺錢」那一關,我就是沒有辦法找到可以替代我薪水的穩定方案。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有兩個面向你需要去做轉換,才能脫離只是經營嗜好的苦海。

#1 要有一個經營事業的決心

如果因為下班很累不願意努力的話,你的品牌當然不會有成果,因為你都把你的心神放在你的正職工作上,一件事情如果對你很重要,你會有什麼改變?首先你會願意早起、願意晚睡、願意查資料、願意學習、參加社團、購買課程、投資自己,最重要的是願意花時間在這件事情上面

我想要跟你分享一個小秘訣,當初我能夠成功轉換心態,就是因為我不斷告訴自己:

  • 我白天的工作是讓我有飯吃、有地方住,但是最重要的是它讓我繼續活下去,並且讓我去做我熱愛的事情。
  • 「我白天工作的原因,就是讓我有更多資源去投資我的個人品牌,我的個人品牌才是我真正的事業,我的工作只是我暫時的糧食。」

我不斷用這樣的心態去告訴自己,才慢慢地轉換優先順序,變成我早上起床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我人生中現階段來說,最重要的事情。

早上起床不是先滑手機、回覆公司 E-mail 或訊息,而是先看佐編茶水間、理想生活設計今天要完成的事情,就算只花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也要先做跟我個人品牌有關的事情,花了大概兩個月的時間,我就慢慢發現我好像在個人品牌裡看見一些改變,因為我每天都有做,每天早上都撥一點時間,每天都有進度。

 

#2 經營事業和嗜好的差別

經營事業的人要了解你的受眾,還有你的市場需求。如果你是經營嗜好,你不需要了解你的受眾或市場需求,做得開心就好。

我知道很多人做個人品牌的原因就是記錄生活,想要分享生活感觸、想要創作與抒發,這都是非常棒的開始,我也認為並不是所有的興趣都需要幫我們賺錢,但是如果凡事都是以你自己為出發點,你就只是在經營你的興趣而已,我覺得這也是為什麼藝術領域比較難做的原因。

因為藝術家比較是以自己為出發點,和理財領域比較起來,比較不是為觀眾設計觀眾想看的內容,而是為藝術家個人設計、抒發的藝術創作,出發點不一樣,也會導致買單的群眾多寡。

如果你真的想要把自己的興趣做事業上的轉換,儘管是藝術產業,你還是要認識你的觀眾、知道怎麼賣出你的畫作、怎麼推銷你的理念、聆聽你的觀眾想看什麼內容,對什麼有疑問有困難、需要什麼幫助,你怎麼用你的熱情與專長協助他們,讓他們覺得被了解、被支持、被療癒。

你可能在想:「可是我自己的自媒體不就是以我的興趣出發嗎?

是,不過你的品牌如果 serve no one but you,那它沒有在賺錢也是很正常的對吧?我自己認為世界上最有意義的事情,就是能夠用你熱愛的事物帶給其他人幫助與價值,嗜好與事業最大的轉換就是你能夠從 serve yourself 變成 serve others,受益的人不再只有你,無論什麼產業都一樣。

無論你要講手作、身心靈或是特別專業的主題,你都要讓你的觀眾了解這件事情的效益、價值、存在的重要性等等,試著去說服對方,讓他可以感同身受,從而欣賞、購買,這就是從嗜好轉換成事業最重要的元素。

自媒體獲利心態

開始做個人品牌之前,應該要先思考並設定你到底要走哪一種路線,如果你要走觀眾路線,往網紅、表演者、明星、藝人路線發展,你的獲利模式會比較偏廣告、業配,這些東西都會需要你有非常大的粉絲量與流量,才可以因為觀眾多而取勝。

但如果今天想要的是顧客而非觀眾,你就會知道你的獲利模式偏向服務、 Program 或是產品,客戶不用多,但是要很精準,因為他們需要的是轉換,真的有購買的人才是你最賺錢、最需要 serve 的族群。

我一開始做個人品牌就是設定要有顧客,不想要有觀眾,因為我不是表演者,也沒有想要很大的粉絲基礎,更沒有想要走廠商業配的路線,這可能也跟性格、特質有關,像我就覺得我先生蠻適合走觀眾路線,他比較是一個表演者。

你身邊可能也會有一些人很適合面對鏡頭、很有觀眾緣,如果你是這樣的人,說不定也很適合走觀眾路線,如果你覺得不露臉比較舒服,想要設計出自己的一套服務或產品,前期做內容策略的方式就會很不一樣,需要考慮到底要走廣,還是要走深。

無論是觀眾還是顧客,我們需要避免的就是過客路線,我們一般大眾購買商品,都是為了一個原因,可能是解決餓、冷、時間不夠、東西太多、心理/身理上的各種問題,如果你的轉換率很低,大部分的觀眾都只是過客,只是來看看、卻沒有購買的行動,你可能就要問問自己「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呢?

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也同樣是因為觀眾/顧客設定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可能,一般來說粉絲追蹤你的情況有兩種:

#1 欣賞你的才華、外表、特質

第一種粉絲可能會以第二人稱的視角去欣賞你的創作,例如你唱歌很好聽、影片非常搞笑讓他心情很好,不過當你開始賣你的商品(例如書、專輯、脫口秀門票等)的時候,你會發現這都是因為觀眾能欣賞你的價值,你才可以賣出你的才華、創作。

你賣的是你的東西,而不是觀眾的東西,聽免費的歌、幫你按讚這些都沒有問題,但當要真正付錢去買一個人的專輯,就會有很多人打退堂鼓,不是因為不支持付費,而是你的東西他可能不需要、他可能還沒辦法看見價值,以及不知道他購買後可以獲得什麼。

 

#2 欣賞你的內容主題

例如各類影片特效、輕食健康料理、健身旅行等等,當你以主題為主軸,而不是個人為主軸,它的轉換率會比較高,因為你的顧客可以在這個產品上看見自己的身影,因為他知道參加了課程可以學到什麼、得到什麼。

或是他購買你和廠商合作的健身器材,他會知道如何更有效率地鍛鍊身材,所有東西都是以你的客戶為主,想要把你的顧客變成觀眾,就是把以你自己為中心的出發點,改成以顧客的需求為出發點,去做內容上的分享,也就是 serve others or serve no one.

 

如果我今天想要做公益,我會去參加慈善機構或是公益活動,不會特別成立個人品牌來做公益,因為我希望個人品牌可以成為我的事業、我的正職,來支持我的理想生活,所以你也可以問自己:「這是你想要的嗎?」,如果不是的話,今天內容可能對你的意義不大。

也不是說做公益不好,我也相信有人想做的是非營利組織的個人品牌,希望幫助社會上的弱勢,我覺得這也非常偉大、我非常支持,但是你要知道非營利組織、公益團體其實是工作量蠻大的一份工作,它可能有很多募款、推廣活動,有一些政府補助要去申請,或是要去聯繫財團維持人脈。

如果你想要全心全意做公益型的個人品牌,你還是要思考如何養活自己?如果對於溫飽有疑慮的話,你要如何把心神和能量全心付出給這個品牌呢?除非你自己目前有財團的金援,或是你有在理財,不然你可能還是要有其他收入來支持你做這件事情。

如果這是你的人生規劃之一,你想要有正職工作、業餘時參與非營利組織,當然沒有問題,但如果你希望用個人品牌賺錢,而且讓它成為你的主要收入來源,甚至辭去工作,你就是要做生意、而不是做公益。

就我的觀察,我有很多學生在做個人品牌上都有非常棒的理念,像是環保、弱勢族群,都非常有公益型的基礎,可是我也發現很多人,尤其是在講藝術、身心靈的人,他們會很不好意思跟觀眾、顧客談錢,會覺得他們是要幫助顧客,怎麼好意思要錢呢?

