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Zoey | Aug 21, 2022 | Podcast , 有錢
今 天我們要來聊聊內容創作,包含我自己秉持的內容創作關鍵、做內容行事曆的邏輯,以及怎麼為你的個人品牌建立有效的 內容規劃策略 ?如果你對個人品牌經營或創業感興趣,我希望你以後可以多多用這個策略去觀察其他人是怎麼安排節目的。
你會發現,有些人經營節目可能沒有縝密的規劃,有些人是很全方位的在做內容設計,我並沒有認為每個人都一定要好好規劃內容才能做出好成績,但,我接下來會分享幾個我個人一直有在使用,而且到現在都還非常有效的內容規劃方式。
今天的重點非常多,所以我建議你準備筆記本,如果你現在很忙,我們也有幫你做了一份重點整理的講義,你會比較好消化,歡迎你填寫下方表單免費獲得唷!
👉 觀看本集文字稿內容 :原文網站中,可以選擇想要聽的段落直接跳著聽(幫你把段落都整理好😉)
💌 訂閱佐編茶水間電子報 :固定每週一寄出精彩的電子報,也會有許多只在電子報分享的小驚喜唷!
⭐ 加入臉書私密社團 :與8000位聽眾&團員一起討論遠端工作、品牌經營與自我成長
⚡ 參加 1 小時個人品牌力免費線上課程 :跟你分享四個你不曉得的自媒體獲利模式和經營法則!
💙Let’s be social :Instagram |Facebook |Youtube
———————————————–
以下為文字版訪談綱要
———————————————–
在你喜歡的平台上訂閱: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Android
📍【本集綱要】#216 內容規劃策略
我們茶水間的庫存已經可以播放到今年十二月,也因為我明年有一個比較大型的私人規劃,所以我也已經開始設計明年第一季、第二季的內容了,我個人非常喜歡提早規劃的人生哲學,例如我也會提早規劃財務、買房、退休等等。
提早規劃可以讓我知道有哪些事情要先準備、可以事先準備,才可以讓我想要發生的事情如期發生,這就有點像是我們在第 214 集節目 裡分享到的概念,我沒有想要無心插柳柳成陰,我是非常有心的在插柳,在內容規劃和工作這件事情上,隨緣不是我的策略。
如果你的個人品牌是以興趣和消遣在經營,或許可以比較隨遇而安的經營,但對我來說,我很喜歡提前一個月、三個月、甚至是一年,先很粗略的想一想自己的目標、願景還有市場期待,然後再一一 breakdown 成工作項目。
提早安排,提前準備,這樣就更有機會如期完成,甚至提早完成,內容規劃也可以更加完善。
我認為穩定是建立良好關係的必要基礎,也是建立安全感與信任感的重要元素,這些都是我希望我的內容、課程、節目能夠帶給觀眾的感覺,因此我從一開始就決定要將固定產出作為我的重要行銷策略。
之所以會稱它為行銷策略,是因為我相信,就算沒有固定頻率,只要你的內容夠吸引人且夠有價值,一樣有成名或獲利的本事,但我經常把品牌經營想像成戀愛關係,我相信你可能遇過那種很神秘、很撲朔迷離、每次出現都讓你神魂顛倒的類型。
我覺得這就是我對於不穩定產出的感受,如果我心中沒辦法知道它何時會出現、出現時會帶來什麼,我可能就會停留在仰慕或欣賞階段,而不是深度關係的建立,但如果這個對象一直都在,我知道他星期幾會發文、星期幾會上架新節目,自然會對這個對象或創作者產生信任感與安全感。
對我來說,甚至可以接受有時候他的出現或表現不如預期,當他再次出現,或許又能夠再次帶來有意義的對話,你會更願意給這群比較固定產出的創作者犯錯的機會,相較於可能每三個月或每半年才出現一次,如果內容做得不好,很可能就會一次流失大量的觀眾。
我經營個人品牌習慣將所有精力用於一件事,百分之百的專注,盡量不要一直在不同的工作項目中切換來切換去,因為這對我的思考和創造力都非常的干擾,也有研究顯示,我們做一件事情如果被打斷、再回來很可能會失去 20% 的專注力。
所以我個人的工作習慣是喜歡 Single tasking,一件事情真正告一段落了,再移動到下一件事情。而我也發現,這樣的習慣開始讓我養成創作、發佈和行銷都分開執行的工作流程,我自己也感受到分開執行的效益真的是更好的。
對我而言,創作跟發佈內容的思維,是兩種很不一樣的腦袋,要考慮的關鍵可能也不太一樣,這也是為什麼我喜歡提前把事情規劃好的原因,因為我可以在創作時,就將腦袋切換到創作模式,不需要去考慮我應該要什麼時候發文、內容要怎麼寫。
我覺得這些事情都是可以事先搞定的,而創作時就是在這些基本訴求、條件和限制都有明確框架的前提下,在這個框架內自由創作、自在飛翔。我一直都是一位設計師,而我認為設計師和藝術家最大的差別,就是設計是有目的的。
在設計的過程中,我們當然可以超級 free spirit 的去揮灑創意,但設計師絕對不能忘記或偏離目的;相反的,藝術家做藝術創作有時候是沒有目的的,或者說,抒發的過程就是目的,所以我喜歡規劃時就好好規劃,行銷時就好好行銷。
當然,這要依照你的內容性質來決定,如果是 IG 上一些心情分享或抒發的貼文,我也有可能就隨手寫一寫就發布了,因為抒發或分享就是做這件事情的目的,但如果你的目的沒有那麼單純,那我會建議將這兩個工作項目分開,效益會更高。
掌握了以上三個關鍵,我們現在來聊聊設計內容行事曆的三個步驟。
在做內容行事曆之前,我第一個會思考的就是目的,我到底要幹嘛?我到底想達成什麼結果?
