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證明給其他人看

【你問佐答 EP.11】 來做個人品牌究竟是自己真的有熱情?還是只是想要 證明給其他人看 ?

迎你來到 2021 佐編茶水間 冬季特別企劃【你問佐答】第11集,這是我們倒數第二集的特別節目,而我們也搜集了聽眾們對於生涯規劃、自我成長、個人品牌經營的相關問題,並且在節目中為你解惑、給你方向。這集我們來聊聊:來做個人品牌究竟是自己真的有熱情?還是只是想要 證明給其他人看 ?

👉 觀看本集文字稿內容:原文網站中,可以選擇想要聽的段落直接跳著聽(幫你把段落都整理好😉)
💌 訂閱佐編茶水間電子報:固定每週一寄出精彩的電子報,也會有許多只在電子報分享的小驚喜唷!
加入臉書私密社團:與8000位聽眾&團員一起討論遠端工作、品牌經營與自我成長
索取4天免費線上課程:教你打造個人品牌必知的技巧、常犯的錯誤與變現的方式
💙Let’s be socialInstagramFacebookYoutube

今天的提問是來自於喬喬:

嗨嗨佐編,我一開始會接觸花藝是因為前男友的牽線,當時只覺得或許有人帶入門是個不錯的選項,當時的我也有點迷惘要怎麼跨領域。

但現在在著手個人品牌課程時,有時腦袋會冒出疑問,不確定我究竟是是為了自己真心想做這件事?還是想證明給其他人看或前男友看?讓他知道沒有他,我也能做得到的?

雖然我會一直正面暗示自己,因為如果我真的不想做,就不會走到現在,可是這個想法還是會時不時冒出來…   謝謝你的這封信!

By ——喬喬

你對現在的自己滿意嗎?

非常感謝喬喬的提問,你知道嗎?其實,我也曾經有過類似的疑惑,我曾經在自己的書中提到,我以前書沒有唸好,高中肄業差點被退學,而升上大學之後的成績也沒有很出色,大學畢業之後,想要找遠距工作也不順利。

後來我很認真的去做個人品牌,我也會有一種我很想要向我爸媽,向那些曾經瞧不起我、曾經不看好我的長輩們證明我自己,我想要讓他們知道我有我的辦法,我想要讓他們意識到他們死守的那些教條規矩是錯的,我想用我的成功證明他們錯了。

因此,雖然這個想法不是說很常在我腦中冒出來,但我確實曾經在腦中有這股聲音,而這股聲音也成為我努力的其中一小點動力,但是,時間快轉至現在,我的確成功地打造了我想要的生活和工作,我現在也可以說我的確過著有錢有愛有意義的人生。

成功過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但我也不會因為我已經辦到了就停止這些事情,因為在這過程中,我的確是做得很開心、也很享受,而回過頭來,我當初開始的動機究竟有多少的成分是為了證明自己?我認為討論他的意義並不大,而是你對於現在的結果和成就是不是滿意的。

在成長的過程中,促使我們前進的動力有好幾種,可能有愛有夢有憧憬,也可能有淚有恨有委屈,但它們到頭來就只是一種燃料,既然是燃料,它就是中性的。

工具本身沒有對錯,菜刀可做菜也可傷人,重點是你拿它用來做的那件事情,是否是你真的想做的事情?還有你知不知道要怎麼分辨這究竟是你的內在目標,還是你的外在目標?

學會辨認外在目標

在設計思考中,我一定會帶我的學生去認識內在目標與外在目標,學會辨認就是覺察改變的開始,很多人會花一輩子的時間去追求一件不是發自內心想做的事情,那因為要講外在目標的辨認還滿深的,所以我這裡就先簡單給出三個你可以先辨別的方式:

1. 這個目標是不是一個結果型的目標

所謂結果型的目標就是你直接略過所有過程中所帶來的有趣感,所有的摸索、嘗試都讓你覺得是浪費時間,你有一個很明確的結果,得到這個結果就是你來做這件事情的最主要目的。

你不享受中間的過程,你甚至想要尋找捷徑來速成結果。如果是的話,你可以先檢視一下這個結果對你而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大多時候你會發現,你真正在追求的事情,可能不一定得用你認為的結果來定義喔。

 

2. 這個目標所帶來的成就感持續多久

再來,觀察一下當你做這件事情並且獲得一些小成就的時候,那個快樂和滿足的感覺維持多久?例如有些人會拼命賺錢去買名牌包、有些人喜歡到處去國外旅行,你可以簡單地觀察一下,當你達成那件期待已久的事情時,那種快樂、興奮的感覺是不是在幾天、甚至幾個小時之內就消失?

以及你是不是有胃口默默被養大的現象,會開始追求難度更高、更昂貴、更難求的物品或成就?如果有的話,我們可能就可以從這裡開始思考你在追求的究竟是什麼?什麼時候才是足夠了?一樣,你真正在追求的,是否一定得用這些外在物質或經驗來取得呢?

 

3. 這個目標是不是一定要向他人展示

最後一個判斷的基準就是,你是不是一定要向他人展示這件事情的成就或結果?而且如果他人沒有給你預期中的反應,這件事就變得沒有意義?例如說有些人喜歡去網美咖啡廳打卡拍照,如果是單純喜歡且享受的人,他或許會 PO 在網上和他人分享,但他就只是在記錄生活、單純抒發。

但如果你不止會 PO 在社群上,你還很在意其他人是否有按讚留言,那可能就代表著你需要確保其他人有看到,你需要確保你做這件事情的目的有傳達出去,因為那就是你做這件事情的意義與主要原因,那這可能就會是我們說的最典型的外在目標,也是一種急於證明自己的象徵。

想 證明給其他人看 並沒有錯

如同喬喬你提到的,要是你不想做、不喜歡,你或許就不會撐到現在,而就算你當初來做這件事情。某種程度上是為了向前男友證明自己,那又怎麼樣呢?這是一件你做起來覺得違背自己的事情嗎?以及你現在還有那種如果不能向他人展示你的作品,你就不想要繼續做下去的感覺嗎?

我經常在想,我們為什麼會覺得「證明給他人看」是一件負面的事?

想 證明給其他人看 並沒有錯

大部分的人會覺得這是件政治不正確的事情,是因為證明給他人看,乍聽之下好像會讓你覺得有點逞強,有種你非得為自己澄清,或者花額外時間來建立足跡與證據你的實至名歸,又或者是你一直會有種活在社會期待之下,過著他人期望的生活,好像背叛真實的自己的感覺。

但是,如果你遇到這個問題,你可以很簡單的問問看自己喜不喜歡花藝呀,如果你喜歡,而且享受著這個過程的話,那你究竟是自己真的喜歡這件事,還是想要和他人證明自己?這件事就好像變得沒那麼重要了。

反正結論是什麼,你都會繼續做、你都願意繼續做,對吧?

找到自己的定位

如果你花很多時間,想要證明自己的信念與能力定位,那我覺得這是人之常情,我們本來就需要群體和社會的相對比較值來判斷自己的所在位置。

同儕的認可、家人的認同也都會幫助我們建立起身而為人所需要的歸屬感,所以花時間去證明自己,這件事就本質意義上來說沒有不對,很多部落民族也都是靠證明自己的體能來取得社會地位的。

但如果你花很多時間就只是為了想要證明其他人是錯的,那我覺得這就是不夠有容納之心與自卑的象徵,自卑的人比較沒有辦法接受自己的地位受到挑戰,自卑的人也比較難去忍受社會的不認可。

不安全感來自於想證明自己

他們可能會從這邊開始把不安全感轉換成仇恨,接下來花大半輩子的時間用報復式的心態去證明自己,但與其說是證明自己,這其實更像是舉錯他人,他要讓其他人知道他們錯了才能安心,才甘願罷休。

可是就我字面上的觀察,我覺得這不是喬喬你的情況,所以,不用太擔心,堅持做你愛的事情,就把你的這份興趣當作是前男友或其他人給你的禮物和探索自己的機會,不用太鑽牛角尖,好嗎~

 

📍【佐編總結】#11 證明給其他人看

以上的重點我們簡單總結一下,如果你不太知道自己究竟是真的想做這件事情,還是想要向他人證明自己?你可以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1. 這個目標是不是一個結果型的目標?
  2. 這個目標所帶來的成就感持續多久?
  3. 這個目標是不是一定要向他人展示?

學會辨別自己的動機能夠幫助你去釐清這件事情究竟是不是你的核心動機,以及做這件事情,究竟能不能夠推使你朝你想要的理想生活邁進。祝福你囉喬喬!