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心態轉換,如果你過不了這關,你永遠都會在做公益或是做生意之間游移不定,如果是這樣,我邀請你去問問自己:「你為什麼會這麼避諱去談錢?為什麼覺得這樣是不道德、不好意思開口的事情?

是因為你的東西不值得收錢嗎?是因為你做得不夠好嗎?是因為收錢這件事情與你的理念互斥嗎?我邀請你去思考,究竟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態。

我是一個非常願意談錢的人,我也蠻敢開口談價格的,我跟我的團隊如果發現廠商的預算不如預期時,我們也很能夠開口爭取,對我來說談錢或是調高自己的價碼,是一件極度理所當然的事情,我也認為或許是因為我這樣的個性,所以我在自媒體獲利的主題上沒有太多游移不定或關卡。

我發現很多人在這關過不去是因為心裡過不了,但我必須很老實說,我打從心底覺得,我的價值是很高的,我對我自我的認可度是非常高的,所以我覺得你之所以不願意 charge ,很可能是因為你對於自我的價值不夠高,你認為自己值多少錢、為什麼是這個價錢呢?邀請你去思考一下。

你一定要敢收費,你的自媒體才能開始獲利。

建立死忠鐵粉

除了心態之外,一個品牌要穩定獲利,還有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資產,擁有一個線上/線下的資產,你就不用不斷為別人打廣告,賺取獎勵金,設計資產前很重要的是要認識你的受眾樣貌,才能設計出一套適合他們的商品。

你自己也要知道,身為個人品牌負責人,你就是 sales (銷售員),你的文章、貼文、內容都要親自下海去行銷,而且行銷的比例要大過於你創作的比例,很多人一開始犯的錯誤就是花太多時間創作、花太少時間行銷,親愛的,你不是在做公益,你的目標是要賺錢,你應該就要把獲利的優先順序排在前面一點。

其實我自己的粉絲數一直非常少,不過我的品牌從開始到現在,每個月的月收入也幾乎都在 6~8000 美金以上,所以你的粉絲數絕對不等於你賺到的錢,我們總是追求追蹤數,多過於賺進口袋的數字,當然這是因為我設定「顧客」的路線,如果你設定為觀眾的路線可能就會不太一樣。

我在這裡也推薦你一篇文章,叫做 「 a thousand true fans 」,這篇文章就是告訴你只要有 1000 個會打從心底支持你、鼓勵你、幫你宣傳的觀眾粉絲,就可以過得很好、賺到超越正職的收入,甚至是提早退休、財富自由。

其實我從小就對 MSN 、社群或是奇摩家族感到非常有興趣,我第一次聽到部落格這個詞大概是在高中,那時候我就開始想會不會有一天我也能用部落格賺錢,10 多年後我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創造自己的現金流,從兼職創業到現在全職創業,我相信這算蠻快的。

自媒體獲利心態

只要你有策略,並好好執行與經營個人品牌,你一定也可以把它從興趣變成事業,我記得有一個觀眾問我:「當有負面情緒出現時,如何分辨是沒有熱情還是只是遇到低潮?

我認為當你在做一件事情如果遇到失敗、低潮,你絕對會消滅一點熱情,但如果這件事情是過了一陣子後,又會想要再回去試一試的事情,我就會覺得他是你的熱情,你只是需要休息而已。

對於經營個人品牌、部落格,我有好幾次都覺得算了、回去當員工、不要來做了,在這種時候我會放自己幾天的假、或是去旅行,但每一次我有這種感覺,過了之後我又會覺得我想要再來試試看,所以這四年多來,我發現這或許就是我的熱情,我也覺得非常幸運,我可以用熱愛的事物來賺錢,好像我找到了一張地圖。

我也開始覺得可以分享這張地圖給其他人,所以經營自媒體到底能不能生存下去,答案是可以,絕對可以,因為我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但我相信它絕對需要方法與耐心,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來說能有所啟發與幫助。

如果你覺得講得太發散的話,也可以回到這集原文,下載我整理好的懶人包

 

📍【本集結語】#193 自媒體獲利心態  

以上就是今天佐編私塾殿的教學內容,希望你有學到一些東西,這三個心態我們再簡單複習一下:

  1. 問問自己:我究竟是在經營事業,還是在經營嗜好?
  2. 問問自己:觀眾究竟只是觀眾,還是顧客呢?無論是什麼,都不可以是過客。
  3. 問問自己:我究竟是在做公益,還是在做生意?

我很希望你可以把這三題的答案,到這篇文章下面或是我的 Instagram 分享給我,我們也正在招募對 VIP Program 有興趣的人,協助創業家做更深入的教練輔導,以商業模式、獲利行銷、產品設計為主要項目。

這個計畫可能會在 Q3 或是年中開始進行,我們會把名額優先給有加入等待清單的你,如果後續有推出 Beta 版本,也希望能邀請你做免費測試~

👉👉 加入佐編私塾殿等待清單

 

如果你聽完這集節目,覺得對你有收穫,我也想邀請你到 iTunes Store 按下訂閱按鈕,並且幫我打星評分、留言、分享,留言時也希望你告訴我你在聽的是哪一集(集數),以及你喜歡或不喜歡這集的什麼內容,如果能夠清楚描述,對我和這個節目都能帶來非常大的幫助。

 

如果你喜歡這集節目,我也想邀請你加入我們的臉書私密社團(請點此連結),我們在社團裡討論很多有關遠距工作、自我成長,以及個人品牌經營的內容,你只需要填寫完成申請表單,就可以加入我們的社團大家庭中!

免費4天線上帶狀課程

BYL迷你課程

如果你對個人品牌感興趣,並且想要打造一個不被地點限制的事業,歡迎索取我的免費四天線上課程,每一天我都會和你分享一個經營品牌的心態、知識和技法,教你如何打破個人品牌的經營迷思,找到熱情、提供價值。

馬上索取免費四天課程

落實身心靈平衡

#192 如何在創業家、合夥人、媽媽、另一半和個人的角色中, 落實身心靈平衡 ? / Melody

有沒有仔細算過自己究竟有多少種身份呢?例如你可能是主管、Podcast 主持人、合夥人、讀書會成員、媽媽、女友、女兒、蔬食主義者或環保主義者,那到底要怎麼在這麼多頭銜中 落實身心靈平衡 呢?感覺很困難,對吧?

