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Zoey | Oct 30, 2024 | Podcast, 有意義
你現在閱讀的是我為「設計思考」這個主題特別製作的系列專題,叫做我的人生設計幕後花絮,希望可以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帶你非常完整的走一遍我從沒在外面分享過,但卻默默執行將近十年的人生設計史,今天要來跟你分享,我在堅持和放棄之中認識自己,以及從中得到的收穫。
不再被下一步給綁架
在這篇文章中我提到我如何透過測試慢慢找到我的人生方向、擺脫自我懷疑的過程,後來的我到了澳洲三個月,找了一份瑜珈會館的工作,在那份工作裡沒有網路,所以我們可以花很多時間跟自己的內在相處,也認識了非常多的人,聽了非常多的故事。
在這樣的生活狀態下,我突然內心有一種感覺,我可能不知道我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但我知道我想要體驗什麼樣的感覺。我可能不清楚我每天會做什麼工作,但我清楚的是,這是我要的狀態,無論我做什麼,我都要確保他能帶給我這種幾乎是極樂同時卻又好安詳的狀態。
多年後,我頭一次聽到有人說「生活設計必須大於職涯設計」,當下的第一個感受是滿滿的感恩,因為我覺得,我肯定是冥冥之中有受到什麼的指引跟祝福,不然,我怎麼會早就知道這件事情?我怎麼會知道要追求狀態,而非事件,我怎麼會知道要專注於體驗,而非頭銜?
當時的經歷給了我很多煥然一新的想法,第一個是我真正在追求的不是做什麼,而是感受到什麼;第二個是這世界上應該還是有很多這種瑜伽會館吧,如果沒有的話,到處打工度假、做數位遊牧,應該可行吧?有了這個想法之後,我突然之間就覺得整個人活過來了。
這也是我第一次覺得有一種很對的感覺,就像是這整趟的人生設計,終於設計出了什麼合格到可以搬上架的優質產品的感覺。我終於不再被下一步該怎麼做這種想法給綁架,我知道了我未來的路,現在就是去玩吧!享受大學的最後一年,好好迎接不可思議的未來。

梳理過去來做出更好的決定
回到台灣之後,也同時是我大學的最後一年,我面試上了一間紐約大型服裝公司的實習,不只有錢還可以折抵學分,這次的紐約行,又再次大大的扭轉我的人生,它讓我獲得了幾個重要的禮物,第一個是讓我知道,在大型的服裝設計公司是什麼感覺,我非常感恩自己有這樣的經驗。
第二個是我看見了一個新的職涯可能性,因為我過往的經驗,我原本是要放棄遠距工作這條路的,但當時我在美國看到的,真的就是理想遠距工作的呈現,而最後一個紐約行的禮物就是我在那邊認識了我現在的先生。
在我教導設計思考的這幾年來,我發現當我們要做目標規劃、職涯設定時,總是很先直接看未來來拉出目的地,但我真心覺得,先回頭梳理自己,現在的你,是怎麼走到這邊的,會有幾個不可思議的好處。第一個是,你可以站在比較高的高度重新檢視你過去的各個選擇。
尤其當我們陷在當下時,我們不太能夠知道自己做出這些選擇背後的原因是什麼,距離太近容易看不清晰,可是只要距離一拉遠,就可以對應到每一件事情的前因後果,可以更宏觀的去知道原來我當時選擇離職,我當時選擇這個工作,可能還有這些原因,是我當時沒辦法馬上看清楚,現在才能看明白的。
第二個是,透過這些看見,它可以累積出某種數據,找到所謂的 pattern,透過累積來看出一些端倪,進而幫助你更認識自己。第三個是你可以看到每段過程為你帶來了哪些學習跟禮物,我認為這樣的整理跟內化,真的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做出未來的決定。

學會堅持,也要學習放棄
有時候堅持,可以換來非常美麗的成果,但放棄,也會迎來不可思議的機會,在人生中,大部分的人都是堅持派,我們處在一個講求努力的社會,似乎什麼事情都可以透過努離來達成,但如果我們過度依賴努力,很有可能就會忘記放棄這件事。
努力是所有不確定的事情中,唯一確定的事情,當我們感到無助的時候,只要想到自己還可以努力,馬上自信和勇氣就會出現。但我也時常會想,難道堅持就只是為了得到人生的成就而已嗎?一直到了近幾年我才發現堅持的背後,其實帶給我們的是內在的安全感,幫助自己可以逐漸累積內在力量。
累積這些力量是為了有一天遇到了不是光靠努力就可以的事情時,可以勇敢的選擇放棄,不要再一直緊抓著某些事物,而無法看見更多不可思議的機會
本文結語
我覺得設計思考是無所不在的,現在的你可能正在發現問題、定義問題的階段,或者你其實走到了製作模型、測試假設,只是你不曉得。當我們不曉得,便會像是在霧裡看花,甚至會搞不清楚我們做這些努力是為了什麼。
然而,我一直都覺得,人生設計可以幫助我們清楚定位當前人生所在位置,讓我們釐清各階段方向目標,陪我們梳理各個目標的優先次序,腦力激盪出更多發展的可能性,同時知道要如何制定接續的個人化成長策略,並且培養實際操作彈性應變能力,這就是設計思考在做的事情。
佐依 Zoey – 你的生涯設計好閨蜜
Podcast – 佐編茶水間
Website – 理想生活設計
Instagram|Facebook|Youtube
【出版書籍】
《工作必須有錢有愛有意義》
《啟動遠距工作,設計你的理想生活》
【線上課程】
《遠距工作硬實力》
《Dream To Goal 人生設計思考課》
《Brand Your Life 個人品牌設計課》
【線上服務】
陪跑教練:體驗 30 分鐘免費教練
顧問諮詢:預約一對一 60 分鐘視訊諮詢
品牌健檢:為你的品牌做深度健康檢查
演講邀約、商業合作請來信至:hi@zoeyk.co
by Zoey | Oct 8, 2024 | Podcast, 有錢
你現在閱讀的是我為「設計思考」這個主題特別製作的系列專題,叫做我的人生設計幕後花絮,希望可以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帶你非常完整的走一遍我從沒在外面分享過,但卻默默執行將近十年的人生設計史,今天要來跟你分享,我實際測試我人生設計的模型是否有用,擺脫 自我懷疑 的過程。
你想走的路,就是對的路
在這篇文章中我提到找到熱愛的工作是什麼感覺?也許你會喜歡這份工作,但你就是不免會懷疑自己是否真的走在對的道路上?如果是對的,怎麼這麼久都還沒看到結果?這也是執行設計思考中「 市場調查 」環節時常會有的狀態,如果你覺得現在的自己就是處在這樣的狀態,我想要跟你延伸討論兩個信念。
- 為什麼這麼久都還沒看到結果? → 可以反問自己:如果走在對的道路上,事情就應該很順利嗎?結果就應該很快出現嗎?
- 為什麼明明是走在對的道路上,還會有這種不安的感受啊?→ 可以反問自己:如果是對的道路上,不安就不應該存在啊嗎?
或許你會想說:「社會就是這麼告訴我們的,只要是對的路,那就應該是順利、輕鬆的嗎?」但請你再仔細想想,這樣的信念有沒有可能存在盲點呢?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理解「 對的路,不一定是輕鬆好走的路 」、「 對的路,從來都不是理所當然要快速、要容易的路。 」
如果真的要說有什麼是對的,那就是「 你想走的路,就是對的路 」,你的路可快、可慢、可長、可短、可以是任何模樣,我曾經在 co-working space 上班,意外得到了許多接案機會,也透過三年多的打工,存到了一些錢讓我去外島打工換宿。
我發現,這些過程其實都是為了幫助我找到更多我人生的線索,讓我更知道我想要什麼,並且能夠勇敢地踏出去!現在我們終於踏出了那一步,也就正式進入設計思考的「 製作模型 」的環節。