 

📍【本集結語】#11 證明給其他人看

非常感謝你收聽這一集的節目。你是不是跟喬喬一樣,有著自我動機或證明自己的困擾呢?呢?聽完這一集的內容,你有什麼 Takeaway 呢?歡迎你留言給我,或是在 Instagram 上發布動態 Tag 我(@zoeyk.co)分享你的收穫和想法,如果你想要參加你問佐答特別企劃,也歡迎你點擊下方按鈕提交你的問題唷!

👉👉 匿名提交你的問題 

記得,你永遠都可以透過選擇的堆疊,設計你的理想生活,因為,你是你人生的負責人,你有權利,也有能力,去過你熱愛的人生。我們下週四見囉!

Love,

Zoey + Team

如果你聽完這集節目,覺得對你有收穫,我也想邀請你到 iTunes Store 按下訂閱按鈕,並且幫我打星評分留言,留言時也希望你告訴我你在聽的是哪一集(集數),以及你喜歡或不喜歡這集的什麼內容,如果能夠清楚描述,對我和這個節目都能帶來非常大的幫助。

陷入低潮該如何轉念

如果你對個人品牌感興趣,並且想要打造一個不被地點限制的事業,歡迎索取我的免費四天線上課程,每一天我都會和你分享一個經營品牌的心態、知識和技法,教你如何打破個人品牌的經營迷思,找到熱情、提供價值。

馬上索取免費四天課程

寂寞作為一種迷人的慢性病 

#181【女力專題:感受力】《 寂寞作為一種迷人的慢性病 》聊性、聊愛、聊哲學 / Abby Chao

覺得你是一個感受力比較強的人嗎?如果你對於週遭事物比較敏銳、敏感,那你對於這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也可能會與一般人多出更細緻的解讀。

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就是感受力,我們邀請到文字作家 Abby 趙又萱來和你分享,身為一位無微不至的生活觀察家,要如何把這些感受化為文字,讓我們細膩的咀嚼、沈浸在其中。

我們會和你分享 Abby 的新書《 寂寞作為一種迷人的慢性病 》,假設你對文字工作、生活哲學或者是散文詩集感興趣,想要知道作家怎麼樣把生活的片刻轉化成生動的文字與故事,請你一定要聽完這一集的節目,那假設你身邊有朋友對文字創作感興趣,也請你把這一集分享給你的朋友聽

👉 觀看本集文字稿內容:原文網站中,可以選擇想要聽的段落直接跳著聽(幫你把段落都整理好😉)
💌 訂閱佐編茶水間電子報:固定每週一寄出精彩的電子報,也會有許多只在電子報分享的小驚喜唷!
加入臉書私密社團:與8000位聽眾&團員一起討論遠端工作、品牌經營與自我成長
索取4天免費線上課程:教你打造個人品牌必知的技巧、常犯的錯誤與變現的方式
💙Let’s be socialInstagramFacebookYoutube


本集來賓資訊:

🔸 作家 Abby Chao 趙又萱 :個人網站FB粉絲專頁Instagram

🔸《 寂寞作為一種迷人的慢性病 》實體書連結

寂寞作為一種迷人的慢性病

———————————————–
以下為文字版訪談綱要
———————————————–

 

📍【訪談綱要】#181 寂寞作為一種迷人的慢性病 

  1. 心胸開放:我對每件事情比較不會有成見,會以他的元貌去認識他
  2. 厚臉皮:被人家批評,當下可能會有點難過,可是隔天就好了
  3. 好奇:會想知道事情會發生的原因,會一直想要知道「為什麼」?

 

《 寂寞作為一種迷人的慢性病 》收錄39篇散文故事,分為愛情、慾望、生活、力量四個主題,主要用人文和哲學的眼光去看待各種生活現象,探討現代男女在人際關係、自我認識、還有本身的存在處境上感到的疏離感與焦慮感。

會在這時間點寫這本書,其實跟我過去的興趣與職業背景相關,它是我的經驗到目前的集合體,當時出版社和我討論想要寫一本什麼樣的書的時候,我就把截至目前為止,比較在意的一些題目寫下來,去想生活中有沒有什麼實際故事、例子、經驗可以變成這些題目的血肉。

雖然這本書中表面上都是故事,但其實每一篇我都會去談論一些我在意的議題,例如女性主義、家庭的關係等等。

 

這篇我講述的是我為什麼不喜歡《 Eat, Pray, love 》(中文翻譯為《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這部電影,我覺得它會給人一種追求正能量常常會有的錯覺。

比如說,我有寫到一句:「我們不知道怎麼追求快樂,所以常常會去追求快樂的樣子。」

是因為我觀察過我和身邊的人,常常會透過去做瑜伽、去旅遊、去冥想,這種好像很在乎身心靈、或是放鬆身心的事情去轉移目標,但卻沒有去改變底層的問題、面對自己真實的缺點並且改變。

《 Eat, Pray, love 》講述的是一個有錢又很成功的白人女性,因為心裡產生一個「我人生就這樣了嗎?」的想法而開始旅行尋找自己,我不喜歡這部電影是因為,我覺得他是樣板化的成功模式,很多時候現實生活不是這樣,很多人沒有這樣的餘裕去「找自己」。

很多人可能在看這種作品時會覺得「噢!我只是個平凡人,沒有辦法做這樣的事情,那我是不是沒有希望了?」,但我覺得雖然身心靈會跟外在環境有關,但最終還是要回到自己的身上。

 

我曾經覺得內向代表的是比較弱、比較不敢表現自己,而外向的人就是比較強勢、比較勇於表現自己,但慢慢覺得這是錯的,只是這個社會可能外向者普遍比較吃香一點,以前會一直想要放大我外向的部分,但沒有接納比較內向的自己。

我喜歡跳舞、也喜歡音樂,年輕時有蠻多派對的經驗,但是當時沒有什麼個人標準、不清楚自己要什麼、也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裡,再加上覺得外向是有優勢的人格特質,就慢慢有表演型的特質出現。

寂寞作為一種迷人的慢性病:適合外向者的社群生態

現在的網路時代,就是鼓勵外向特質的出現,社群就是你過得好就要表現出來,讓人看到你的光鮮亮麗,沒有說出來的話好像就會讓人以為你沒有在幹嘛,但事實上我遇過很多生活很精彩的人,就沒在使用 IG。

Zoey 回應:在美國蠻多人跟社群媒體是有蠻明確的界線,例如我老公,他一週可能開一次,一次可能不到五分鐘,然後就關掉了。

以前我想要去表現、或是全副武裝地去表現自己,就是因爲很在乎別人的看法,所以才會很想要證明自己,我後來發現,每個人其實在某個當下都是生活在一個小圈子裡,會依照這個小圈子去改變自己的作為,但可能過了一年,當初那麼在意的小圈子已經散了,只剩下自己一個人,這時候你又要用什麼標準來生活?

重點還是回到你的身上,認識自己,才會產生自己的標準和想法。

 

我覺得獨處蠻重要的,我寫作時的靈感很多是來自於獨處,另外一些是莫名其妙的時刻,例如散步、騎腳踏車、洗澡。

獨處會讓你比較沒有旁邊會分心的事物干擾,會讓你的潛意識多了運作空間去合成、發酵一些事物。

大學後我就離開家唸書,也因此多了很多自己的時間,之後也去新加坡、義大利唸書,很多時候都真的是自己一個人完全地獨處,因為在義大利的時候語言是不通的,就會一直去觀察身邊的人事物,也會邊散步邊去思考。

而外界的刺激會輸入自己的腦袋。甚至語言不通時也會有點被孤立的感覺,覺得很多以前的價值觀被挑戰了。因為沒有人了解你的事情,就會讓我重新思考說到底什麼才是重要的。

 

蠻多創作者在創作時會有創作角色的過程,我們可以創造角色,但我們能不能創造自己?