今天我們邀請到 Ness wellness 的 Co-founder Melody 來和我們聊聊他的創業故事,以及在各種不同角色中達到身心靈平衡的好方法, Melody 是一位連續創業家,也是美國認證的 AFPA 健康生活教練。

這次的節目我很幸運的跟 Melody 在台北一間叫 Lazi corner 的錄音室一起錄製,我們的前半段聊 Melody 的創業故事,後半段聊身心靈平衡和角色切換。

👉 觀看本集文字稿內容:原文網站中,可以選擇想要聽的段落直接跳著聽(幫你把段落都整理好😉)
💌 訂閱佐編茶水間電子報:固定每週一寄出精彩的電子報,也會有許多只在電子報分享的小驚喜唷!
加入臉書私密社團:與8000位聽眾&團員一起討論遠端工作、品牌經營與自我成長
索取4天免費線上課程:教你打造個人品牌必知的技巧、常犯的錯誤與變現的方式
💙Let’s be socialInstagramFacebookYoutube


本集來賓資訊:

🔸Melody:官方網站Instagram電商品牌 VIASWEAT

落實身心靈平衡

———————————————–
以下為文字版訪談綱要
———————————————–

📍【訪談綱要】#192 落實身心靈平衡 

我從很小就知道我要創業,只是還不知道要創業什麼樣的題目。因為我爸爸自己開過公司,具有創業的精神,所以從小他就培養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我覺得

創業從第一天開始,就是在解決大大小小的問題。

後來我大學是念 Babson College,還蠻小的一個學校,但是他們的創業 Program 非常出名,整個學校大家都想創業,吃飯時都會討論不同的 idea,我們大一就有一堂課叫做「開自己的公司」,班上 50 個人就分成兩、三個團隊,互相丟一些 idea。

最後投票要用哪一個 idea 來成立公司,然後真的就開公司,你可以選想要工作的部門,例如行銷、財務等等,真的去 Run 這個公司、真的要賣東西(產品或服務)、真的要有錢進來,當然如果有打平支出、有賺錢的話,就要捐出去。

有這個經驗後我就發現,我真的是很想創業、開自己的公司,很喜歡從 0 到 1 自己建造一個東西的感覺,大學畢業我就先搬回來台灣,因為我的背景是 marketing ,所以我第一份工作是在廣告公司,但我一直還是抱持創業的夢想。

中間一直在思考要做什麼公司、什麼樣的服務或產品,過程中有很多不同的點子,但最後決定做運動服飾,因為我自己還蠻喜歡運動的,那時候在美國還蠻多獨立的小品牌,不過在台灣比較沒有,加上我自己的興趣,以及台灣的功能性布料很有名,而我的背景又是行銷,就想說可以自己創一個品牌試試看。

 

因為我大學是學商( business ),所以很多都是自己做功課、自己學來的,我家也不是紡織業,當初就先申請 E-mail、印名片、 Google 「功能性布料、台北」,然後一家一家去拜訪。

有一些工廠就沒有想理我,因為怕新的公司可能沒有什麼經驗,也沒有什麼設計圖、數量很低,可能覺得太麻煩、案子太小就不想接,後來很幸遇就在桃園找到一家。

落實身心靈平衡

可能因為他們也想要有自己的品牌,但比較沒有接近市場和消費者的 know-how ,他們在技術上很專業,很願意教我布料怎麼選、要注意什麼,所以我們就一起開始合作。

我會站在運動消費者的角度自己去設計衣服,去思考我需要什麼樣的運動服飾,現在已經進入到第六年,我們中間也試著用比較環保的布料,這些都是一些我設計的理念。

 

我有去參考我喜歡的一些版型,我們合作的工廠也有厲害的打版師,我們在進行打樣的 process 時還花蠻多時間的,我又是一個自我要求很高的人,我一直以這個特質為傲,所以我覺得你開一間公司或是品牌,產品本身好就是他的行銷優勢,我很願意花多一點時間在產品開發和打樣。

 

我們一直以來就是在自己的官網 ship all over the world,現在六年來已經寄到快二十個國家了,中間也有開一些快閃店,但是我覺得我們的優勢還是在 E-commerce,我們也有提供免費退換貨,因為我覺得這是新的消費者型態與習慣, operation 方面算是我們的強項。

 

新的品牌在前期還是要靠很多身邊的家人朋友,送給他們一些公關品來慢慢建立一些口碑、有一些照片後再慢慢地擴散出去。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推出第一季商品後過一兩個月,我就知道我懷孕了,事實上我沒有打算那麼快生,但是寶寶來了,我就在創業第一年,結了婚、創業、升格為媽媽,同時有好多不同的角色,在我的心靈上帶來了蠻大的壓力。

 

我之前也是把家庭放在很前面,結婚後第一個角色就是太太,跟我老公一起創業就變老闆,有了小孩就變媽媽,記得有一段時間我想要兼顧好三個不同角色,我想要找出平衡,但我發現我很容易 burn-out ,尤其是我生完第二個小孩後,感覺到產後憂鬱,覺得生活又要改變了等等,產生很多焦慮。

就在這時候我開始接觸到身心靈健康,我才決定一定要好好照顧好自己,今天我是太太、老闆、媽媽,但是最重要我是 Melody ,我一定要先好好照顧自己,才能照顧身邊需要我的人事物,後來我才把整個重心轉換到 self-care ,把照顧 Melody 當作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一開始會覺得照顧家庭和孩子是一種犧牲,好像自己很偉大,但事實上我覺得這不能長久,英文裡有句諺語:

You can’t pour from an empty cup. ( 空杯子倒不出東西來 。)

當有這麼多人需要你,你一定要在最好的一個狀態,才能好好地去照顧身邊需要你的人,所以我認知到我一定要先從好好照顧我自己的身、心、靈開始。

 

我多爭取了一些時間給自己,例如我以前會睡到最後一秒,匆匆忙忙地把小孩送出門,但我現在已經習慣在小孩起床前 30 分鐘、 15 分鐘就起床,做一個簡單的瑜伽伸展,或是寫寫字、準備一下今天要做的事情,看一下行事曆、提前思考今天要做什麼事情,光多這個小儀式就已經差很多了。

晚上我需要一點時間的時候,我就會跟老公說 :「 You take care of the kids, I really just need time. 」,需要幫忙的時候講出來,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塊,我也會跟我小孩講「媽媽現在只需要五分鐘。

不然有時候自己沒有照顧好自己,他們一直來問我問題,我也很容易爆炸,他們也會覺得莫名其妙,那對他們來說也不公平,所以我感覺到自己有需要時就會跟他們說。用這些方法為自己爭取一點空間和時間。

落實身心靈平衡

我覺得 my super power 應該是轉念,不管是工作或生活上,我可以把這件事情看重、看輕、看大、看細。我之前可能都是用情緒去解決事情,不但沒有效率還會搞砸,所以碰到任何事情我都會先暫停一下,先停留一小段時間、轉念後再去面對。

這樣對我來說會更有效率、也可以更快地把事情解決。我覺得是因為我之前已經試過好多好多不同方式,已經沒有方法可以再試了,所以我才想說那就試試看這個吧!

有陣子我就是不想面對我內心的情緒,可能會用跟我老公吵架,或是有陣子一直跟朋友聚餐聊天來逃避,但我沒有往內探索,而是一直往外找解決辦法,這時候我覺得最有幫助的就是自我察覺,像是瑜伽、冥想、寫字等等,你可以很誠實地面對自己、跟自我對話,開始去消化這些情緒。

 

6:30-7:00 會先有自己的時間,接下來去叫小孩 / 先生起床出門,送他們上課,小孩上課後就多了喘口氣的時間,我就會安排會議和要進公司處理的事情,小孩下課後就陪他們和煮飯;小孩盥洗睡覺後我再回去做一些自己的事情,大概 23:00 睡覺。

雖然感覺很忙碌但我已經習慣了,星期日我會把頭腦裡的東西全部寫下來,整理一下腦中的思緒,再去檢視我的行事曆,把這週要做的事情、會議安排一下。

 

做自己愛做的事情,跟自己所愛的人,創造一個自己很愛的生活。

我覺得我現在的生活是我自己設計出來的,之前碰到低潮時也有好好去想:「 What do I want?」,這會讓我覺得我不是被動的,而是可以去 control 它的。

我之前很喜歡的一句話是:「 She designs a life she loves.」,你必須要把掌控權抓回來,去設計一個你自己想要的人生,關於這部分我也想跟你分享一句話:「 Life doesn’t happen to you but happens for you.