什麼是製作模型
製作模型在產品設計的領域就是在成品完成前,先設計一個測試用的樣品出來,在不花太多資金和時間的前提下,把這個樣品拿去市場上做測試,進而調整。如果把製作模型的概念應用到人生設計上,究竟要怎麼用呢?對於第一次接觸的人,我都會鼓勵他們先不要去想字面上的意思,而是回頭看它本質是什麼?
製作模型的本質其實就是「 測試 」,我們總是會在人生中做出很多的假設,例如「 只要我換到另一份工作,就有更多的升遷機會 」、「 只要我財富自由,我的人生就能變得更加順利、更少煩惱 」,這些想法都無法用科學的角度來證明是否正確。
我們每個人對於這些想法都只是聽說、只是猜測,卻下意識的直接認為這些都是真的、應該的,如果以談戀愛來比喻,就像是還沒有跟對方約會過就直接要結婚,然後產生出各種對婚姻的美好想像,但難道你不會想先跟對方先試個水溫、相處一下嗎?
試水溫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要怎麼開始嘗試,其實就可以運用到專案管理的技巧,用我的故事來舉例,當我決定要去打工度假時,我就有一個明確的任務:「試著活看看遠距工作的生活長什麼樣子!」
當我有了這樣明確的方向之後,我就開始調查行程、制定計畫、調查住宿、機票等資料,以及要怎麼跟案主做到良好的溝通、我一天要如何分配接案和打工換宿的時間?等等,這些都是測試的一環,而且不能只是把事情做完,還要去感受我喜不喜歡,以及去觀察我從中學到了什麼?
看到這裡,你一定以為我的計畫看起來很紮實,執行起來應該很成功吧!但實際上,根本是超!級!失!敗!

失敗帶給我的禮物
這幾個月的旅程我其實過得很快樂,總體來說這次的嘗試還是很值回票價,但會說失敗,是因為我看見了我自己的實力到哪裡,以及發現當時的我真的不知道怎麼維持工作和玩樂間的平衡,因為整天都在玩,我的心根本不在工作上,工作表現自然也不會好到哪去。
回頭來看,我在這次的旅程中有非常多的學習,第一個是我意識到當我玩瘋了就很難進入工作狀態,所以我需要設計一個切換狀態的機制。第二點是我高估了自己的做事能力,知道要把自己的工作量排少一點才能兼顧玩樂。
第三點也是我認為最美麗、最寶貴的禮物:開始寫部落格,一開始我只是把當時的生活拍成影片、寫成文章,後來的每趟旅行我都這麼做,萬萬沒想到,這竟然會是讓我成為全職且領穩定月薪的遠距工作者的最大幕後推手!一個無心插柳的事情,成為了我人生翻轉的關鍵。
快轉一下人生,我的旅程結束,確定了遠距工作是我的人生志向,同時我也畢業了,我開始找可以不用天天去辦公室的正職工作,結果因為我拿部落格當作我的作品集,讓我的老闆認定我的內容行銷能力,我就得到了這份工作,到現在我都還是覺得很不可思議。
該繼續嘗試?還是換個方向?
有了這次的經驗,我了解到人生究竟會怎麼展開,真的沒有人能夠保證,或是你現在認為沒什麼回報的事情,某天回頭來看,就能發現這些事情在你人生中扮演的角色、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怎麼走都不會錯,你就只是會走上不同條人生道路而已。
這邊我們也來聊一下「 覆盤 」的概念,當我們做出樣品並丟到市場測試後,一定會收到許多的回饋,所謂的覆盤就是將這些回饋統整起來、看看有哪些是要著重調整的,並且以此為基礎,去思考下一步要怎麼走,不同的目標、不同的執行方式,自然也就會有不同的覆盤標準和方式。
經歷了這次失敗的模型測試後,我也用覆盤的方式思考和整理我這次的所學和收獲,列下了一些確定和不確定的事情:
- 確定的事情:我太喜歡邊工作邊旅行的生活了,就算沒有馬上達成,也會是我未來的一個重要目標,我也很確定自己現在的技能和實力都還不足,未來可能要慢慢的培養累積
- 不確定的事情:我要繼續嘗試下去?還是先暫停一下?我的確是對這條路,但真的這樣就夠了嗎?
總之,我最後決定我從此就要走接案、SOHO 的人生了,終點不變,但策略可以改變,透過這次的旅程我知道自己要什麼,對理想生活也有雛型了,接下來就可以在目前的事情上先喊個暫停,大膽地去做其它的嘗試了!