我們可能很難想像如何創造自己,好像自己就是生來就應該如此,會變成現在這樣都是被動被塑造的,可能是因為爸媽、社會期待我們是怎麼樣,但其實我們是有自由,去選擇我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的,只是可能害怕別人的眼光、或單純沒有勇氣、不敢做這件事情。

所以就告訴自己:「我是一個固定的角色,我就是這樣的人,我沒辦法創造自己」,但其實旅行或是獨處,會讓你放開束縛,會讓你看見其實你是有自由去創造自己的。

 

 

最基本的就是要大量閱讀很多書,不見得要看文學經典,大量閱讀後你就會逐漸累積自己的品味,你會開始主動去找書,而不是書來找你,看了很多書後你的品味會漸漸固定下來,從那邊再往外伸出突觸。

其實每一本書都是一位老師,你在看書時會學到很多,會發現原來這個東西可以這樣寫、這樣形容,這也連接到下一個我要講的練習方法:抄寫文字。

利用抄寫文字訓練文字力

有時候看書時你就會對某一個句子感到很驚艷,我有一個檔案,我就會把這些句子打下來,你在抄寫時和看得當下,感覺是不一樣的。

看的時候只是被動的感動,但在抄寫的時候,會有種進到作者的意識裡面的感覺,你每打下來一個字,都會感覺到「為什麼他選這個字、這個詞?」,慢慢地你就會培養起這方面的敏感度。

 

 

第一個建議

剛開始創粉專時,按讚的一定就是親朋好友,就算認真寫還是會沒有流量,你需要主動投稿到比較大的媒體上,再從媒體導流到自己的粉專和社群。

至於要投稿到哪個媒體,就需要平常大量地閱讀、觀察這個網路媒體的風格、走向、立場,覺得他適合自己,才會去投稿這個媒體。我會寫信毛遂自薦,跟他們說:「我會寫這些東西,你們有沒有興趣刊登呢?」

 

第二個建議

現在網路上的 Tag 很方便,例如書評,你就去 Tag 這本書的作者、出版社,盡量讓你的粉絲、接觸的人擴大,不要埋頭苦幹,你寫了之後,要讓其他人知道你有寫這個東西。

 

第三個建議

回到內容本身,內容本身不好,做再多曝光也沒有用,所以每篇文章在寫時,一定要去思考「我寫這篇文章對別人有什麼用處?」,這很重要

雖然創作是自己的事情,但是好的創作要從比較廣、人性的角度去考量,你寫這個東西能為別人帶來什麼生活上的改變?啟發?療癒作用?一位好的創作者,無論是有沒有意識在做這件事情,他的作品對別人來說都是有用的,無論是什麼樣的用處都可以。

我寫這篇文章對別人有什麼用處?

像我在寫社會議題時,就是從自己娛樂自己的小範圍跨出去,變成去思考「我的創作對別人有什麼用?」,這樣就可以看到你的粉專會開始有明顯的成長。

我有觀察過一個 IG 帳號,是一位香港的創作者,他說一開始創作時也有人質疑「現在沒有人要看文章」,可是他說他就是想要挑戰這件事情,他覺得不是沒有人想要看,只是沒有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他因為這樣開始創作長篇文章,用 IG 去實驗這件事情,最後也反映出他的理論是正確的。

 

你有自由選擇你想成為的人。

很多時候我們去怪很多事情,例如我們出身的家庭等等,但很多時候只是我們不夠勇敢、太擔心別人的看法而動彈不得,或是不敢去承擔後果、不敢為自己負責任

我們忘記自己是自由的,只是需要轉個念而已,我們應該要在深度地認識自己後,知道哪些路對自己其實是開放的,哪些對自己只是好高騖遠而已,至於是否這條是還可以走的路,或是還不能走的路也是持續變動的

但這句話讓我對自己的人生更積極、主動,也會比較敢去追求自己心裡真的想要做的事情,對後果也能負責,就算失敗我也不會去怪別人

 

自由地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這就是最理想的狀態。雖然我覺得很難達到 100% 完美的理想,可是確定自己不是因為恐懼而做事情,這樣就好了。

 

📍【重點整理】#181 寂寞作為一種迷人的慢性病 

#1 什麼是 Spiritual asshole

在國外有一個特殊的專有名詞,意思就是指假藉身心靈性和平之名,去批評和嫌棄不夠高尚、不夠有靈性的生活方式。

我自己是覺得,我們的確可以有個人對於生活應該要怎麼過的一個價值偏好,但是,真正心胸開闊且 Mindful 的人,是能夠去寬容對待和接受其他人的選擇的。

很多時候,社會灌輸我們一種「只要開始冥想做瑜伽、只要來一趟世紀壯遊,整個人就會受到啟發,生活就會從此變好」,但,如果我們沒有從心態本質面去誠實的面對自己的缺點,那外在的那些瑜伽、冥想、呼吸練習都幫助不了你,別被樣板化的成功模式給牽制了,修身養性,方法百百種。

 

最重要的是去學著由內而外,而不是由外而內。

 

#2 試著去創造自己

這個社會不斷著鼓勵我們成為一位外向、願意表現、願意發聲的人,在這樣的環境中生長,我們可能也不知不覺出現了不適合自己的表演型人格。

我個人認為,適度的表演型人格可以挑戰我們去做一些跨出舒適圈的事情,但假設你是一位高敏感族群,了解到自己不必只能照著社會的規則走,或許是更適合你的生存之道。

我們可以多多獨處、多多與自己對話,反正這社會也沒有在迎合你呀,不如就試著創造自己,創造屬於你的帝國、你的世界吧。

 

#3 利用抄寫文字來練習文字力

Abby 提到,在文字力的鍛鍊上,他很推薦你試著去「抄寫文字」,當你能夠把你看到的喜歡的句子抄寫在筆記本上,你就能從被動的感動跳脫到作者的意識裡,強化自己選擇詞彙與敘述故事的能力。

想要做一位文字創作者,把自己的文章投稿到大型的平台上、多利用社群媒體的 Tag 功能,以及思考你能夠帶給讀者什麼樣的用處、反思、娛樂與啟發,會對文字創作的職涯非常有幫助唷。

 

📍【本集結語】#181 寂寞作為一種迷人的慢性病 

今天的主題,我們聚焦在感受力上面,老實說,我覺得我並不是一個天生感受力就很強的人,我比較沒有很離奇的天馬行空能力,我對待大部分的事情也都是比較後知後覺,比較遲鈍的那種人,這個特質的好處就是我對於別人講的話比較不會往心裡去

但可惜的地方,就是我有的時候在看一些人能夠有這麼多層次的感受,這麼豐富的心理體驗,其實也真的是挺羨慕的,長大後的我變得比較實事求是,而小時候的我們,對於世界的感受力可能真的高上好幾倍

所以如果你想要找回那種情緒澎湃悸動的感覺,第一步或許就是去學著和小朋友一樣,純粹的感受,純粹的體驗。當我們能夠用不帶批判、不帶功利、不帶目的的眼光去看待更多事情,我們的感官力或許就能夠被放大最大,到頭來,受益的也會是我們自己唷。

 

📍【本集聽眾回饋】

如果你聽完這集節目,覺得對你有收穫,我也想邀請你到 iTunes Store 按下訂閱按鈕,並且幫我打星評分留言,留言時也希望你告訴我你在聽的是哪一集(集數),以及你喜歡或不喜歡這集的什麼內容,如果能夠清楚描述,對我和這個節目都能帶來非常大的幫助。

 

如果你喜歡這集節目,我也想邀請你加入我們的臉書私密社團(請點此連結),我們在社團裡討論很多有關遠距工作、自我成長,以及個人品牌經營的內容,你只需要填寫完成申請表單,就可以加入我們的社團大家庭中!

免費4天線上帶狀課程

BYL迷你課程

如果你對個人品牌感興趣,並且想要打造一個不被地點限制的事業,歡迎索取我的免費四天線上課程,每一天我都會和你分享一個經營品牌的心態、知識和技法,教你如何打破個人品牌的經營迷思,找到熱情、提供價值。

馬上索取免費四天課程

冒牌者症候群

【你問佐答 EP.10】 冒牌者症候群 :想用直銷帶來被動收入,但不曉得如何定位自己?

迎你來到 2021 佐編茶水間 冬季特別企劃 你問佐答第10集,在這一季的特別節目中,我們搜集了聽眾們對於生涯規劃、自我成長、個人品牌經營的相關問題,並且在節目中為你解惑、給你方向。這集我們來聊聊: 冒牌者症候群 :想用直銷帶來被動收入,但不曉得如何定位自己?

👉 觀看本集文字稿內容:原文網站中,可以選擇想要聽的段落直接跳著聽(幫你把段落都整理好😉)
💌 訂閱佐編茶水間電子報:固定每週一寄出精彩的電子報,也會有許多只在電子報分享的小驚喜唷!
加入臉書私密社團:與8000位聽眾&團員一起討論遠端工作、品牌經營與自我成長
索取4天免費線上課程:教你打造個人品牌必知的技巧、常犯的錯誤與變現的方式
💙Let’s be socialInstagramFacebookYoutube

今天的提問是來自於涵升:

我在平面設計有9年經驗,但因為做設計師很累,收入不穩定,因此前陣子開始算保健品直銷,我也決定利用個人品牌來擴大個人影響力,拓展我的直銷事業。

我目前遇到的問題是,我的受眾有兩個類型,第一類是想要買保健食品的顧客,第二類是也想要做直銷並享受高品質生活的事業夥伴,我很清楚我的受眾,但是我不知道該怎麼為自己定位成誰。

我曾想過把自己定位成養生專家,但仔細想,我憑什麼,我又不是醫生或營養師。我也想過把自己定位成品牌營銷專家,但我憑什麼教人品牌營銷,我只是一位平面設計師。我要成為誰,才能成功吸引我的觀眾呢?