 

📍【重點整理】#192 落實身心靈平衡 

#1 創業者都要做的功課

聊到創業初期,Melody 說很多事情就是要親自下去做,包含申請商用 E-mail、印名片、上網查功能性布料有哪些廠商,然後一家一家的拜訪、也可能一家一家的被打槍,但是如果這是你真的想要做的事情,你會知道這些檻都是創業的必經之路。

當我們跨過了之後,我們更是要 Double down 的去做足行銷,包含一開始送出公關品、舉辦活動、業務開發、建立人脈,都是一個創業者應該要做的功課。

 

#2 照顧自己是最重要的

在上述各種創業雜事進行的同時,Melody 也發現他突然懷孕了,也就是說他在短時間內經歷了結婚、創業、升格當媽等各種角色切換。

起初的她會想要把各種角色都扮演好,當一個稱職的太太、為家庭犧牲奉獻的好媽媽,但隨著第二位寶寶的到來,Melody 也意識到這樣的心態並不是一個永續的觀念,這也是促使他開始更正視身心靈健康的幕後推手。

落實身心靈平衡

你的確有很多身份,你可能同時是主管、員工、教會志工、男友、女友、個人品牌經營者,但最重要的是,你還是你,我們沒有辦法從一個空的瓶子中倒出水來,因此「你」就像是一口井,你的斜槓身份就像是各式各樣的打水桶,斜槓身份的重要程度,會如同水桶有不同的大小之分。

有的需要你裝多一點水才能裝滿,有的則不需要那麼多,但無論如何,你這口井的水源是絕對不能斷的,水源斷了,其他的桶子、杯子也都沒得打水了,因此,照顧自己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3 落實身心靈平衡的方式

Melody 提到,他落實身心靈平衡的具體改變是調整生活的習慣,例如從睡到最後一刻改成早一點起床,他會確保自己有足夠的 Me Time,並且 Ask for help,同時,他也不斷地去訓練自我覺察和轉念的能力,覺察出自己內心那些不想面對的情緒。

然後利用瑜伽、冥想或自由書寫去挖掘自己逃避的原因,並且開始正視這些議題。我個人很喜歡調整生活習慣的這個方式,當你感覺生活有點 out of balance ,我們馬上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先看生活中的哪些小事可以改變一下。

例如多喝水、多運動、打電話給朋友聊天、找人聊聊、少喝飲料、早一點睡、請人幫忙,我相信這些都是非常簡單,當下就可執行,然後又能看到成效的好方式。

 

📍【本集結語】#192 落實身心靈平衡 

你有沒有試著算出自己究竟擁有多少身份呀?我建議你去算算看,你會發現真的比你想像中還要多,算完你會有種「難怪我每天都這麼累」的想法,但這不需要是個無法改變的常態,我們也無需將就於不怎麼樣的人生,如果不喜歡,我們現在就可以開始改變,對吧?

 

📍【本集聽眾回饋】

如果你聽完這集節目,覺得對你有收穫,我也想邀請你到 iTunes Store 按下訂閱按鈕,並且幫我打星評分、留言、分享,留言時也希望你告訴我你在聽的是哪一集(集數),以及你喜歡或不喜歡這集的什麼內容,如果能夠清楚描述,對我和這個節目都能帶來非常大的幫助。

 

如果你喜歡這集節目,我也想邀請你加入我們的臉書私密社團(請點此連結),我們在社團裡討論很多有關遠距工作、自我成長,以及個人品牌經營的內容,你只需要填寫完成申請表單,就可以加入我們的社團大家庭中!

免費4天線上帶狀課程

BYL迷你課程

如果你對個人品牌感興趣,並且想要打造一個不被地點限制的事業,歡迎索取我的免費四天線上課程,每一天我都會和你分享一個經營品牌的心態、知識和技法,教你如何打破個人品牌的經營迷思,找到熱情、提供價值。

馬上索取免費四天課程

#191【佐編私塾殿】 ICA是什麼 ?影響品牌成長的關鍵&4個 ICA 對話法則

#191【佐編私塾殿】 ICA是什麼 ?影響品牌成長的關鍵&4個 ICA 對話法則

編私塾殿是一個在分享品牌經營、商業思維、遠距工作、設計思考和個人成長的節目,我是你的品牌教練 Zoey,今天我要來跟你分享 ica是什麼 ?

今天的重點非常多,所以我建議你準備筆記本,如果你現在很忙,我們也有幫你做了一份重點整理的講義,你會比較好消化,歡迎你填寫下方表單免費獲得唷!

 

👉 觀看本集文字稿內容:原文網站中,可以選擇想要聽的段落直接跳著聽(幫你把段落都整理好😉)
💌 訂閱佐編茶水間電子報:固定每週一寄出精彩的電子報,也會有許多只在電子報分享的小驚喜唷!
加入臉書私密社團:與8000位聽眾&團員一起討論遠端工作、品牌經營與自我成長
索取4天免費線上課程:教你打造個人品牌必知的技巧、常犯的錯誤與變現的方式
💙Let’s be socialInstagramFacebookYoutube

ica是什麼

👉👉 加入佐編私塾殿等待清單

 

———————————————–
以下為文字版訪談綱要
———————————————–

📍【本集綱要】#191 ica是什麼 

有些聽眾跟我反應說,我們推廣課程的頻率太多很煩,但我必須要說,這個節目是免費的,而既然我是全職的創業者,我每週至少更新一集,有時候兩集,我也幾乎不在節目中接業配打其他廣告,這就代表我的品牌商業模式就是我的最主要收入來源。

這也代表,我的課程就是我們最主要的贊助商,so shot out to BYL and if you want free content, you will take the commercial, this is the deal.

我在這邊也想要呼籲一些剛起步的創作者,有時候你可能會收到聽眾跟你反應廣告太多,而身為創作者你必須知道有些東西的確是有建設性,有時候推廣力道可以小一點或是把廣告長度簡短,但是身為創作者你絕對要有自己的原則,這是維持你生意的事情,所以你不能不做廣告。

相反地我們現在所做的內容叫做內容行銷,行銷本身就是廣告的一種形式,所以如果你的聽眾一直叫你不要再打廣告,你可能就要思考一下:「他是否是一個對的 ICA ?