自我懷疑其實是件好事
我透過旅行想要驗證「 邊工作邊旅行是最棒的」這個理論,現在我發現我很喜歡,但也有很多自我懷疑的部分,所以我又針對這些自我懷疑做更多的測試,大部分的人不知道人生設計在做什麼,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從來都不知道自己在哪裡?現在所處的位置有什麼意義?
這就像是你一開始只看到一個點,但隨著時間過去、你的經驗變多,你開始能從更高的角度去重新看這些點,並且發現這些點連成了什麼線?構成了什麼形狀?也許你的形狀只畫完了一半,有很多事情確定了,但也有很多不確定,但這些確定的事情,會讓我們在過接下來的人生時比過去還要來得更踏實、平靜。
設計思考之所以會被發明,就是為了讓我們知道人生每個階段的任務、目標、主題究竟是什麼?人生設計的這條路真的很長,時間一久就容易失焦,在這種時候,千萬要花點時間回頭去看過去的自己所做出的努力和嘗試,那些都不會是白費的,一定都會為你帶來很多的 insights 與禮物。
佐依 Zoey – 你的生涯設計好閨蜜
Podcast – 佐編茶水間
Website – 理想生活設計
Instagram|Facebook|Youtube
【出版書籍】
《工作必須有錢有愛有意義》
《啟動遠距工作,設計你的理想生活》
【線上課程】
《遠距工作硬實力》
《Dream To Goal 人生設計思考課》
《Brand Your Life 個人品牌設計課》
【線上服務】
陪跑教練:體驗 30 分鐘免費教練
顧問諮詢:預約一對一 60 分鐘視訊諮詢
品牌健檢:為你的品牌做深度健康檢查
演講邀約、商業合作請來信至:hi@zoeyk.co
by Zoey | Sep 7, 2024 | Podcast, 有意義
你現在閱讀的是我為「設計思考」這個主題特別製作的系列專題,叫做我的人生設計幕後花絮,你聽過設計思考嗎?設計思考是什麼?它是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論,我希望可以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帶你非常完整的走一遍我從沒在外面分享過,但卻默默執行將近十年的人生設計史。
第一次認識設計思考
我從小就發現自己對藝術很有興趣,所以在高中時儘管成績不太好,我還是選擇去唸了專科學校,藝術相關的科系很多,不過最後成績放榜,我卻選了室內設計這個我一點概念都沒有的科系,單純因為我覺得它很酷!好像可以把家裡打造的很漂亮,我就這樣成為了設計系的學生。
幾年下來,我覺得我不討厭室內設計,但也沒有到超感興趣,不過因為學校紮實的培訓,我打好了非常好的設計底子。設計跟藝術不一樣,藝術主張沒有框架的表達自我,而設計則充滿目的性,我們必須知道做這件事情的意圖、理念、期待的結果是什麼,進而去繪製出一張可以到達終點的地圖,並且想辦法用各種工具來到達,
在某堂高中的設計課,我從老師的口中第一次聽到了「 設計思考 」這四個字,這也是我第一次和設計思考的相遇,但那時的我跟多數人一樣,沒想過可以將所學應用到自已的人生,所以也沒有繼續的深入研究設計思考,就這樣上了大學。
在選大學科系時我想給自己不同的選項,我考慮過工業設計、平面設計、金工設計、商業設計等,最後我選擇了服裝設計,原因還是因為我覺得它很酷!另外就是我朋友也考上了同一個系,並且鼓勵我去試試看,於是我就這麼踏入了服裝設計的領域。

讀了一兩年後我又遇到了跟室內設計一樣的問題,不討厭卻也不感興趣,這讓我陷入了很大的迷惘,每每想到未來和工作,似乎就會突然有什麼大石頭壓在我的心上。我求助無門,但也不想就此被困在原地,如果用找對象來比喻,當時的我所知道的自救方式,只有為自己增加的相親數量。
我期待透過認識更多的相親對象,就更有機會遇到一個看得上眼的,後面的感情都是可以在培養的,我覺得職涯也是一樣的。但我當時完全沒有想過也許我應該要讓自己先自由自在地談戀愛,不用那麼急著步入婚姻,也許比起確保未來有沒有人結婚,我更應該要先花時間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
後來我常到書店讀一些跟職涯有幫助的書籍 ( 這是我過去從來不會翻的類型 ),某天我看見了新書專區有一個不怎麼明顯的封面,叫做「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這個書名讓我感覺那一刻全身上下都重新活了起來!我非常興奮、激動地把書拿起來翻閱,翻沒幾頁我馬上就意識到:
「 這不就是老師一直教的設計思考的概念嗎?所以作者的意思是說,作為一位設計師,我可以,設計我的人生嗎? 」
這個念頭一浮現,我就二話不說地把書拿去結帳,我感覺自己發現了新世界,我不再專注在自己還可以跟誰相親,而是去思考:「 我想要選擇怎麼樣的對象 」,雖然只是這麼小的一個想法改變了,但我的人生從那一刻開始就不一樣了!

設計思考是什麼
就維基百科的解釋,設計思考是一種創意思考,並強調「以人為本」的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論。從人的需求出發,為各種議題找到創新的解決方案,發現更多的可能性。如果你去網站上查設計思考,會發現有很多種理論和不同的名詞,而最常見的就是「思考五原型」,這五個原型分別是:
- 發現問題
- 定義問題
- 市場調查
- 製作模型
- 測試執行
每個環節都有其核心價值和作用,只要照著這 5 個步驟依序執行,就可以無中生有出一個全新的東西,例如新的衣服款式、新的手機型號,甚至是你的夢想生活!假設你是一間帽子店的老闆,有位客戶需要你幫他製作一頂全新的帽子,套用上面的流程,設計思考的過程可能會長得像是這樣。
- 發現問題:為什麼客戶需要這頂帽子? ( e.g. 用途、場合 )
- 定義問題:客戶說近期要參加一個有 dress code 的活動,需要戴上「華麗的」帽子出席。
- 市場調查:了解客戶對於「華麗帽子」的想像。 ( e.g. 顏色、材質、輪廓、線條、風格、裝飾、感覺 )
- 製作模型:利用市場調查出來的結果,做出第一頂帽子給客戶看看滿不滿意。
- 測試執行:根據客戶的需求不斷修改帽子的款式,直到客戶滿意為止。
以上就是設計思考的實際應用和整個流程,簡單來說,設計思考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我們該前進的目標,以及透過探索各式各樣的工具來知道如何達到、需要什麼來達到這個目標,是一個很有系統的問題解決框架。

設計思考的三個誤區
誤區一:太過理性,缺乏彈性
到這邊你可以知道,設計思考如果是用在設計新產品上,其實非常好用,但如果要應用到設計人生,那就有一些需要注意和調整的地方了,如果沒有調整直接套用,你會發現有很多卡關的地方。第一個你容易卡關的地方就是在設計人生時「太過理性。」
人生不是一條產品的生產線,很難有一套 SOP 的生產流程,也沒有固定的機械工具可以一直用下去,人生是有很多變數的,所以把設計思考應用到人生上時,千萬記得要比設計產品時多一些彈性,不然你會發現很多地方無法進行下去,要懂得因應現實狀況的變化。
誤區二:以為人生有明確的終點
再來,設計思考非常重視「以終為始」的概念,也就是先知道自己的終點在哪裡,再往回推算你需要做些什麼。如果只是一個產品,這並不是什麼問題,如果客戶知道他想要的就是一頂華麗的帽子,那就直接走流程把帽子製作出來就好。
但是在設計人生時,我們都不太知道自己的終點是什麼?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這其實也是我學生時期的心聲,也許有些人幸運一點,至少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但是對於想要的真的是非常模糊,這也是許多人會感到迷惘的原因。
誤區三:人生設計只會做一次
雖然說了這麼多,但以終為始依舊是很重要的,只是在設計人生時,如果太過鎖定在一個點 ( e.g. 要賺大錢、有成就 ),很容易會限縮了自己的視野,就像第一點說到的「 缺乏彈性」,人生不是你做了某件事、得到某個成果後就結束了,它是一趟一輩子的旅程。
也許當你完成了某個目標,你可以暫時休息一下、讓大腦自動導航一下,但也千萬不要忘記,只要你覺得需要了,你隨時可以重新回來,找尋下一個目標繼續努力,甚至是隨時換掉你的終點,最重要的就是,不要以為你的人生就只會設計這麼一次!