By ——涵升

人們買的不是產品,而是故事

非常謝謝涵升的提問,我認為這類型的問題,是表面上包裝成品牌定位的技術問題,但實際上,撥開糖衣,它卻是心態、認知與價值觀的核心問題。

美國有一句俗諺是:「人們買的不是產品,而是故事」。而我自己是100%認同這句話的。我認為,我們去向一個品牌買東西或者向某位朋友或專業人士買東西,是因為我們和這個品牌跟這個人有所共鳴。

這個共鳴可能是:你可以在這個人身上看見自己的身影,而她有一些你需要或你嚮往的事物。而如果你想要成為一位具有故事性或具有明確定位的品牌經營者,你就必須得做真實的自己,或者全然相信自己的角色與定位。

這邊讓我簡單解釋一下,你提到,你想過要把自己定位成養生專家或品牌營銷專家,但這兩種定位都會讓你有一種像冒牌貨的感覺,這就意味著,你內心並沒有全然地相信自己就是一位專家。

 

 冒牌者症候群

因為你在現實中的角色,和你想像中的「專家」有一點出入,因此你便沒有辦法把自己完整的套入到這個角色中,那你接下來去做什麼事情,都會覺得自己有點像在吹牛、像在騙人。

可是,對於有些可能過分天真或過分自信的人來說,他可能會真的打從心底的相信自己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可以稱得上是專業人士了。

而這時候,如果他所溝通、對話的對象,都是比他還沒有經驗的人,那儘管這個人不是說真的厲害到成為一位被認證的營養師,他的觀眾可能還是會覺得他說的東西有內容、有道理。

所以,你會發現,我們一直都生活在一個相對論的世界中,例如說,我平常也有在做投資,那我是不是也可以稱自己為一個投資客呢?投資客一定要是每個月有多少股息獲利,或者一定要有幾年以上的經驗才能獲取這個頭銜嗎?這個全要端看你心中是怎麼看待和衡量這件事情。

 冒牌者症候群 :如何定位自己

因此,你說不曉得要把自己定位在哪裡,我認為,這其實只是我們對於某一些角色和名詞的定義問題,換個角度想,就算你今天只有國中生的等級,但如果你把客戶角色的定位設定在幼稚園等級,那你知道的專業知識,還是比你的客戶還要來得多。

那對他們來說,你或許就會是他們心中的專家。如果還是覺得很牽強,或許先做個小專家、實習專家或什麼品牌營銷見習生也是不錯的選擇,你是誰、你多厲害,這先東西其實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重要,最重要的是

你能不能夠讓觀眾在你身上看見他自己,讓你們之間產生共鳴,引發情感上的交流或交易的慾望。

 

做真實的自己就好

而我這樣聽下來,會覺得涵升你對於自己的定位是否有名符其實非常在意,一時之間,你可能的確沒有辦法在短短幾個月內把自己變成你心目中理想的專家,那這時候,我們就可以換個角度去說故事、賣故事,那就是「做真實的自己」。

如果你心裡一直有種「那就不是我」、「我像在打腫臉充胖子」的感覺,那也許比起想盡辦法催眠自己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不如就真誠地展現你最真實的樣貌。

和你的觀眾說說你的故事,說說你為什麼加入直銷,你的設計師工作遇到了什麼困難、為什麼收入不穩定,直銷有這麼多種選擇,為什麼你會特別選這一間直銷公司?你為什麼喜歡他們的產品?跟其他人比起來,他們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保養品是真的好用嗎?真的為你帶來了你所期待的被動收入嗎?

冒牌者症候群:分享自己的為什麼來克服

如果你願意和觀眾分享這些更真實、更脆弱的議題,你的觀眾絕對更有機會被你的真誠給打動,假設你想一想,覺得:「我加入這個直銷公司好像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就只是想要賺錢,這樣聽起來好像很 weak?」

沒關係,那你來講一講錢對你而言究竟是什麼?為什麼金錢對你來說這麼重要?你怎麼從一個設計師轉職開始做直銷?走這條路的過程中,你遇到了什麼內在和外在的挑戰?你又是怎麼克服它們的?

只要你願意說出來,你會發現,能夠 Related 的人一定超級無敵多,這些話題我們平常很少談論,因為過去有許多不肖業者或利用直銷來做老鼠會、詐騙或高利貸的非法生意,所以後來許多直銷產業就直接被污名化,我們一聽到直銷就會避之唯恐不及。

 冒牌者症候群 :怎麼說服人來做直銷

而我相信,會加入直銷最常見的就是這兩類人

  1. 就是想賺錢、想要有被動收入的,所以對他們來說賣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營收和獲利。
  2. 真的滿喜歡這些產品,真心的想要把這個文化或生意推廣出去。

而來做自媒體的好處就是,你不用特別選邊站,你可以真心的推廣這些保健食品,同時也大方承認自己想要賺錢的動機,這樣你就不需要花太多時間來苦惱到底要把自己定位成什麼?

你不用成為誰,你就做你自己,最真實的自己,就是最好的銷售方式。

馬克吐溫曾說過一句話

「The two most important days in your life are the day you are born and the day you find out why.」

我認為,做直銷和賺取被動收入只是表層,最重要的是這些事情背後的動機?那個 Why 是什麼?請你一定要多多練習自我覺察,把那個 Why 找出來,知道為什麼,你之後無論要做什麼、賣什麼,都會有種順水推舟的順利感唷。

 

 

📍【佐編總結】#10 冒牌者症候群 

我們簡單的總結一下,當你不知道要把自己定位在哪裡時,你可以先問問看自己對於這些定位的想像認知與定義解釋究竟是什麼?你或許還沒有太多的經驗,但這不代表你不能投放比你更菜、更白的觀眾。

與其花時間去想要成為誰或假裝變成誰,不如花心思去尋找你的為什麼,而我們在你問佐答第二集中也有討論到的「如果做個人品牌只是為了想賺錢」的這個主題,我建議你也建議有類似掙扎的聽眾,可以回去找這一集來收聽,祝福你囉涵升。

 

📍【本集結語】#10 冒牌者症候群 

非常感謝你收聽這一集的節目。你是不是跟涵升一樣,對於個人定位、自我認知有一些困擾呢呢?聽完這一集的內容,你有什麼 Takeaway 呢?

歡迎你留言給我,或是在 Instagram 上發布動態 Tag 我(@zoeyk.co)分享你的收穫和想法,如果你想要參加你問佐答特別企劃,也歡迎你點擊下方按鈕提交你的問題唷!

👉👉 匿名提交你的問題 

記得,你永遠都可以透過選擇的堆疊,設計你的理想生活,因為,你是你人生的負責人,你有權利,也有能力,去過你熱愛的人生。我們下週四見囉!

Love,

Zoey + Team


如果你聽完這集節目,覺得對你有收穫,我也想邀請你到 iTunes Store 按下訂閱按鈕,並且幫我打星評分留言,留言時也希望你告訴我你在聽的是哪一集(集數),以及你喜歡或不喜歡這集的什麼內容,如果能夠清楚描述,對我和這個節目都能帶來非常大的幫助。

陷入低潮該如何轉念

如果你對個人品牌感興趣,並且想要打造一個不被地點限制的事業,歡迎索取我的免費四天線上課程,每一天我都會和你分享一個經營品牌的心態、知識和技法,教你如何打破個人品牌的經營迷思,找到熱情、提供價值。

馬上索取免費四天課程

矽谷美味人妻

#180【女力專題:行動力】搶佔早期流量紅利,就是要培養對市場的敏銳度與洞察力 / 矽谷美味人妻 – Katie

了解市場定位、品牌 Branding 和市場趨勢嗎?今天的來賓是擁有多年媒體和創業經驗的 矽谷美味人妻 Katie ,Katie 現在跟我一樣住在美國,目前是美味生活的創辦人兼執行長

曾經做過公司總經理、公關及產品經理,也有許多內容創作和社群經營的實戰經驗並出過兩本食譜,現在的她也開始做美股投資、加密貨幣和天使創投。

由於Katie的故事非常精彩,特別是他對市場的觀察還有定位的見解,全部收錄在文章中會篇幅過長,因此我們特別協助整理了一份 PDF 故事與金句懶人包彙整這些部分,歡迎你填寫下方表單免費獲得唷!