 

ICA 是一個簡稱,他的全稱叫做 「Ideal Customer Avatar」,中文可以翻譯成「理想的受眾樣貌」。

那你可能會想說,這跟 TA 有什麼差別? TA是 「Target Audience」 的簡稱,大部分被翻譯為「目標客群」,它是指一個廣泛的受眾樣貌,例如這群觀眾的男女比例、居住地點、薪資水平、教育程度、可能感興趣的類型等等,這些都是對於群體的平均值。

但是 ICA 它比較像是一個人,在美國我們經常會把 ICA 放在客戶 Profile 裡面,就是因為我們需要去找到這群 TA 裡面最優秀、最最最理想的那一位觀眾的樣貌,如果你問我:「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常聽到 ICA?」,我認為是因為過去競爭沒有這麼激烈,我們講 TA 就講一群受眾就好,在市場上有平均樣貌就可以。

但因為現在競爭越來越激烈,我們都在競爭同一塊市場,如果你的觀眾設定得越精準、你在做廣告時就會越輕鬆,我猜這也是為什麼 ICA 在近幾年越來越流行的原因,說穿了就是因為只有 TA 是不夠精準的。

我們要去設定一位最理想的受眾樣貌,並且去研究這位觀眾可能會有的行為模式、出沒地帶、喜歡的社群媒體、吸收資訊的方式、平常關注的議題,然後把你的內容、產品圍繞在滿足這一位 ICA 的核心上去做產品設計。

 

在繼續講 ICA 之前,我必須要先帶到一個市場定位的概念,這個概念叫做 Multi-passion Market or Niche Market,我先解釋 Multi-passion Market,把這個字拆開來看:

  • Multi:多個
  • Passion:熱情

所以 Multi-passion 就是由多種熱情、多種興趣所組織而成的市場定位,你在美國、歐洲應該會很常聽到有些創業家說:「Oh, I’m multipassionate Entrepreneur.」,或者他可能會說:「I’m multipassionate.

我經常聽到我的學生說他有許多興趣,所以很難在一開始時有一個明確的個人品牌主題,來問我應該怎麼做設定,我現在有兩個角度可以分析給你,如果我是朋友,我當然會說你想要怎麼做都可以,因為這是你的品牌,你開心是最重要的。

ica是什麼

但如果我今天是你的教練,我可能就會建議你先把熱情聚焦在一個、頂多兩個的定位點,也就是 niche down,或是 narrow down ( 窄化、聚焦 ),因為這件事情在我自己的身上,是非常有感的,我最一開始也很難找到我想要講什麼,不是因為我沒有題材,而是因為我想要講的事情太多了。

講旅遊好像也可以、講美國生活好像也可以、講國外職場、講自我成長、講心靈上面都可以,我都很想講,所以我很難去取捨、很難知道以什麼為主軸,因此我最後選了大概三個左右的主題,也就是個人品牌、遠距工作、還有個人成長。

對我而言,我並不後悔這件事情,我自己做得開心還是很重要,可是我也感受到它的確在機會成本上讓我慢了下來,也就是說我並不是很專精只講個人品牌、自我成長或遠距工作,我有點是三個主題混在一起,有什麼就講什麼。

那或許就是因為這樣,所以你的力量、資源、注意力、金錢、時間通通都分散掉了,也就不是每一個都可以這麽快的成長。

 

當然我現在會這麼說,是因為我有了一些體悟,所以我會給我的學生建議,如果你真的是想要用個人品牌來賺錢,變成全職、打造被動收入、甚至早一點財富自由、早一點退休,你應該要找到 Niche Market,這會是比較適合你的方向。

因為聚焦市場 Niche 指的就是縫隙、有些人也稱它為利基市場,當你能夠把你的利基市場找出來,儘管它是一個很小很小的市場,也因為你可以把它講得很深、很細、很專精,而養起一群對這個小市場感興趣的受眾,你的事業也能更事半功倍。

因此無論你今天是想要做 Multi-passion Market or Niche Market,我覺得它都沒有對錯,首先要判斷你的目標和目的是什麼?你為什麼要來做個人品牌?

如果你今天想要做的原因是想要有個日記紀錄你的生活、過得開開心心,像以前無名小站那樣,那你不用取捨,走 Multi-passion Market 是可以的,可是如果你今天是真的想要利用個人品牌創業,Niche 是一個非常非常非常重要,而且更加快速、有效的策略。

同樣的,ICA 就是應用 Niche Market的概念,也就是說我們不只要找到專精的品牌主題,我們也要找到對這麼一個專精主題感興趣的理想受眾到底是什麼人?他長什麼樣子?現在你知道什麼是 ICA 以及為什麼要設定ICA,接下來我來跟你講一下,ICA 有什麼樣的好處?

 

我個人認為,當你找到一個很「對」的觀眾,你就可以知道他們使用什麼樣的語言、出現在哪裡,這樣也可以讓你知道你的廣告究竟要投放在 IG 還是 FB 上面,讓你的廣告效益事半功倍。

至於在 IG 上究竟要使用貼文廣告、還是限動上的廣告,也會跟研究你的使用者、理想受眾的行為模式有關,你要很了解他們究竟比較常滑貼文、還是比較常滑限動。

再來,有一個理想的 ICA 也可以知道他們平常都在追蹤誰,假設你今天在講有關美妝的主題,你要去思考觀眾除了你的主題之外,他還喜歡其他什麼主題、追蹤了其他哪些跟美妝有關的創作者,從中去找出他們的喜好和風格。

像有人比較喜歡歐美濃妝、或是日系、韓系那種清新的感覺,再來是風格、內容呈現上的方式,你可以去觀察他們追蹤的創作者,他們比較喜歡講話快、切入重點、節目不長的,還是他們比較喜歡看 Vlog、比較輕鬆、閒聊,也許節目沒有太大重點,但是很有陪伴感的?

你可以從觀察客戶喜好,去參考你自己可以怎麼做,我在我自己的 BYL 課程中,也有教導同學們藍海策略詳細的具體步驟,也就是說我有給我學生的功課是,你要去調查市場上面,跟你相似的自媒體、公司、品牌有哪些,這是你必須做的功課,你做完這個功課後,還要去調查。

  • 他們有什麼優缺點?
  • 哪些可以效法?
  • 哪些是你認為是他們做不好、可以改進的地方?
  • 你又可以怎麼樣去避免?

很多人跟我說不知道怎麼做市場定位、不知道自己的主題要選什麼,通常你只要做個市場調查,這關就可以克服了,所以你現在擔心,很可能是因為你功課做得不夠,市場調查跟研究做得還不夠,所以你沒辦法知道你的 ICA 應該怎麼樣做設計,自然也會不知道自己的內容、風格要如何呈現。

 

ica是什麼

除了知道他們會出沒的管道、廣告可以怎麼打、內容怎麼設計以外,你也可以用對他們的語言,也就是說你會發現,我自己在經營佐編茶水間時,有一些用字遣詞我是不會說的,例如我非常少、幾乎沒有在我的節目裡面罵過髒話。

我可能也會盡量避免像是屌這之類的字,我可能會說厲害,有些節目他們可能會走輕鬆、可愛、青春洋溢的感覺,他們可能會把「我們」講成「偶們、偶棉」,或是他們可能會說「窩們」,但是我就是不太會用這樣的形式來講話。

就是因為我知道,這不是我要投放的受眾的用語,不是我拒絕這樣的人,而是我只想要專精在吸引一個人,當我能夠吸引到這個人,我就能夠在慢慢地擴散到跟這個人類似的人。

除了我們講到的廣告、文案、呈現方式、風格、觀眾對你的親密程度、黏著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 ICA 永遠可以更好、更有效地判斷,你的內容究竟要把注意力放在「哪一群人」身上,同樣一份內容發布出去,你的 ICA 就會買單,不是你的 ICA 就可能沒辦法感受和 appriciated 其中的價值。