我對設計思考的新看法
過去我經常將設計思考比喻成鉛筆盒,你的鉛筆盒裡面有原子筆、立可白、筆芯、橡皮擦、螢光筆、直尺等各式各樣的工具,當你愈熟悉設計思考,就像是鉛筆盒的工具愈來愈多,不管你遇到什麼樣生涯規劃的問題,都可以從鉛筆盒中找到對應的工具來使用。
這樣的比喻其實隱含著一種解決問題的感覺,好像只要遇到問題,拿出工具解決問題後,我暫時就不會再用到了,這是過去的我對設計思考的感受。但現在的我會覺得設計思考更像是一盒水彩顏料,我一樣有各種顏色的顏料 ( 工具 ),但這些顏料並不是要來幫我解決要畫什麼的問題,而是來幫助我創造出我真正想畫的畫作。
我不需要知道我能夠畫出什麼,我才能開始動筆,我就隨意選擇一個顏料,盡情的在畫布上畫畫,看看最後會變成怎麼樣。現在比起用設計思考來解決問題,我更傾向用設計思考來幫我盡情探索各種人生的可能性,並享受在其中!
本文結語
現在回頭來看,我發現當初讓我迷惘的真正原因,是因為我都用職業侷限了我的人生,我以前對待自己的方式,真的就是把自己當成是一個產品,好像只要把產品做好了,就能出人頭地。
許多人常常在問:「如何解決迷惘?如何擺脫完美主義和低效率?怎麼對於自己的未來計畫感到安心?想學的東西好多,不確定哪個先開始好?完全沒想法又想改變現況怎麼辦?」
這些問題其實深究下去,核心都是對於自我的不信任和沒安全感,總是在懷疑自己有沒有做對?自己是不是不夠好?我這樣做會失敗嗎?當我們產生了這樣的恐懼,就會把一切都看成是問題,然後就會想要解決它,但是設計人生永遠是為了你自己。

有人說,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如果來做設計思考是為了解決對於未來的恐懼,那解決恐懼變成為了我們種下的因,我們得到的,就只會是更多為了解決恐懼而出現的果,也就是更多等著被我們解決的恐懼。在真正開始踏上生涯設計的旅程之前,我強烈建議你先靜下心感受你為什麼開始這一切?是出自於恐懼,還是單純好奇有興趣?
畢竟設計思考的第一個環節就是發現問題,這一系列的節目,我想要仔細的拆解設計思考每一個環節最真實的樣貌究竟是在做什麼?我踢過哪些鐵板?我如何摸索與幫助自己?你現在才發現的事情,往往都不是現在才發生,而是已經發生好一陣子了,現在才被你看見。
人生不是產品,沒有辦法對於過程中所有的品管、時程等都抓得很剛好,出人頭地並不是人生唯一的解答,當你釐清了你的起心動念,就可以正式踏上這段旅程了!
佐依 Zoey – 你的生涯設計好閨蜜
Podcast – 佐編茶水間
Website – 理想生活設計
Instagram|Facebook|Youtube
【出版書籍】
《工作必須有錢有愛有意義》
《啟動遠距工作,設計你的理想生活》
【線上課程】
《遠距工作硬實力》
《Dream To Goal 人生設計思考課》
《Brand Your Life 個人品牌設計課》
【線上服務】
陪跑教練:體驗 30 分鐘免費教練
顧問諮詢:預約一對一 60 分鐘視訊諮詢
品牌健檢:為你的品牌做深度健康檢查
演講邀約、商業合作請來信至:hi@zoeyk.co
by Zoey | Jan 1, 2023 | Podcast, 有愛
新的一年,一月一日,不曉得你現在的感覺如何呢?今天我將會和你分享我接下來的重大計畫,就是讓自己放假六個月,並且展開更貼近我心靈的 Soul-searching 之旅,也會與你聊聊這個計畫的起心動念、中間的過程轉折,以及未來的方向。
👉 觀看本集文字稿內容:原文網站中,可以選擇想要聽的段落直接跳著聽(幫你把段落都整理好😉)
💌 訂閱佐編茶水間電子報:固定每週一寄出精彩的電子報,也會有許多只在電子報分享的小驚喜唷!
⭐ 加入臉書私密社團:與 8000 位聽眾&團員一起討論遠端工作、品牌經營與自我成長
⚡ 參加 1 小時個人品牌力免費線上課程:跟你分享四個你不曉得的自媒體獲利模式和經營法則!
💙Let’s be social:Instagram|Facebook|Youtube