假設你現在有在做自媒體,你有想過如果做得順利,五年後、十年後、甚至二十年後,會變成什麼樣子嗎?今天這一集我們會揭開 Katie 這十多年來的轉變與心路歷程

並和你聊聊產業轉型、搶佔流量紅利和平台定位等專業議題。並且更讓你了解,行動力在這一連串的選擇當中,扮演了多重要的角色。

👉 觀看本集文字稿內容:原文網站中,可以選擇想要聽的段落直接跳著聽(幫你把段落都整理好😉)
💌 訂閱佐編茶水間電子報:固定每週一寄出精彩的電子報,也會有許多只在電子報分享的小驚喜唷!
加入臉書私密社團:與8000位聽眾&團員一起討論遠端工作、品牌經營與自我成長
索取4天免費線上課程:教你打造個人品牌必知的技巧、常犯的錯誤與變現的方式
💙Let’s be socialInstagramFacebookYoutube


本集來賓資訊:

🔸矽谷美味人妻 Katie :美味生活FB粉絲專頁Instagram

矽谷美味人妻

———————————————–
以下為文字版訪談綱要
———————————————–

📍【訪談綱要】#180 矽谷美味人妻

2020年以前認識我的朋友,可能都會認為我是料理網紅、作家、網紅創業家,但是 Covid-19 開始,則有不少朋友認識我是科技媒體主持人

而我目前擔任矽谷科技節目《矽谷為什麼》的共同創辦人和主持人,也是全球華人料理家居網站美味生活的創辦人,從2011年到2015年我出了三本的食譜暢銷書,2015年以前其實是一人團隊到變成一個團隊、一個平台的作業模式

但是因為 Covid-19 的關係,我也在思考自己對於本身在工作上面的成就,還有對家庭的照顧,目前現在大部分時間移回到矽谷,努力朝著科技媒體這條路前進,今年開始也試著轉換跑道,成為天使投資人,投資了蠻多新創或是區塊鏈。

在過去十年,不管是成為內容創作者,或是學習經營社群媒體,到經營一個公司,到募資、創業,都讓我得到很多養分,學到很多,但是目前重心會放在如何幫助別人,方式可能是去投資別人,或是用自己的經驗幫助別人在這個領域成功。

 

我覺得每段經歷可以很不一樣,但是不是說做了幾年後不喜歡就放掉它,再重新開始一個項目,我還是很喜歡我原來做的事情,只是它內化成我生命的一部分

而且人家說學習曲線嘛,一開始我做美味人妻品牌時,從來不會任何社群媒體經營,每天花很多時間研究怎麼去經營粉絲、經營內容、照相、剪接影片

但是當你開始 pick up 起來,這些東西變成你只要 maintain 就好,你可能之前需要花 90% 時間去學習,可是當他開始起來後就變成穩定上升狀態,你只要花 10% 的時間去 take care 他,其他時間你又可以去 create 一個新的項目。

 

剛好是我懷第二胎的時候,也不太能夠出差工作,就在家待產,我就在想接下來人生這十年,有什麼工作可以在家工作兼顧家庭、照顧小孩,又可以滿足我的個人成就感?

很多人都會覺得說,好像工作家庭只能二選一,有小孩後就必須要放棄你的人生,但我並不覺得一定要二選一,我們可以用一種不太一樣的方式兼顧,所以我就開始思考如何 work from home ? 既可以接上這個新的時代,又可以照顧家庭

矽谷美味人妻

於是我就想到大學時代我最喜歡做菜,大學人家是由你玩四年,我是認真煮四年,非常非常喜歡煮菜,煮菜是我生命中蠻重要的一部分,因為煮菜我得到很多樂趣與成就感

我就開始想 maybe 可以把煮菜的經驗做一個分享,但當時還不知道怎麼做,剛好很 lucky 的是 2011 那年出了一部很好看的電影叫做《美味關係》,我看了很有感觸,也給我很大的啟發。

我就發現開始一件事情很簡單,就是「Just do it」,反正就做、然後放上部落格就對了。

那時候是無名小站最後一年,我有趕上,但我覺得沒有很好用,後來又發現了痞客邦,一個很適合食譜、Life style 作家的平台,我也發現很多人在寫食譜,但是都沒有漂亮的照片,maybe 這是一個好的切入點

我就買了一台很好的相機,然後開始自學食物攝影,買很多書、研究擺盤,因為我以前是工學院,我也用了一些科學的技巧可以讓做菜很快速、很好吃,設定好這個方向以後,我每天就做一道菜,分享到 Facebook 還有部落格上面。

那時候 Facebook 其實超新的,都沒什麼人在用,沒想到後來就快速地有流量進來,我第一次感覺到社群媒體的威力,越做越開心,我就意識到「這就是我未來的工作,下個十年我就是要做這個」但是就是要有毅力,就是這樣開始的。

不管做什麼事情以前,你要做的是一個 creator 而不是一個 follower,要去看我有什麼樣的技能或是新的定位可以比市場上其他人更好

 

我一開始沒有想說要賺錢,前五年是謝絕所有品牌,幾乎沒有接任何業配、廣告,因為我覺得我還沒有想清楚一個 Business model,我還沒有想要這麼快速地商業化,前幾年做得反而是內容,像是出書。

2015 年開始也是我從平面走上數位媒體的一年,很多人開始拍影片,可能台灣還沒有這麼快,但是美國已經開始走向 Youtube、 Facebook 的影片

我就明白出書不是唯一的路,決定這輩子出三本書就夠了。 2015 年開始所有人、平台都在找創作者加入他們的平台拍影片,那時候美國最大的料理影片平台 Tastemade 就找上我,我就覺得很開心,也開始投入到製作很多 Video,但是這時候我都還沒有想到除了出書以外如何商業化。

 

那時候剛好也是一個機運,就收到一封 E-mail,因為我對 Video 很有興趣,就 download 了所有可以學習料理做菜 Video APP,也因此對 Tastemade 有印象,就立刻回信說:「謝謝他們的邀約,如果你要來亞洲市場可以 Google 我,你一定要跟我合作!」

我那時候人在美國加州,我跟他們說「我現在就可以馬上飛過去找你」,而且我還提出一個很好笑的要求說,我覺得你們 CEO 一定要見我,見到我之後他就知道如何進入亞洲市場。雖然那時候並沒有專攻什麼菜系,但是主要是做台灣菜,並融合美國的做菜思維。

矽谷美味人妻

後來我問這個窗口「你們跟多少人聯絡?」,他說大概超過100人,「但是只有你一個人很快速地回信,還說要見我們 CEO,我覺得實在太有趣了,所以我們就決定要見你」,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
要見就要見最大的、有 decision making 權限的人

見了她第一面以後,我就直接問你們想進亞洲市場做什麼?他就說想要做什麼什麼,我就說那我覺得你們一定要跟我合作一個節目,所以我就變成他們第一個料理節目的主持人了,成為主持人後我就開始在想下一步,然後就跟他們說你們一定要對外宣佈你們進入亞洲市場

最快的方法就是在紐約合作一場記者會,我說:「你不能只給外國人看,你也要給華文媒體記者知道你現在做什麼,為什麼要做這個節目,要介紹給亞洲媒體」,所以我們就在紐約辦了一場記者會,浩浩蕩蕩大概來了50家以上的媒體

矽谷美味人妻

有來自美國、台灣、中國的,很快就將這個節目打響名號,也吸引了美國 NBC NEWS 並受到專訪,反正就是機會來了,我不會害怕並且會馬上抓住它、往下一步前進,一直以來在工作、各方面都是如此

於是我繼續學習如何拍 Video、製作一個節目、帶領團隊、做各樣前期拍攝和後期剪接。

Tastemade CEO 有一天就跟我閒聊,之後想要繼續做主持人還是想要創業?我說創業?他就說一個人的時間有限、品牌力也有限,因為你不可能極大化到一直接廣告、業配

所以必須把個人品牌走向公司品牌,變成一個團隊在做事,你才有辦法把設定的 Business 往外擴張,那時候他激勵我要做一個新的東西,就是美味生活,所以我就去創業了。

 

其實是投資人自己找我的,2015 年以前我靠自己的力量出了三本書、拍了一系列影音節目、又跟 Tastemade 合作,也跟阿里巴巴旗下的影音平台製播了一系列的節目,等於美國、中國最大的影音平台都有跟我合作