例如我找來了三個在 iTune Store 上面的聽眾評論,第一個是一個負評,他在一年前留下一顆星的評論說:

這個可能會比較難知道他說的是哪一集,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我都會請你幫我留言是哪一集,這樣我會比較好判斷、考察和優化,不過我也覺得這個聽眾非常可愛,他雖然覺得煩還是聽到最後,而且還特地留下這麼長的評論。

可能是被氣到,或是真的很失望,總體來說我覺得這個行動有點可愛,我也覺得有參考的必要,另外差不多在同時間又有兩個不一樣的留言,第一個說:

第二位留言說:

也就是說,當我在做一個節目的訪綱時,通常我都會跟我的 Team 討論訪綱怎麼設計。

除了我們自己想要挖掘來賓的故事之外,我們也會調查一下聽眾想要問這位來賓什麼問題,我們有時候會在我們臉書的免費私密社團詢問大家針對來賓想要的提問,我們也會把這些問題穿插在訪綱裡面。

當我們在設計訪綱時,我們通常是會站在 ICA 的角度來思考,如果我是我的觀眾,我會想聽什麼內容?什麼內容對我有幫助?我是用這樣的邏輯去思考我要問我的來賓什麼問題。

也就是說,同樣的內容有些觀眾會覺得「你實在是太會問問題了!你問的都是我想知道的問題!」,但是也有些聽眾就會覺得「你為什麼都問這些問題?這些我聽了都覺得好沒有感覺、好無趣、生硬、無聊」,可是你是一位創作者:

你不能因為每個人給你不一樣的意見,你就沒有自己的原則。

就像我們一開始說到的,很多人會說我的廣告打得太多,但這個並不影響我要繼續打廣告的事實,我會繼續做這件事情,可是我可能力道會減輕、或是頻率會降低,所以你今天在思考自己可以怎麼改善、調整時,你必須要先知道說「我是以什麼樣的出發點在做節目?

你的出發點會攸關到你的節目呈現方式,而你的出發點也就是 ICA 的出發點,身為創作者,你絕對不能花時間去討好非你 ICA 的所有人!這就跟你要討好所有人一樣,是不可能、而且非常累的。

所以你在最一開始就要知道自己的主軸、核心,究竟要打什麼市場。然後要抓住主軸、去放大市場,也就是說以剛才那兩個給好評的留言來說,他們可能也全部聽完了節目,可能也沒有抱怨廣告太多。

因為如果他是你對的 ICA ,他會知道他今天要聽這免費的節目內容,就會有廣告,不喜歡就跳過就好了,因此你自己也要很清楚地知道,你的出發點、這些內容是做給誰看的,以及你的 ICA 究竟是誰。

 

現在你大概已經知道了設定 ICA 的重要性,以及他可以帶給你的好處,我現在就來跟你分享非常非常之有效的四個跟 ICA 對話的方式:

一、站在 ICA 的立場,去想你要寫什麼

你應該是站在你的 ICA(理想受眾)的角度,去思考他可能會想看什麼樣的內容。其實很多人包含我自己在內,我在寫旅遊部落格時,我也是按照我自己的心情,去想說我想要寫什麼,但對於你的 ICA 來說,並沒有一定要看的理由。

對他而言,沒有能夠說服他這個東西跟他有關的核心價值。所以當你在設計內容時,一定要站在你的 ICA 角度去思考,這個是 ICA 對話法的第一法則:「站在你的ICA的立場,去想你要寫什麼,而不是去問自己想要寫什麼。

 

二、Clarity over creativity.

美國有句俗諺說::「Clarity over creativity.」

意思是說內容清晰程度要在你的創意程度之上,你可能會想說現在競爭這麼激烈,不有創意一點怎麼脫穎而出?可是你要聽清楚是「over」,也就是說你要有創意,但是確保在創意之上,你有明確地傳達出你想要傳達的重點訊息。

這個技巧在廣告、公關規劃上都非常重要,不能因為創意而淡化了主要訊息,這個就會被歸類成失敗的廣告,你的觀眾可能只會注意到「哇!這個特效好酷喔!」或是「這個 Podcast 節目有好多好有趣、好好笑的地方」,但是卻完全沒有 Get 到你想要傳達的主要訊息。

所以當你想要製作一份內容,尤其是以商業角度來看,我們的重點、目的就是希望賺到錢,也希望你的品牌可以繼續營運下去,所以你勢必有一些希望觀眾可以採取的行動,你要知道你到底在為什麼打廣告、主要訊息究竟是什麼,這幾個重點一定要抓好。

你還是可以去想想有什麼有趣的呈現方式,像是縮圖、短影片、動畫都可以,但是在這之前,你要先抓到你到底要傳達什麼內容,再決定要怎麼有創意地發揮它,所以主要訊息很重要,「Clarity over creativity.」

 

三、使用 ICA 的語言來跟他們溝通

假設你今天的主要訊息是說「可不可以幫我把桌上的杯子拿給我?」,就這麼簡單的訊息,你跟兩個不同年齡層的人說話時,是完全不一樣的,當然你可以從頭到尾都用你習慣的說話方式講話,但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是訊息的傳達與接收。

也就是說對接收者來說,他有沒有辦法「有效地接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改變說話方式的原因。因此今天當你知道你的 ICA 樣貌為何,我們就要試著用他們的語言來跟他們溝通,說他們聽得懂、有感覺、有共鳴、又能夠打中他們的用字遣詞的文案。

這就是 ICA 對話法很厲害的地方,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我的 BYL 課程中,我把 ICA 排在很前面做講解,我認為你要先搞清楚你要投放的受眾是誰,才能決定你要用什麼平台、要設計什麼內容。搞不好你的主題和觀看者會出現的平台其實是抖音,結果你一直做 Podcast、或是寫文章,效益可能都不好。

 

四、一人對話法

當我們在 Podcast、Blog、Youtube 上面傳達訊息時,你要知道他們接收訊息時都是孤零零一個人,頂多兩個人,大部分時候都是一個人,但是很多創作者一開始很容易會在傳遞訊息時,很像是對台下 100 人,或是 1000 人講話。

你現在可以想像一下,你私底下跟別人講話,還有你站在台上教課、演講,你的呈現風格、語氣、速度都會不一樣,對吧?很多人可能因為想對很多人講話,而把內容呈現得太生硬。

但就我自己的觀察,有 ICA 對話法,除了剛才說到的好處之外,也可以增加觀眾跟你的親密感、黏著度,他可以更有陪伴感,讓觀眾看了你的文案後,覺得就是一個朋友在跟我說話,而不是一個公告欄。

當你用 ICA 一人對話法,他就會有一種自己很特別的感覺,會有一種好像真的站在你旁邊、跟你對話的親密感,當那種親密感逐漸堆疊,他就會對你產生依賴,因此喜歡上你的節目、文字、風格,漸漸地喜歡上你這個人,對品牌的認同感就會提高。

 

📍【本集結語】#191 ica是什麼  

以上就是今天佐編私塾殿的教學內容,希望你有學到一些東西,如果你覺得講得太發散的話,你可以回到這集原文,下載我整理好的懶人包

 