———————————————–
以下為文字版訪談綱要
———————————————–
在你喜歡的平台上訂閱: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Android
📍【本集綱要】#235 soul-searching
經營個人品牌、在家創業這件事,在五年前悄悄進入我的生命中,從一開始的揣測、好奇、調皮的試探,變成讓人廢寢忘食的精神糧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在這個過程中,它讓我的個性、認知、專業和人生,有了超過 180 度的大轉變。
它也陪伴了我走過 25 到快 30 歲的黃金歲月,陪伴了我從青澀的內容創作者,走到團隊領導、企業講師和兩本書的作者,我現在回去聽佐編茶水間第一、二集的節目,都會覺得尷尬癌發作,那時無論是聲音、咬字、內容、節奏都超級青春幼稚,雖然彆扭,但又讓人覺得非常有紀念價值。
我曾認為這就是天命,個人品牌就是我這輩子注定要做,且會一直做下去的事情,但我總是忘了自己的天性,忘了自己對世界的各種追求與好奇,忘了自己是多麽熱愛未知、多麽渴望驚喜,一直以來,只要是面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我都會投入百分之兩百的精力。
我享受挑戰,而且我心裡也一直很好奇自己的極限在哪裡,我很想知道自己有多少本事,也一直覺得世界很大,停在原地多麼可惜? 頭一次有這個念頭,大概是 2021 年的中旬,某一天開始,我不再那麼興奮、那麼期待起床工作。
我開始懷疑自己提倡的「打造一個讓你迫不及待起床的生活」是否還完整的吻合在自己的身上,那時候的我雖然對於每天早起依然充滿幹勁,但我期待著工作以外的事情,總覺得自己好像移情別戀一樣,開始渴望更多除了工作以外的生活。
我開始積極下廚、練習烹飪,我的每週挑戰從每週一篇部落格新文章,變成每週一道新菜色,每天晚上睡前滑手機看的是新奇的食譜、新的旅遊景點、新的才藝,而不再是以前的趨勢研究、行銷策略分析。
我開始玩攝影、練單車、滑雪,把錢花在更多「與工作無關」的事情上,投資的精神、金錢、時間,好像更多都是在自己的私人生活中。過程中也一直同時有著天使和魔鬼不斷地與我對話。天使告訴我:「這樣比較健康,人生本來就不該只有工作,不然你除了工作,什麼都不會。」
但是魔鬼又告訴我:「你該不會是對工作厭倦了吧?時代變化這麼快,你不持續學習、跟進,最後就只能面臨被淘汰,而且這幾年花這麼多心血努力打造的事業體,難道就這樣放棄了嗎?」
在那個當下,我認為理智一點的行為,或更有智慧的做法,應該是用自己的專業來設計思考一遭,分析出核心的偵結點,然後找到治標還治本的方法,於是,我開始分析這種厭倦的感覺到底出自於哪裡,我發現應該就是過去能夠帶給我成就感的事情,已經因為越來越有經驗而駕輕就熟。
許多工作上的事情已經從一開始的充滿挑戰、幹勁,變得愈來愈迎刃有餘,且更好預測,而這種穩定也讓我開始感到不再新鮮,我意識到,原來保持新鮮感對我而言如此重要,當我做了這段分析之後,我腦中第一個想到的解決方法,就是開始在工作上加入變化。

身為一位個人品牌經營者,這樣的身份是一種祝福,也是一種挑戰,祝福的地方在於,當你有點職業倦怠時,因為你是老闆,就可以馬上做變化、做改變,但反過來說,也沒有人能夠告訴你應該要換什麼、改什麼、以及變成怎樣。
最重要的是,你也不曉得怎樣才是正確的、適合的,都只有試了才知道,麻煩就在於每一種嘗試都有成本,要花錢、花時間,而且不只是自己的成本,還要花到團隊的辦公成本,不嘗試就沒有答案,但嘗試的成本又不能過高,這一直都是一種 delicate balance。
我第一個做的嘗試,就是季度型的短節目,工作上花我最多時間的就是內容產製,因此想要增加新鮮感,肯定得從內容創作下手,平常的我都只做長的深度訪談節目,如果開始做一點短短的十分鐘節目,搞不好就能消除我對工作的倦怠感。
於是,我們團隊就開始動工、上架,迴響也很好,我也很開心,原先覺得:「好棒唷!工作的感覺又再度回來了」,但沒幾個月,那種移情別戀的感覺又再度出現了,所以我想說要繼續做短節目?讓整個茶水間的節目轉型,還是我要嘗試其他全新的東西?
那時候想到的解決辦法,是策劃一個全新的 Program,記不記得我開了一個佐編私塾殿的專題,然後每一集都有分享一個 Mentorship program?那其實就是嘗試的項目之一。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再次試了另一個短節目叫老同學回娘家,Mentorship program 也是非常認真的策劃,例如我們開始找 mentor 的人選,跟幾位商業夥伴開了很多次會議,跟團隊也很密集的籌備整個課程的時間軸,甚至快要到正式開跑的節骨眼了,但我的內心就一直覺得不太對勁。
以往,只要是這種策劃籌備的工作,都會讓我非常的興奮、期待,我一直是一個很喜歡從零打造,把東西蓋出來的人,但是在策劃 Mentorship 的過程中,我不只沒有感到雀躍,我還多次夢到我跟自己說我的方向錯誤,我要做的東西不是 mentorship。
我每次起床都很氣,就想說:「你幹嘛不乾脆在夢裡直接告訴我要做的究竟是什麼,每次都沒有暗示,暗示完又不給解答」,可是左思右想,又覺得:「我潛意識裡一定知道這不是對的方向,才不斷的明示、暗示我。」
於是,我決定將這個計畫喊卡,但我還是不太知道要怎麼解決我對工作的疲乏感,這時候大概是四月中旬,我們每年六月中旬都會配合茶水間節目的生日,做比較大的銷售活動,販售我的個人品牌課程 BYL。
以往,在策劃課程販售和行銷活動時,我一樣都會非常興奮、躍躍欲試,但這次卻感覺很平淡,我就再次坐下來思考:「我到底該怎麼辦?我完全沒有辦法無視這種感覺,而且我也覺得看到有症狀就應該去關心瞭解。」
所以我想了又想,腦中突然出現了一個聲音告訴我:「你知道是哪件事情,就是你一直想做的那件事情」,是什麼事呢?其實就是休假六個月的這件事,我大約從五、六年前,就有過瘋狂工作六個月,然後大大休假六個月的想法。
我也忘了是從哪裡聽來的資訊,我還會私底下跟朋友開玩笑說就去賣薑母鴨或羊肉爐啊!只有冬天要工作,我內心一直對這樣的 Lifestyle 很好奇,但覺得這件事離我很遙遠,我不知道該怎麼進行,好像也不能放下手邊的事情不工作。
如果你說這是 Gap Year 倒簡單得多,因為你就是存一筆錢,放下手邊的一切去旅行,但我並不是想要放下工作、離職去旅行,是希望我在休假的時候,我團隊依然在工作,品牌依然在營運、賺錢。
這件事情我一直放在心裡很後面的位置,從來沒有特別想過要怎麼執行跟實現它,這其實也是和大多數人的夢想一樣,遙不可及,偶爾想到又覺得天方夜譚。