就有一個投資人 Matt 看到我的新聞,以及無論去誰家,都會出現矽谷美味人妻的食譜,他就覺得說奇怪?這個人到底是誰呀?覺得一定要跟我聊一聊

有一天半夜剛回到台灣,他就傳訊息問我明天早上是不是能夠見面?我非常恐慌,但決定先去認識朋友看看,跟他聊過我對這個產業的看法,鉅細靡遺跟他說我如何突破市場,到現在依然沒有人可以做到,剛好那時候是內容產業的高峰期,他也在找這種領域的人想要投資

談了三個小時他就問我說:「我想要投資你,你要不要現在簽一簽?」,我就嚇一跳,覺得太突然了,但我沒有當下就接受,我說我必須要跟家人討論、回家思考一下,因為這個 commitment 需要考慮的是五年、十年甚至更久

我那時候不確定我能不能做這麼久,就回去想了一個多月。後來我就想,既然我從來沒跟創投合作過,不如這次就試試看,把腳跨出去一點

2015年遇到 Matt,2016年就創立了美味生活平台,2015-2017 又是全球內容創作者 IP 的高峰期和轉型很重要的時期,大家爭相想要跟內容創作者合作,剛好是一個風口,站在風口上的豬都會飛

那時候其實內容創作者超級熱門,不過大概從2018年開始 IP 就越來越難做,整個公司、個人品牌、公司品牌和我剛好在那時經歷了一個快速往上衝的時期。

 

那時候先做了電商,但我覺得是一個錯誤的決定,我覺得一開始你需要定位自己是一個內容平台,還是電商平台,這關係到粉絲買不買單

如果你是內容平台為主,去做電商等於是說把品牌、內容去 drive 你的粉絲走向電商,大家會 因為喜歡你的內容進而喜歡你的東西。但是如果說你今天把自己定位成一個電商平台,任何內容都會被粉絲認為你就是賣東西給我,賺我的錢而已,所以對美味生活的定位我是蠻 struggle 的

矽谷美味人妻

當你想要專心做內容時,轉換率就沒有這麼好,而且非常競爭,再加上商品是別人不是你的話,只是在幫其他品牌抬轎

當你今天想要賣一個鍋子,而大家因為喜歡你的食譜,進而去買你的鍋子的時候,如果這個鍋子沒辦法跟你獨家合作,你也只是幫他炒高知名度而已

所以後來我覺得不管是做團購或是電商,對自己的品牌都沒有加分,都是在幫別人抬轎,大約一年多我意識到這件事情後,粉絲也已經流失蠻多的,所以我就決定我不再做電商,直接把電商全部關掉,還是以 IP 內容平台為主,站在這個利基點上經營,大股東 Matt 也很鼓勵我

他有一天跟我說:「你到底認為你是電商平台還是內容平台?我好像沒看到你的熱忱,你就只是在賣東西,你覺得單純賣東西對這個世界有任何幫助嗎?」

我就說沒有幫助,Matt也回答:「對阿,除了 Money 、錢之外,沒有幫助,這已經脫離了我們的本意,我們需要重新回到根本來看。」

 

幫很多品牌做 digital branding,給他們在社群經營上的建議,幫他們拍影片、做定位、分析之外,也找蠻多的 KOL 一起加入,在這條改造的路途上不會只有我們,我們也找了很多我們孵化出來的 influencer 一起幫忙。

雖然社群和內容依然是2C,但是我們在主要的 Business Model 上面純粹是2B,用這樣的方式是雙贏,這樣我們品牌的受眾依然是很開心。而且我們幫客戶做廣告、做社群,有時候不一定會花費我們自身的社群資源

因為我們可能同時請其他五個 KOL 各自拍影片、寫心得,但只有一支在我們家放,另外五隻都是在其他人的社群曝光。

有點像是 Solar System,要找很多衛星來幫忙打造行星系,而不是只靠一顆太陽,包含我們跟蠻多政府單位合作,例如台灣的外交、觀光、美食、食品,我們大概都知道要怎麼操作,並且給他們很多好的建議,我覺得這個也是幫助台灣的方式,除了擔任顧問,同時也幫助他們落地、Locate 一些資源

 

我們特別協助整理了一份 PDF 講義,包含來賓受訪中提到的故事與金句,歡迎你填寫下方表單免費獲得唷!

 

這句話是來自華爾街的投資大師 Rogers,他在2008年出版一本書是寫給他的女兒的12封信,我最有印象的就是這句話,他告訴他女兒你要有轉身的勇氣,當所有人都往同一個方向走的時候,你是不是能夠去思考這是我要走的方向,還是我要走另外一條路,轉身走另外一條路?

這句話影響我蠻多的,不管是人生或很多項目,我都把這句話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特別是2015-2017年是內容快速發展的巔峰期,這時它的進入門檻是高的,所有人還在觀望,你已經率先衝進去,當先開第一槍的人,你才可以快速上升,得到很多市場的紅利

抓到流量紅利

比如說流量紅利、社群紅利與優待,但是當這個市場已經開始飽和時,你花十倍的力氣,可能都還做不到你做不到之前只花1%就可以做到的結果。

我自己在看內容產業,其實已經過了高峰期來到成熟期,百家爭鳴的狀況,進入門檻變得很低

當任何人隨便都可以做、都會成功的時候,就是該思考你是不是要轉型,或是不是要用別的方式來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了。我通常會觀望這個市場,回到基本面去看我的 Target Audience 是誰,他們的痛點是什麼

如果你的 TA 都沒有任何痛點的時候,代表他已經被市場滿足了,那這個 TA 也未必你一定要經營

就像我現在在料理上是不是還要繼續經營?我覺得未必,因為可能現在也是百家爭鳴,選擇性太多,粉絲的忠誠度未必是高的,以前可能市場上只有 3 個 player,現在可能有 200、1000 個 player,跟他們競爭不是我應該走的路。

 

我覺得任何事情,機會來了不要覺得自己做不到,像我都是非常正面、樂觀地思考說太棒了,我沒做過,我來試試看好了,上個星期我還訪問了美國加州參議員,我就大概是只要有事情問我,我評估一下覺得我可以,我就會說:「好,我可以,我就衝了」的個性

我覺得現在很多人在評估一件事情,常常太急功近利、太商業考量,他會先考量這東西賺不賺錢、有什麼好處,但很多東西它可能沒有所謂好處、或是賺錢的部分,但你就會在這邊建立你的人脈、或是建立一個新的市場,你也會重新用不同角度來觀察這件事

所以很多人會覺得說:「你就是運氣好、突然天上掉下來的一個禮物」,但大家沒有看到的是,我可能在前面做了很多努力、打下了很多人脈

雖然2011-2015年我沒有透過出書賺任何錢,可是讓我立下了蠻多人脈、建立了市場上很多的觀察,我覺得有時候我們在做很多事情不要只去想賺不賺錢,很多事情是需要打基本功,把人脈建立起來,再去思考未來該怎麼走的。

 

我必須很老實地說,紅利期已經過了

當市場進入門檻還很高的時候,你是很容易用內容(例如拍攝、擺盤技巧取勝),但是當現在出書很容易,手機拍照也很漂亮,很多簡單容易的剪輯軟體可以快速幫你產出影片,當越簡單的工具一直出來時,代表這個市場已經是從專家到一般人都可以進入了,已經沒有紅利,反而是一片紅海

如果是現在想要進入的新手,可以先把他當成是興趣來經營就好,但如果想要全職經營,市場可能不像你想像這麼美好

因為大部分的流量和廣告收入都會被頂尖的 KOL 拿走,剩下的再平分給其他人,你可能會很挫折已經這麼努力了,為什麼還賺這麼少錢,建議先且戰且走,maybe 有一天突然發光發熱,妳再把這個部分放大。

 

樂觀正面

我的做事態度與方法一向都是非常樂觀,只要有什麼新的機會來,我馬上就會掌握,對那些我沒有嘗試過的事情會感到興奮與期待,從沒有想過我「會不會」這件事,覺得說「可以,好,我會試試看!」,我就是先接下再說,我覺得人生總是要一直創造新的 milestone。

 

觀察力

但我覺得自己也是一個觀察力很敏銳的人,我永遠清楚自己身處的位置在哪裡,例如是身在紅海、還是藍海之中,是快速上升、還是快速下降中?最可悲的是,很多人很認真很努力,但是他看不清自己的定位,或是看不清未來要走的路,會覺得我已經花這麼多時間、心力,為什麼還無法收穫成果?我覺得是因為他對自己的定位沒有這麼清楚,沒有抓住一個對的方式,所以觀察力是很重要的。