我們接下來其實也正在企劃要做一個 Mentorship Program ,主要就是像佐編私塾殿這樣,用一個比較一對一輔導方式,帶領你一步一步從 1 走到 100,讓你不只作出個人品牌,還可以靠個人品牌找到獲利模式,然後持續在每個月建立你期待的現金流。

這個 Mentorship Program 現在還在計畫中,還在市場調查階段,所以你要知道儘管我們品牌已經做了四年,但是我們要開啟一個新的項目,還是一樣要花超多時間做市場調查。

所以如果你今天是一個剛開始要經營個人品牌的人,市場調查環節絕對不能少、而且不能偷懶,如果你對這種一對一 Mentorship Program 感興趣的話,你可以在這篇文章底下、或是到 IG 上跟我說。

我這裡會搜集一個waiting list ,如果接下來真的要 Launch,我會先把名額給這些有來報名等待清單的人,如果你有任何想法,你也可以在 IG 或是網站上找到我

👉👉 加入佐編私塾殿等待清單

 

如果你聽完這集節目,覺得對你有收穫,我也想邀請你到 iTunes Store 按下訂閱按鈕,並且幫我打星評分、留言、分享,留言時也希望你告訴我你在聽的是哪一集(集數),以及你喜歡或不喜歡這集的什麼內容,如果能夠清楚描述,對我和這個節目都能帶來非常大的幫助。

 

如果你喜歡這集節目,我也想邀請你加入我們的臉書私密社團(請點此連結),我們在社團裡討論很多有關遠距工作、自我成長,以及個人品牌經營的內容,你只需要填寫完成申請表單,就可以加入我們的社團大家庭中!

免費4天線上帶狀課程

BYL迷你課程

如果你對個人品牌感興趣,並且想要打造一個不被地點限制的事業,歡迎索取我的免費四天線上課程,每一天我都會和你分享一個經營品牌的心態、知識和技法,教你如何打破個人品牌的經營迷思,找到熱情、提供價值。

馬上索取免費四天課程

#190 你是獨立型人格,還是 依賴型人格 ?行銷學腦 vs. 心理學腦之哲學對談 / 說說心理話 – 安

#190 你是獨立型人格,還是 依賴型人格 ?行銷學腦 vs. 心理學腦之哲學對談 / 說說心理話 – 安

覺得自己是 依賴型人格 還是獨立型人格?它們的定義究竟為何?背後的心理學又是什麼?今天呢,我們邀請到說說心理話的 Podcast 節目主持人安來和我們做一個非常具有哲學啟發性的對談。

安過去有四年行銷背景,現在轉換跑道,開始學習心理諮商,而我自己也是一個既熱愛行銷,也對心理學很著迷的人,在本集節目中,我們會和你分享行銷人的思考方式和心理諮商師的思維模式有什麼差異,怎麼轉換,我們也會討論獨立和依賴背後的核心和心理學概念。

這一集是一個雲霄飛車,請你繫好安全帶,因為我們討論的東西滿硬的而且速度有點快,如果你是一邊做其他事情、一邊聽這一集節目,思緒可能會跟不上這一集的節奏,但是我可以跟你拍胸脯保證,這一集你聽完會非常非常的過癮,So… get ready!

👉 觀看本集文字稿內容:原文網站中,可以選擇想要聽的段落直接跳著聽(幫你把段落都整理好😉)
💌 訂閱佐編茶水間電子報:固定每週一寄出精彩的電子報,也會有許多只在電子報分享的小驚喜唷!
加入臉書私密社團:與8000位聽眾&團員一起討論遠端工作、品牌經營與自我成長
索取4天免費線上課程:教你打造個人品牌必知的技巧、常犯的錯誤與變現的方式
💙Let’s be socialInstagramFacebookYoutube


本集來賓資訊:

🔸說說心理話-安:PodcastFB粉絲專頁Instagram

———————————————–
以下為文字版訪談綱要
———————————————–

📍【訪談綱要】#190 依賴型人格

  1. 持續成長
  2. 嘗試
  3. 哲學家思考

持續成長、嘗試:我覺得我內心一直有追求成長、變得更好的動力,這個動力就會推進我去嘗試很多的事物,即便會擔心、害怕,但這個動力還是會把我推出去試試看,做了很多方面的嘗試,讓我現在能夠經營 Podcast、累積了一些聽眾,成為現在的自己。

哲學家思考:哲學家會很想要探究或者是翻轉事物的根本,會想去拆解或是詮釋很多大家覺得理所當然的事件,我對人事物都充滿好奇,追根究底地想知道核心的本質是什麼,想知道為什麼人會做這件事情?為什麼有些人會、有些人不會?內在動力是怎麼影響我們的。

這些都讓我更探索我自己、認識我自己更多,理解我更多不太清楚的事情,也讓我對心理學很有興趣。

 

本質上來說我是一個還蠻跳躍的人,本身特質也算蠻活潑的、喜歡開玩笑、情緒波動大、語速快,但我覺得行銷就是需要這樣的特質,要很快地去下判斷、做決定、快狠準。

但是諮商,像最近學到的一個學派:「情緒取向」,它就很鼓勵我們要放慢速度說話,很多情緒的東西需要抓得很細膩,但是做專案管理、行銷這種很高壓的生活,你不會特別往內心去問自己你現在很高壓嗎?很挫折、很無助嗎?

依賴型人格

而且心理學完全不能用問題解決導向,心理學非常講求歷程,反而要對於此時此刻正在發生什麼有一定的敏銳度,學得越多就就會發現他們完全是運用不同的能力跟腦袋。

像行銷可能就是我慣用的方式,所以在切換到心理學的時候,我會很不習慣,會跟原本的自己打架,一定要逼著自己慢下來,就算沉默、安靜也沒關係。

 

我之前就會想說,我本質好像不是傳統的諮商師,但是有些同學和老師就說:「你有你的特質,諮商師也不見得就一定要怎麼樣。

我慢慢就知道我不用改變自己,而是習得一個能力與技巧,當需要的時候我可以運用,至於挫折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在做行銷時已經很信手捻來,用慣用的方式做就會有一定成果,可是心理學的話要打掉重練、不斷撞牆,重新適應的過程就會有點辛苦。

 

如果有時候有收穫,我會很喜歡有人可以討論,像是看電影有些想法,就會很想分享,可是有些東西是需要往內在自己去挖的議題,類似比較私密的東西,這時候可能就需要安靜下來、自己去反思、沈澱。

 

需要先去定義這兩者是指什麼,例如獨立是指解決問題的能力嗎?是傾向喜歡自己解決、還是依靠他人?或是說,在有需要的時候,即便需要別人幫助,還是傾向自己扛、或是找別人求助?會有很多不同面向的討論,跟對獨立、依賴的不同定義。

如果以解決問題的能力來說,我是 OK 的,因為我是獨生女,從小環境、經驗養成,習慣自己 handle 很多事情。以喜歡自己解決問題,或是依靠他人解決這個面向,我覺得要取決於關係。

像是工作、職場上,能夠自己做就自己做,但如果是親密關係,就會想要當小孩,儘管我會,還是希望能夠依靠對方,這可能是一種被照顧的需求。

依賴型人格

我覺得「願不願意求助」、「怕不怕麻煩其他人」好像是不一樣的東西,像是怕麻煩別人,覺得自己好像會變成別人負擔的這種心態,蠻常出現在亞洲人身上。

另外「願不願意求助」我發現在女性身上常常會出現,我在想會不會是因為,現在會鼓吹一個新時代女性應該要非常獨立自主、要去很多傳統女性的標籤,像是依賴、黏人、控制等等,都被極力地推到不好的面向。