我發現每年年底,當我在做設計思考和新年規劃時,腦中都會冒出一個念頭:「不曉得明年有沒有機會休假六個月?」,然後又會非常快速地告訴自己:「不行!有好多事情已經將上半年的時間都排滿了,所以算了。」
2021 年底,我腦中又再次浮出這個聲音,它問我:「你什麼時候才要來做這個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我記得當時我正在台灣跟許多學生和聽眾見面,我知道自己其實對於工作和事業還是很有熱忱、還是很喜歡,只是對於日常的工作感到有點無聊。
當我腦中出現這個聲音時,我心裡就想:「我還是很喜歡我的工作,現在或許不是時候,能夠復甦經濟、重振士氣的方式,應該是在工作上面的新項目、新的商業模式、新的節目、新的挑戰」,所以就沒有特別去回應這個聲音。
到了 2022 年的三、四月,我再次意識我還是很想要去嘗試休假六個月的這個計畫,那種感覺就很像是你一直對某個人念念不忘,然後不斷的用生活的忙碌、工作的任務來逃避自己真實的情感,我知道不處理不行了。
這個聲音越來越大聲、越來越鮮明,而且出現在我腦中的頻率越來越多,這些其實都是徵兆,再忽視就會逼出病來的徵兆,所以,我才開始很認真的問自己:「好吧,怎麼實現?」
從開始想,到開始做,一定是有一段差距的,就連在我身上,這個想法也醞釀了非常久,中間有各種的自我懷疑,覺得這件事太天馬行空,覺得自己辦不到,也不知道怎麼去辦到,可是,我知道我的心不會說謊,心知道它真正想去、要去的地方。
它告訴我:「如果你不正視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 你的心將會開始腐敗,你的生命力會不如從前」,這雖然是玩笑話,卻也很真實,不就是因為忽略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你的生命力、對世界的希望、對未來的期待,才大不如前,不是嗎?
你會想繼續做一個沒有生命力,行屍走肉的軀殼嗎?我覺得這成本實在太重了,我才不要,重點是,這樣的人生實在太沒有吸引力了!只要你品嚐過生命力旺盛的極致喜悅,就會忘不了那種幸福感與知行合一的暢快。
我意識到,如果我對我的心說不,我很清楚自己究竟會失去什麼,那是我承擔不起也不願承擔的負擔,我大概到 2022 春天才真正的覺悟,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是一回事,真正面對、覺悟和付出行動,則是另外一回事。
我開始思考自己為什麼會越來越想要執行這項計畫,也才漸漸的釐清,我五年前來做個人品牌,以及對自媒體、在家創業的各種期待和想像,似乎都達成了。

這幾年我確實都在家工作,一邊旅行、一邊擴展我的事業藍圖,我自認團隊的感情融洽,彼此之間都有良好的共識和向心力,這幾年也創下許多人生高峰,包含成為講師、出書,甚至買到自己的房子等等,有許多事情都是我從沒想過自己能夠達成的。
如今我已經過著五年前夢寐以求的理想生活,感覺自己似乎從這個里程碑中畢業了,難道我做的不開心嗎?當然不是,大多時候都是很開心的,例如有機會做遠端訪談、聽到第一手的故事、有機會看到聽眾的支持、回饋和私訊感謝、有機會到大企業做企業內訓、獲得肯定。
有機會讓世界看見你的存在、發揮影響力,真的都是令人超感恩和超愉快的事情,更不要說隨之而來的好康福利,例如拿不完的公關書、公關品、總能拿到公關票、買某些商品還有額外優惠,有機會跟自己心目中的明星一起合作。
以及最重要的,那份說幾點起床、幾點下班、何時放假、假期多長、地點不限的自由,但我覺得我需要更多精神層面的糧食、更多靈魂層面的養分,不曉得可不可以說是痛定思痛,我思考了整項計畫的可能性。
雖然 2022 年進行不了,但也順理成章的直接從 2023 開始計畫,所以從四月底到十一月底,我將會展開為期六個月的 Soul Searching 之旅。
前面那一大串,在設計思考中稱為動機釐清,當中包含許多為什麼、我幹嘛、值得嗎、想什麼、必要嗎、真的嗎、可以嗎等各式各樣的向內挖掘,許多學生會問我說動機釐清在做什麼,以上,就是動機釐清的真實樣貌。
有時候需要幾個月,有時候需要幾年,過程中會有許多自我懷疑、不一定正確的方向和想法,例如我跳進去做新項目的開發,現在來看就會覺得有點找錯方向,但有時候就是因為你做了某些事情之後發覺不對勁,你才會更加驗證,原來我真正想做的是另外一件事情。
動機釐清需要大量的思考,有時候這些想法來自於你洗澡、散步、和自己對話的時候,有時候則在冥想、自由書寫時出現,有時候你會做夢、有時候你在睡前有點焦慮,在腦中不斷的預演各種場景,然後慢慢的將洋蔥皮一層層剝開。
當你能夠看見那個核心,動機釐清也差不多到一個段落了,後面的內容就比較 niddy、griddy 一點,包含要怎麼找到目標訴求、怎麼開始做市場調查等等,這些工具面的內容我下次再仔細分享,今天我更想聊的是心路歷程。
至於休假六個月有什麼計畫呢?我的想法是去旅行、去上課、看完那些書架上滿到不能再滿的書,還有好好的在家休息,把我的新家裝潢好、整理好。今年,我會正式滿 30 歲,我一直覺得三十而立,這似乎是很重要的一年。
在這重要的一年,我也很希望可以很有儀式感的開啟人生的下一個 Chapter,而休假六個月,也會是我送給自己的禮物,那些你說一直想做的事情,有沒有機會在今年作為禮物,送給自己呢?至於節目,不用太擔心,我後事都安排好了。
我們的節目會有些調動但不會停更,課程會有些微調,但團隊也會持續工作,我也很希望透過這次的測試,看看團隊是否能夠不用在我的 supervise 之下 run 得更好,例如怎麼規劃、怎麼交接、怎麼設計,這個或許之後再錄一集跟你聊聊。
📍【本集結語】#235 soul-searching
我自己也不知道這個計畫會走向何方,會不會我休假兩個月就超級無聊,然後又回來工作,還是我六個月之後會有完全不一樣的體悟?然後走向不同的道路?誰也說不準,只是希望早一點讓你知道,我們接下來有這樣的規劃。
從四月底開始,就會有比較大幅度的更動,我也希望能夠像朋友一樣,和你分享我的挫折、我的 struggle、我的思考脈絡以及心路歷程,我知道我只是在對著麥克風自言自語,但因為你的收聽,也讓我感受到這條路上有你的陪伴和支持。
光是有這種感覺,就能讓我更有勇氣的為夢想付出行動,我相信,你內心一定也有幾件想了很久的事情,而我們一輩子,能夠在生命中出現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是很寶貴的,我曾說過,對於這麼寶貴的事情,我都很珍惜,而我認為的珍惜,其實就是正視它、實現它,不曉得現在出現在你腦中的事情是什麼呢?
如果你聽完這集節目,覺得對你有收穫,我也想邀請你到 Apple podcast 按下訂閱按鈕,並且幫我打星評分、留言、分享,留言時也希望你告訴我你在聽的是哪一集(集數),以及你喜歡或不喜歡這集的什麼內容,如果能夠清楚描述,對我和這個節目都能帶來非常大的幫助。
如果你喜歡這集節目,我也想邀請你加入我們的臉書私密社團(請點此連結),我們在社團裡討論很多怎麼達到理想生活的內容,你只需要填寫完成申請表單,就可以加入我們的社團大家庭中!