 

判斷力

再來是判斷力,當機立斷,機會來了要馬上抓?還是要拒絕他?通常我給一個新事物的時常就是三個月,如果說這個東西我有興趣,我會馬上抓住他,但可能會花三個月不眠不休去研究它,去突破他,找到一個對的路徑去進入這個市場

但如果我努力了、想辦法突破了,還是抓不到,或是做了還是沒做好,我就會馬上、果斷地放棄他,判斷力必須要非常地斬立決,要很快地決定要不要投入,三個月一到,就要思考投入的狀況要繼續往前走,還是要轉換方向,或是退出。

 

以 Podcast 為例,我一開始設定的目標是週更,所以當我連這件事情都做不到,我覺得就不用做下去了,當然流量、知名度、影響力我也會觀察是否持續往上,但是其實我覺得 Podcast 很有趣,之前我也做過一兩個跟生活、行銷有關的節目

但我做了一期大概三個月後,就發現市場上太多雷同的,或說這部分我努力了,但流量卻沒有起色,我就覺得問題可能不在我,而是市場已經飽和了,我就果斷地跟他說掰掰。

Podcast 很容易去判斷,像是流量、聽眾回饋都是很好的指標去看你做的是成功或不成功,很多事情你都要找到一個可以去量化、衡量的方式。

我的超能力其實應該還有一個是執行力,那三個月的努力期是要馬上有一個 plan 出來

告訴自己我現在要做好這件事情,我的競爭對手是誰、市場目標是什麼、TA 是誰、如何跟 TA 對話、我用什麼樣的方式去解決技術上的問題,讓他可以更好?執行力上要有一個完整的 Plan 和 Timeline 可以在三個月快速把市場打開。

 

 

隨心所欲地掌控自己的生活,兼顧工作和家庭,我很滿意自己 WFH 的狀態,已經十幾年了,我非常 enjoy 現在的生活方式,覺得理想生活必須要 routine 去規劃自己的時間表,有儀式感去過生活。

 

你下載了嗎?我們特別協助整理了一份 PDF 講義,包含來賓受訪中提到的故事與金句,歡迎你填寫下方表單免費獲得唷!

 

📍【重點整理】#180 矽谷美味人妻

#1 一個人的能力、時間、品牌力和影響力都有限

如果你和我一樣已經經營品牌一陣子了,或許這會是個思考轉型的好時機,想想看能不能從個人化走向品牌化,去觸及到更多人,把你想要傳遞的價值影響到更多人身上,或者去嘗試看看新領域的東西

也不是說要換跑道就要放掉原本在做的事情,而是去思考怎麼賦權、怎麼自動化、思考商業模式,思考現金流,讓你真的可以只做 Maintain ,然後想想其他的商機或人生可能性。

 

#2 當有流量紅利時,站在風口上的豬都會飛

我相信你也有感受到,自媒體、Podcast 的流量紅利以不如以往,當這件事情難做,代表他的金融門檻高,這時如果你願意當那個開槍的第一響,你就進到了快速上升期,但當市場開始飽和的時候,你可能得花上十倍的力氣,都做不到之前只要花百分之一的成績

當我們來到成熟期百家爭鳴時,進入門檻就變得很低,那或許,我們就可以開始思考轉型,這些話並不是要打擊你對個人品牌的信心,我覺得他是一個個人修煉、自我紀錄和自我成長的好練習,是一件就算沒錢賺,你也應該要用類似形式來做的事情

 

#3 個人品牌的困境:太過商業考量

我們在做一件事情時,經常會考慮它賺不賺錢、值不值得、有沒有好處,考慮了好久都沒有踏出那一步,但我覺得,當我們在卻步的時候,我們都忘了考慮到無形的機會、人脈與資源

例如,我就經常覺得,假設做這個 Podcast 不賺錢,我至少還賺到了訪問 Katie 、訪問電商人妻、訪問高琹雯 、訪問劉軒的機會,這些在我眼裡原先看來是偶像級的人物,都有機會一起吃飯,甚至建立私交,想到這邊就覺得一切都值得了啊

重點是,我也因為做 Podcast 開始認識聽眾、認識新朋友、把大家串連在我的生活中,賺錢很重要,個人理財也很重要,但換個角度想,真的會有一種很感謝你出現在我生命中的感覺,或許這就很足夠了。

 

📍【本集結語】#180 矽谷美味人妻

今天,我們把主題聚焦在行動力,你應該可以很直接地感受到 Katie 是一個多有行動力的人,她提到自己做事不會那麼功利,很多事就是打基本功,先接把機會接住,不要想那麼多,未來該怎麼走,就是接下來再說。這的確會考驗著我們的果斷力、判斷力和觀察力,也鍛鍊著我們辨識機會的敏捷力

但我覺得,大部分時候,這會是一種樂觀態度和積極心裡的展現,無論是抓住機會還是拒絕機會,沒有行動力,會耗費了我們大把時間,甚至大把金錢

而在 Katie 身上,我聽得出來她在絕大部分的時候,都願意給機會一個機會,就先試試看嘛,在我的價值觀裡,我認為 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你是不是也認同的這個理念呢?如果是的話,你願不願意也給自己一個機會呢?

 

📍【本集聽眾回饋】

如果你聽完這集節目,覺得對你有收穫,我也想邀請你到 iTunes Store 按下訂閱按鈕,並且幫我打星評分留言,留言時也希望你告訴我你在聽的是哪一集(集數),以及你喜歡或不喜歡這集的什麼內容,如果能夠清楚描述,對我和這個節目都能帶來非常大的幫助。

 

如果你喜歡這集節目,我也想邀請你加入我們的臉書私密社團(請點此連結),我們在社團裡討論很多有關遠距工作、自我成長,以及個人品牌經營的內容,你只需要填寫完成申請表單,就可以加入我們的社團大家庭中!

 

免費4天線上帶狀課程

BYL迷你課程

如果你對個人品牌感興趣,並且想要打造一個不被地點限制的事業,歡迎索取我的免費四天線上課程,每一天我都會和你分享一個經營品牌的心態、知識和技法,教你如何打破個人品牌的經營迷思,找到熱情、提供價值。

馬上索取免費四天課程

對未來迷惘厭倦

【你問佐答 EP.9】 對未來迷惘厭倦 ,該做自媒體/創業/出國深造,還是做其他的生涯規劃?

迎你來到 2021 佐編茶水間冬季特別企劃【你問佐答】第九集!在這一季的特別節目中,我們搜集了聽眾們對於生涯規劃、自我成長、個人品牌經營的相關問題,我們會在節目中為你解惑、給你方向。這集我們來聊聊: 對未來迷惘厭倦 ,該做自媒體/創業/出國深造,還是做其他的生涯規劃?

👉 觀看本集文字稿內容:原文網站中,可以選擇想要聽的段落直接跳著聽(幫你把段落都整理好😉)
💌 訂閱佐編茶水間電子報:固定每週一寄出精彩的電子報,也會有許多只在電子報分享的小驚喜唷!
加入臉書私密社團:與8000位聽眾&團員一起討論遠端工作、品牌經營與自我成長
索取4天免費線上課程:教你打造個人品牌必知的技巧、常犯的錯誤與變現的方式
💙Let’s be socialInstagramFacebookYoutube

今天的提問是來自於 Natalie:

對生活感到很厭倦,想要提升自己,也想要薪水提升,擁有更舒適的生活。心裡已經計畫出國念 MBA 至少十年左右,但當真的要念時,突然又覺得,真的要唸嗎?而且一定得念 MBA 嗎?就算問了校友,也不知道念完的價值在哪裡,一方面資訊量太大,一方面也不知道自己真的要的是什麼,也不知道唸完這個學位之後想做什麼,心裡很迷惘,該怎麼辦才好呢?

By —— Natalie

你內心的渴望,可能不在你即將踏上的道路上

謝謝 Natalie 的提問,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曾經和 Natalie 一樣有這種感受,準備了一件事準備很久,但當你越是接近那件事時,內心就越無力、甚至開始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想做呢?