可是我覺得這些有時候是中性的,不是只有壞處,像是「人」這個字就是互相依靠,如果你今天完全沒有對別人依賴的需求,這樣別人真的有辦法跟你親近嗎?我覺得特質是一體兩面的東西,當我們太往反方向推、追求,可能就會壓抑內心的某些需求

 

你剛剛說的就很像是一個管理者會不會想要授權,不願意授權的原因其實是因為自己做可以做得更好,可能也包括不信任,自己攬了很多事情在身上,導致壓力爆大。

關於「願不願意求助」這個行為,我身邊有一個朋友,無論在哪裡、不管他有沒有需要,他都可以很自在地表達他的需求,例如他跟男友、男友哥哥一群人去山上,老闆問他們要吃炒節瓜、還是炒高麗菜,這時候大家都說炒高麗菜,就只有他一個人說他想吃節瓜,這時候通常就會以多數為主。

但是我朋友就是說「啊~好想吃節瓜」,然後大家就會想說要不要一半節瓜、一半高麗菜。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到,他不會擔心他表達需求會造成他人困擾,也不是堅持一定要,我就在想說,如果是我的話,我一定一開始就會想配合大家。

依賴型人格

我們就在聊這件事情時會各自推導到我們過去的家庭經驗,就會發現小時候在他成長過程中,他表達需求是很順暢無阻、被鼓勵的,跟爸媽溝通也蠻順暢的。

我也發現,可能我以前想要什麼,提出來就會被罵,因為像我爸爸也是一個很喜歡解決問題的人,在當下他有他的需要,沒辦法滿足我的時候,他就會很有情緒,在小時候我的經驗裡,只要我開口求助,經驗都是被罵的。

所以可能就造成我心裡面覺得:「一旦求助,他們也不會幫助我,或是反而會讓結果更糟。」,這就會讓我認定求助是不好的,求助也不會有好結果,所以你要靠自己。

 

可能真的跟地域文化有關,因為我們人就是這麼多,但是要 share 這麼多空間,可能大家要習慣的是模糊的界線,以和為貴去找到中間共好的概念,需要每個人都委屈一點,拉扯出那個空間。

但是歐美比較重視個體,你個人想要怎樣、大家都很清楚、明確,空間感就會很大,其實也沒有哪個比較好、哪個不好,它就是一種不同的特質。

 

有時候我會去看不同人的觀點,然後再反思自己,就像我們現在兩個人在這裡聊,我會觀察我們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不同?然後把它打在電腦裡面。

建立死忠鐵粉

當一個人能夠接受選擇的有限性,他才能優雅地長大。

每一個選擇都有它的好跟壞,沒有一個選擇你不需要負責,你需要去承擔他的好處和相對應的結果,這也告訴我們不要總是想要每個選擇的好處,卻看不見代價。

我覺得這句話的意思是當我們能夠去承擔責任與結果、能夠成熟地去分析優劣,就算長大、是個成熟的大人了。

 

以前會很想站在講師或是舞台,但現在有在辦活動、工作坊,發現不知不覺,已經在小時候想要的那個位置了,不過可能在這過程中也會一直看到更遠的地方,而我現在的理想是:

當下能夠享受在每一個過程、每一步,能夠有目標、也能夠享受現在,不把生活過得太嚴肅。

 

📍【重點整理】#190 依賴型人格  

#1 行銷腦和心理腦

一個會很講求目標導向、判斷速度、決策精準度,在做事的當下可能需要把情緒放一邊,先完成眼前的事情,而另一個則很講究歷程、體驗,在做事的當下可能要先把結果和目的放一邊,放慢說話速度,把情緒用最細膩的方式處理。

你可能在想說:「你既不是學行銷,對心理學也不感興趣,這跟你有什麼關係?」,但我認為,這兩種腦袋能力是極度重要且非常好用的能力,我今天介紹給你,就是希望你可以把這個技術運用在生活中。

你會發現,有些場合就是需要你用行銷腦處理事情,有些事件就是需要你用心理腦面對課題,什麼時候要搬出什麼腦袋?怎麼伸縮自如地做切換?就是我們需要去鍛鍊的技能。

 

#2 獨立和依賴的定義

這可能是我們在生活經常會跟朋友聊到的話題,然而,我們不能在沒有明確定義之前,就草率概括和歸類,我覺得這個跟外向和內向是一樣的道理喔,多活潑是外向?多安靜是內向?不用在沒有明確定義之前,把自己框在某個標籤裡面,那我們在節目中也討論到

  • 獨立:是說你很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嗎?還是說你不只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你還會傾向於自己扛起這些責任?
  • 依賴:是指一個人沒有什麼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是說他其實是可以自己解決,但偏好依靠他人的協助?

我們可以先去思考你會想要怎麼定義獨立和依賴,再來進一步地思考為什麼你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

 

#3 獨立和依賴都是中性字

你不要聽到獨立,就認為他是好的,聽到依賴,就認為他是壞的,就像安所說到的,你的獨立可能是一種新型的社會框架,例如新時代女性想要跟傳統女性有個區隔,所以想要把女強人的這個 title 詮釋好,因而出現不願意求助的特質。

獨立的人也有可能是怕成為別人的負擔,底層可能存在著害怕被討厭的心理因素,雖然我們聽到依賴,會感覺這個人好像比較沒有能力,都想要依賴他人,但別忘了,人這個字就是兩人互相依靠在一起。

如果沒有任何依賴、依靠,我們是否還能有親密的關係?我覺得這些都是沒有對錯答案的哲學大哉問,邀請你去思考看看。

 

📍【本集結語】#190 依賴型人格

非常感謝你收聽這一集的內容,這一集是不是超有趣、聽了超過癮呢?我自己一直很喜歡這種哲學式的辯論,它是一種可以讓你很痛快、很意猶未盡的體驗。

我現在在 IG 上也有做了一個精選動態,只要你到我的 IG 上找到「許願池」,你就可以留下你想要我們聊的主題、希望我們邀請的來賓,還有節目的建議~

 

📍【本集聽眾回饋】

如果你聽完這集節目,覺得對你有收穫,我也想邀請你到 iTunes Store 按下訂閱按鈕,並且幫我打星評分、留言、分享,留言時也希望你告訴我你在聽的是哪一集(集數),以及你喜歡或不喜歡這集的什麼內容,如果能夠清楚描述,對我和這個節目都能帶來非常大的幫助。

 

如果你喜歡這集節目,我也想邀請你加入我們的臉書私密社團(請點此連結),我們在社團裡討論很多有關遠距工作、自我成長,以及個人品牌經營的內容,你只需要填寫完成申請表單,就可以加入我們的社團大家庭中!

免費4天線上帶狀課程

BYL迷你課程

如果你對個人品牌感興趣,並且想要打造一個不被地點限制的事業,歡迎索取我的免費四天線上課程,每一天我都會和你分享一個經營品牌的心態、知識和技法,教你如何打破個人品牌的經營迷思,找到熱情、提供價值。

馬上索取免費四天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