如果你對個人品牌感興趣,並且想要打造一個不被地點限制的事業,歡迎索取我的 1 小時個人品牌硬實力免費線上課程,在這 1 個小時裡,我會和你分享四個你不曉得的自媒體獲利模式和經營法則,教你如何避免初學者經營品牌時常犯的錯誤,找到熱情、提供價值。
by Zoey | Nov 20, 2022 | Podcast, 有錢
這次真的很榮幸能夠受邀到 Today at Apple 做分享,今天會分成兩個 Part,第一 Part 是由 Apple 採訪我關於 Podcast 發跡、定位,以及我如何設計自己的理想生活、拆分階段性任務等訪談內容。
第二 Part 則是由我丟出一些遠距工作上的困擾跟情境,由 Today at Apple 團隊線上教學,一步一步帶你挖掘那些你可能不曉得的 iPhone 與 Mac 的功能,因為會有實作練習,所以會有五秒的空白,這個空白就是要讓你暫停,實際去操作,所以聽到空白不要緊張。
這是一堂類似工作坊的課程,不妨就先放下手邊工作,一起來試試看吧! Let’s do it!
今天的重點非常多,所以我建議你聽的時候可以照著下方的實作手冊來操作,你會比較好消化,歡迎你填寫下方表單免費獲得唷!
👉 觀看本集文字稿內容:原文網站中,可以選擇想要聽的段落直接跳著聽(幫你把段落都整理好😉)
💌 訂閱佐編茶水間電子報:固定每週一寄出精彩的電子報,也會有許多只在電子報分享的小驚喜唷!
⭐ 加入臉書私密社團:與8000位聽眾&團員一起討論遠端工作、品牌經營與自我成長
⚡ 參加 1 小時個人品牌力免費線上課程:跟你分享四個你不曉得的自媒體獲利模式和經營法則!
💙Let’s be social:Instagram|Facebook|Youtube

———————————————–
以下為文字版訪談綱要
———————————————–
在你喜歡的平台上訂閱: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Android
📍【訪談綱要】#229 Today at Apple
Today at Apple 是 Apple 提供的一系列免費課程,在全球的 Apple Store 都有提供,主題包含攝影、影片、音樂、藝術、設計還有編碼,讓大家一起來學習怎麼使用 Apple 的產品和服務,今天進行的系列是好創意好生意,希望可以帶你從專業創作者跟創業家的身上獲得一些啟發。
從遠距工作的成功秘訣,到製作 Podcast 的一些技巧,為你的想法帶來更多的創意跟可能,今天非常榮幸邀請到佐編茶水間的主持人 Zoey 來跟我們分享她獨門的工作技巧,今天的課程會分成三大部分:
- 第一部分:什麼叫做理想生活?有哪些遠距工作的案例
- 第二部分:帶大家一起練習如何用 Apple 的產品跟服務來進行遠距工作
- 第三部分:Q&A
我開始做 Podcast 的契機真的是我自己的生命歷程,2016 年時剛好到紐約實習,因緣際會認識了當地的朋友,大家都在說 Apple 上面的 Podcast,所以我就開始收聽,當時臺灣在做 Podcast 的比較少,2017 年就變成忠實聽眾,慢慢在心中萌生出這個想法。
我自己也對文字類的 Blog 或是影音類的創作很感興趣,可是 Podcast 就像是全新的媒介,出現在我的生命裡,啟發了我,我自己也開始在想有沒有這個可能來試試看?有一個想法到真正做出行動之間其實有蠻大的落差。
你會處於觀望期很長的時間,最後才真的有勇氣踏出那一步,我在觀望期的時候也考慮很多,最後是以三個考量點為基準:
- 我現有的專業?我過去是一位視覺設計跟產品設計師,所以就是跟設計有關的內容
- 我自己想要講什麼?當時的我非常想要嘗試講個人品牌、自我成長這方面的內容
- 市場需求是什麼?我覺得 Podcast 和遠距工作在臺灣蠻有市場潛力的,就有點賭一波
大部分想要開始做 Podcast 的聽眾在前期都會有很多的摸索,但都是需要測試才能知道適不適合,所以第一階段我花蠻多時間做各式各樣深度的訪談節目,慢慢摸索出自己喜歡的類型。
第二階段我比較回歸我真的想講的、擅長的、更感興趣的主題,也就是自我成長、個人品牌還有設計思考,大概是節目經營到 3 年左右時開始進到第二階段,現在節目已經邁入第五年,好像也到了第三個階段,開始想要有新的火花。
因此我們開始嘗試十分鐘左右的季度型節目,用比較輕快、活潑的方式做一些提問、課程同學的心得分享等,大概是經歷這些不同的階段,未來也可能會有新的階段發生。

會開始理想生活設計這趟旅程是受到一本書的啟發,那本書是兩位史丹佛大學的教授一起合作的,書裡面就提到為什麼沒有想過用設計思考,將產品設計師的思維套用在自己的人生裡面呢?
因為我過去就是產品設計師,所以真的是當頭棒喝,我心裡覺得我很熟悉產品設計、很知道設計思考,可是我從來都沒有想過原來可以把人生當成產品來設計,因此花了蠻多時間去探索我想把我的人生設計成什麼樣子?什麼樣的人生叫做理想人生?
大概 5 年前,那時我對於理想生活的想像就是可以邊工作邊旅行,訂下了這個目標之後,我就開始將設計思考的 5 個步驟套用在這件事情上,這 5 個步驟分別是:
- 發現問題
- 定義問題
- 市場調查
- 製作模型
- 測試執行
發現問題就是先釐清你的生活有哪裡不滿意?定義問題就是要聚焦,我自己習慣用很多的便利貼將各式各樣的點子做分類,拉出不同的象限,慢慢把理想具象化,具象化之後就可以進到市場調查,它是需要做資料收集的。
在人生設計的執行環節裡,你會有很多不同的機會,並不斷的去找出新的方向,做了之後才知道喜不喜歡、適不適合,這個就是第四跟第五階段在做的。
當你有某件未來想要做的事情,可以先去思考有沒有確定要發生的時間點?大概要籌備多久?這是我第一階段在做的事情,做一些初步的策劃,到了中旬就開始來確定訴求,例如工時要多長,薪水要多少?
我的訴求是希望在我休假的那 6 個月節目不要停更,團隊可以繼續營運不減薪,以及整個事業是持續有在盈利的,有這三個訴求代表我要準備的事情很多,所以我在中旬也開始做內容的統籌、交接事項的討論等等。
我明年也有回臺灣的計畫,所以也要思考在臺灣有什麼事情可以一起做,是不是要有衝刺期?最後做整個營運上或是產品上的優化、微調跟收尾,才能夠順利進到 2023 年 6 個月的長假,大概是這樣子。
👉👉 馬上報名 Today at Apple 的其他精彩課程