其實呀,我覺得當你有這樣的想法,就代表你的內心已經開始丟出一些警訊給你了,你甚至會特地在網路上留言給我,就代表這件事情已經在你的心裡掙扎很久了,這其實也是在訴說著,你內心所渴望的東西,或許不在這條你即將踏上的道路上。

這邊和你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故事,我曾經非常非常想要去澳洲打工度假,那時候我做了很多功課,連簽證要怎麼辦,工作要怎麼找,我都已經做足準備了,但是,當時的我才高三畢業,沒有任何的存款,連五萬塊的機票都籌不出來

所以我跟我爸媽提議了這個計畫,卻遭到他們的反對,那時候的我很生氣,心裡想說「哼,你們不支持我,那我就自己存錢,自己去完成這個夢想」

對未來迷惘厭倦

然而,過了兩三年,當我真的開始存了一點錢,真的離「去澳洲打工」的這個目標越來越近時,我內心反而出現了像你一樣的懷疑的聲音,我記得當時的自己心也很慌,我想說,這不就是我夢寐以求的事情嗎?為什麼離得越近,越是躊躇不前呢?

於是,我花了一點時間做自我探索,我不斷地去問自己說:「我想要去澳洲打工度假究竟想要達成什麼事情?」我是想要盡情地玩耍嗎?那為什麼我不能只去幾個月,好好的旅遊就好了?澳洲有什麼特別的工作機會嗎?還是我希望在國外可以找到一些讓我待在當地的工作機會呢?

那一樣,如果這是目的的話,澳洲就不一定是一個必要的選項,我去加拿大、美國、英國、甚至其他國家都可以達到這個目的。這就和你覺得「一定要是念 MBA 嗎?念其他的學系好像也可以呀?」是一樣的道理。

 

你內心裡肯定有聲音告訴你,其他的選擇反而更好

我覺得我算是想的比較多的人,因為我相信很多人或許不會有這些掙扎,就是機會從天而降,然後就去了,一般而言,我在面對一些人生抉擇的時候也是沒想太多,傻乎乎的就去了

甚至是面對被求婚和結婚這樣的人生大事,我也是很直覺的就覺得說:「好啊!」,幾乎是沒有猶豫的,但是,為什麼我那時候明明已經可以到澳洲打工度假,卻還想這麼多?

因為我的內心渴望著其他選擇,我對於其他的可能性有一些期待、一些想像,這,就是我躊躇不前的原因,這,就是你開始懷疑自己選擇的最主要原因

你內心裡肯定有另外一個聲音,告訴著你,你對其他的選擇反而更好奇一些。

 

找不到答案,可以先停下來自我探索

在我的案例中,其實,我那時候已經工作了幾年的時間,我也在那幾年中逐漸意識到幾件事情

第一:我是一個非常喜歡工作的人,但不是任何工作,而是可以讓我全心全意投入並且能帶給我成就感的工作。

第二:我很想要獲得或創造一個不被地點限制的工作。

因此,就算我沒有去過澳洲,我也知道打工度假性質的工作,通常不能讓我累積個人專業,大部分還是偏勞力居多,我就不斷地在想,我投資一年在海外打工,到底會 accomplish 什麼是我沒辦法在其他地方得到的?以及,它能夠幫助我打造我想要的遠距工作嗎?

對未來迷惘厭倦

我現在可以很明確的描述我的顧慮跟擔憂,都是因為這已經是好幾年前的事情了,那時候的我,心裡雖然有這些考量,但跟你一樣沒有明確的答案。因此,就像我剛剛提到的,我做了很多自我探索,內容包含了以下幾項:

  1. 詢問有實際經驗的人
  2. 做自我對話(例如自由書寫、Soul searching 小旅行、冥想)
  3. 和親密但沒有相同困擾的朋友聊聊心
  4. 尋找其他可以嘗試的小方案
  5. 實際測試

第一個詢問有經驗的人,這一點 Natalie 你已經做的很棒了,但對現在正在看文章的你來說,如果你不太確定自己想不想做這件事,就請你一定要去問問看有做過的人他們有什麼心得或建議可以給你,或者完成這件事之後,他們的人生有了什麼樣的改變,這樣的改變吸不吸引你?這樣的人生經歷會不會是你想要的?

再來,花一點時間跟自己自我對話,像是我上面提到的,我到底想要完成什麼?為什麼一定要去澳洲?這一連串的對話我也是花了好幾個月才釐清

在 Dream To Goal 人生設計思考 的課程中,我把它稱之為抽絲剝繭法,你就是得不斷地去問自己,不斷的思考,然後給自己一些空間,讓你有時間消化、咀嚼。並記得一定要去尋找一下其他可以嘗試的小型方案

因為 MBA 有時候一念就是好幾年的時間,所以你可以去尋找看看有沒有幾個月的 MBA program 可以讓你簡單的試試看。像是我就知道哈佛有 MBA 的線上學程,這個學程為期幾個月的時間,也會給你一個 Creticification ,或許你未來想要做的事情,只要靠著這一張小小的文憑就能夠辦到。

對未來迷惘厭倦

在我的經驗裡,跟你相比,我的決定算是簡單的很多的,儘管我最後還是去了澳洲,我也確定我能夠有一些很棒的收穫或玩得很開心,但那時候的我還是覺得一年滿長的,尤其是二十出頭的青春歲月,我一直認為我可以把這一年拿去做更明確的未來投資,但我內心還是不太確定自己到底做對了還是做錯了決定?

所以,我最後決定用旅遊簽證,只去三個月,在那三個月裡面,我除了旅行,也有去做食宿交換,我在一間瑜伽會館做志工,也交了很多很多到現在都還會聯絡的朋友,那一趟旅行算是改變我人生很重要的啟蒙之旅,但是,我也很開心自己沒有真的去打工度假

因為我理解到,過去想要去澳洲打工度假的我,只是不曉得未來想要做什麼,所以我認為去澳洲一兩年或許可以給我不錯的機會和其他的可能性。但透過兩、三年的摸索,我有了更多的線索,去覺察出走這條路,或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的問題。

 

從現在開始停下,不再投資沉沒成本

對未來迷惘厭倦

我知道,我們都有很多的沉沒成本,尤其你已經為了出國唸書,準備了將近十年的時間,你或許會覺得如果不去念的話,之前的那些準備不就都白費了嗎?

但這種時候,我自己會喜歡把時間快轉,去想像我達成了這件事情之後,我的人生會變得怎麼樣?如果,你順利的念完 MBA 學位,很可能意味著你往後的人生都得繼續做這一行,不然這個學位很浪費,那,這是你要的嗎?

我其實也經常會看到一些在談戀愛的朋友,明明對象不是很 OK,但又覺得「已經在一起很久了,這些青春歲月都和這個人交織在一起」但是,假設你們繼續的話,你往後的人生,就得不斷的被感情的事情所困擾,這是你要的選擇嗎?

你的沉沒成本雖然已經很高了,但,我們也可以從現在開始就停下,不再投資沈默成本,就如同我經常說得,如果思考過後還是很想要走這一行的話,我們就再回來就好了,你一定沒問題的。

 

📍【佐編總結】#9 對未來迷惘厭倦

現在呢,我們來做一個簡單的小總結,當你在經歷人生迷惘期的時候,有五個步驟你一定要去執行

  1. 詢問有實際經驗的人
  2. 做自我對話
  3. 和身邊親密的好友談一談
  4. 尋找其他可嘗試的替代小方案
  5. 直接踏出小小的一步來試試看

通常,內心有這樣的掙扎,就是因為你對其他事物有更好奇的想像,傾聽你內心的聲音,你的內心一定會有你在尋找的解答。祝福你囉 Natalie!

 

📍【本集結語】#9 對未來迷惘厭倦

非常感謝你收聽這一集的節目。你是不是跟 Natalie 一樣,對於生涯規劃有一些迷惘呢?聽完這一集的內容,你有什麼 Takeaway 呢?歡迎你留言給我,或是在 Instagram 上發布動態 Tag 我(@zoeyk.co)分享你的收穫和想法,如果你想要參加你問佐答特別企劃,也歡迎你點擊下方按鈕提交你的問題唷!

👉👉 匿名提交你的問題 

記得,你永遠都可以透過選擇的堆疊,設計你的理想生活,因為,你是你人生的負責人,你有權利,也有能力,去過你熱愛的人生。我們下週四見囉!

Love,

Zoey + Team


如果你聽完這集節目,覺得對你有收穫,我也想邀請你到 iTunes Store 按下訂閱按鈕,並且幫我打星評分留言,留言時也希望你告訴我你在聽的是哪一集(集數),以及你喜歡或不喜歡這集的什麼內容,如果能夠清楚描述,對我和這個節目都能帶來非常大的幫助。

陷入低潮該如何轉念

如果你對個人品牌感興趣,並且想要打造一個不被地點限制的事業,歡迎索取我的免費四天線上課程,每一天我都會和你分享一個經營品牌的心態、知識和技法,教你如何打破個人品牌的經營迷思,找到熱情、提供價值。

馬上索取免費四天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