我覺得遠距工作拜疫情所賜變得更 accessible,我大學時就想要有這種不受地點限制的工作形態,可是以臺灣當時的狀況來說真的很難找這樣的工作,後來因為疫情我也開始觀察,真的有越來越多人因為有疫情的鍛煉,所以更加知道要怎麼樣執行遠距工作,職缺跟機會也變多了。
疫情也大概過了 2 年多,我開始覺得每個人的心裡都好像開始知道遠端工作已經變成不管你是不是遠端工作人都需要具備的技能了,現在也有很多以往認為不能遠端工作的工作也都變得可能了。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對於遠距工作都會有錯誤的想像,覺得時間都是自己的,可以從今以後睡到飽再起床工作,我也真的這麼做了,可是你會發現時間管理跟專案管理能力的缺乏會直接擺在你眼前,那時候我真的踢到蠻多鐵板的。
包含對專案管理、流程、協作工具的不熟悉,還有時差、訪談的器材摸索、溝通成本等等的問題,我才真的意識到遠距工作有蠻多的軟硬實力需要去鍛煉還有督促自己。
我個性比較保守,所以我喜歡提前規劃很多事情,那時開始來做 Podcast 也會擔心沒有流量、不會賺錢,因此我白天有正職,就不用擔心這個會不會是我唯一的收入來源,如果沒有賺錢、沒有流量不會有後盾?
但畢竟我很希望 Podcast 可以成為我的全職,所以我試了蠻多種方法來提升流量,例如業務開發,投稿,或是毛遂自薦去當其他人的來賓,大概前 5 集也都是邀請朋友來錄音,那他的朋友可能就會聽到,就可以慢慢邀請到更多的人,流量自然就有機會起來,自我推廣的力道還是要蠻大的。

解決方法:使用 Apple 的 icloud
它讓你的檔案不論在哪個裝置都會是最新版,透過 icloud 自動幫你同步;如果需要統整資料,大家就一起編輯同一份在雲端的檔案,加速完成團隊的協作;再來可以申請 Apple ID,讓非 Apple 的用戶都有 5GB 的免費容量。
就可以透過 icloud 的方式把檔案分享給這個 Apple ID,不管是什麼設備,只要在瀏覽器登錄 icloud.com 就可以一起雲端協作。
解決方法:使用專注模式
專注模式的第一個好處是可以管理通知,不應該在上班或專心的時間跳出來的通知,就不要讓它在這個時候出現。
第二個好處是可以指定特定的桌面小工具,例如行事曆,或是把會影響專心的遊戲等 APP 從桌面上隱藏,工作效率就有機會提升。
第三個好處是可以設定過濾條件,讓工作跟私生活可以區分的更清楚。
解決方法:使用行事曆
在 Mac 電腦上打開行事曆以後,裡面有個「編號設定」,在編號設定的最右邊有個進階,裡面會有個「開啟時區支援」記得勾起來,預設是沒有勾的,開啟後你會發現行事曆的右上角出現一些選項,有臺北標準時間、太平洋時間,你就可以把現在的 schedule 直接換算成當地的時間。
如果要讓 iPhone 自動轉換時區,首先要打開手機桌面的「設定」,在設定裡有一個「隱私與安全性」,要讓你的手機知道你人在哪裡,才能夠自動做時區轉換,所以在「隱私權與安全性」裡面找到「定位服務」,確認定位服務的功能是打開的,往下一點就會看到行事曆的選項。
如果看到「永不」就選擇「使用期間允許」,看到變成「使用期間」就沒有問題了。第二個設定請大家回到設定的最外面一頁,就是左上角的藍色箭頭一直按到沒得按為止,在設定的最外面這一頁找到行事曆,大家之前在使用時可能會不小心誤開一些功能,導致行事曆的設定有點怪怪的。
所以找到「時區覆蓋」並關掉,如果這兩個都設定好了,你的手機就會自動調整時區跟行事曆的狀態,再來我們要來講如何新增新的行事曆,請大家回到手機的桌面並找到行事曆,這個行事曆會隨時跟著你的日期在改變,右上角的加號就可以新增地點、視訊會議等功能。

過去在公司工作的那段期間,轉身就有同事在旁邊其實還蠻溫馨的,而遠距工作很多時候還蠻孤單的,如果你喜歡獨立作業,你會感覺很不錯,但蠻多的資訊在公司可以比在家工作來得更快,就看你喜歡人際互動多一點,還是享受自己的空間多一點,各有取捨。
👉👉 馬上報名 Today at Apple 的其他精彩課程
第一個是時間的彈性,第二個是工作的性質,能不能從中有些收穫或啟發?最好還可以磨練技能,第三個當然是有沒有薪水,這是支撐你生活的重要元素。
今天的重點非常多,所以我建議你聽的時候可以照著下方的實作手冊來操作,你會比較好消化,歡迎你填寫下方表單免費獲得唷!
📍【本集結語】#229 Today at Apple
我相信今天的內容肯定有幾個工具或功能是你今天才學到的!這次跟 Today at Apple 的合作真的非常的愉快,我們為了這次十一月的活動,大約兩三個月前就開始準備了,而我自己在跟他們團隊合作的過程中,得到許多豐富的收穫,也希望今天的節目有帶給你一些收穫或啟發。
如果你聽完這集節目,覺得對你有收穫,我也想邀請你到 Apple podcast 按下訂閱按鈕,並且幫我打星評分、留言、分享,留言時也希望你告訴我你在聽的是哪一集(集數),以及你喜歡或不喜歡這集的什麼內容,如果能夠清楚描述,對我和這個節目都能帶來非常大的幫助。
如果你喜歡這集節目,我也想邀請你加入我們的臉書私密社團(請點此連結),我們在社團裡討論很多怎麼達到理想生活的內容,你只需要填寫完成申請表單,就可以加入我們的社團大家庭中!

如果你對個人品牌感興趣,並且想要打造一個不被地點限制的事業,歡迎索取我的 1 小時個人品牌硬實力免費線上課程,在這 1 個小時裡,我會和你分享四個你不曉得的自媒體獲利模式和經營法則,教你如何避免初學者經營品牌時常犯的錯誤,找到熱情、提供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