我相信這個邏輯可能有操作過臉書廣告的人都會有些共鳴,你花錢做廣告,是想要讓更多人買你的課程嗎?是想要讓更多人按讚你的貼文、追蹤你的粉專嗎?還是想要讓大眾對於這個品牌的好感度提升?造訪的人變多等等?這些目的背後的操作策略都不一樣。
那你來做內容行銷的目的是什麼?推廣某一種知識?讓更多人認識你的品牌或公司?還是建立觀眾對你的信任感?我的建議是,先選一個主要目的,目的越是專一,策略設計就越容易,一開始做內容規劃的時候,你心裡一定會有很多想要達成的事情。
這時就是考驗決策和判斷力的時候,或許在你心裡,會認為每一件事情都很重要,但我保證,目標越簡單、明確、專一,真的越容易達成,並不是說要捨棄其他目標,而是學著去安排優先順序,不然你很可會面臨每一件事情都想做,但沒有一件事真的達成的窘境。
決定完目的,再來就是選擇平台,因為很多時候不是每一項內容都適合用所有平台來規劃和推廣,假設我今天有一些比較深的內容想要分享,目的是希望透過這些分享,來讓更多人認識設計思考,那我可能就會覺得 Podcast 比較適合。
儘管用臉書、 IG 也可以,但因為內容比較長、比較深,如果想讓觀眾更有效地吸收和認識這門學科,Podcast 可能會比臉書或 IG 來得更有學習效益,如果你先決定平台,你的內容形式可能就會被制約,例如 Podcast 就是沒有影像,IG 就是有影片長度的限制。
我感覺在做內容行銷的邏輯應該要先從核心出發,你到底想講什麼?目的是什麼?這些事情釐清了之後,才去考慮哪個平台的呈現效果最好,會是我的方式。
決定好目的,也選定了平台,我會建議開始做一些腦力激盪,然後把腦力激盪、靈感搜集這個行為變成一種工作項目,你可以每週、每月安排一天的時間來 Brainstrom,不然就是每天都要有儲存靈感和整理資訊的習慣。
想要將內容規劃做好,有充足的資訊、知識與題材是非常重要的。我過去曾經在時尚產業待過,時尚產業每年都會有春夏秋冬的服裝秀展,如果你是設計師,你無時無刻都在吸收、觀察、臨摹來自各方面的資訊和靈感。
你今年就要開始為明年的秀展做準備,開始為你的主題或靈感定案,假設你明年的主題想要以美式漫畫、紅樓夢作為出發點,你就得想出也許 20 套與這個題材有關的服裝設計,然後真正的做出來。
同樣的,如果你的主題是與理財有關,你應該要先想一下也許這一季,或這半年,有沒有想要特別著重在哪一個領域?也許是小資族存錢,也許是新手理財觀念,也許是房地產投資題材,或者 NFT 趨勢等等,你當然可以任何主題都講,不用只限於一個題材。
但是,有一個季度主題或重點,你的內容會更好安排,發想時也可以更聚焦,而不是更發散,以我自己來說,我在每年的 Q2 都會故意挑選與商業、品牌、創業、自媒體有關的主題,因為我知道每年六月都是我們 BYL 的大型銷售季節,而 BYL 就是一個專門在講個人品牌設計與經營的課程。
所以多做這些題材,可以讓整個頻道都產生預熱的效果,而每年年末,我也會刻意選擇像剛才說到的設計思考、職涯探索等內容,目的也是一樣的。
我知道你可能在想?但我就是真的不知道內容要寫什麼?我的建議是要多做功課,大部分的人都沒有辦法很快速地知道內容題材怎麼訂?你只能靠平常看到的一些資訊、觀察其他人怎麼做、多看書、多學習、多找人聊聊。
你才會發現:「喔!也許這個主題可以寫成一篇文章 」或是「原來很多人是對這個面向的議題感興趣,下次我可以做一隻這樣的影片 」,就是靠多看、多聽、多問、多學,然後隨時寫筆記、記錄下來,你才可以腦力激盪出一系列的題材。
通常在想系列題材時,我會建議至少想 10 個以上 ,假設你今天是在講小資族存錢和省錢的題材,我可能就會先列下很簡單的 10 個題目,例如:
小資族的正確存錢觀念
如何「飲食和食材上」的更省錢
如何在「治裝」上更省錢
如何在「居家生活」上更省錢
如何在「交通」上更省錢
如何在「娛樂費」上更省錢
進階版的分離帳戶法
小資存錢必看的十本書
小資理財必追蹤的十位創作者
我自己的省錢和存錢方式
只要坐下來思考一下,然後做些調查、做些功課,就會發現其實想題材沒有那麼難,而現在,你有了所謂的題材庫,就可以進到第三個步驟。
現在我們有了題材庫,就可以開始去整合後續的活動企劃和不同的行銷檔期,像是行銷人一直都很注重節慶,例如雙十一購物節、美國的黑色星期五購物節、感恩節、聖誕節、西洋新年或農曆新年、情人節、兒童節等等,這些都會是很簡單的包裝方式。
我可能就會將上述提到的第三點「如何在治裝上更省錢」或第六點「如何在娛樂費上更省錢」的題材,故意排在雙十一或黑色星期五,因為這時大家的心態都是大量的買,在這時推出省錢的方法,反而是一種反其道而行的行銷方式。
如果你自己剛好在冬天的時候會推出你的產品或服務,我可能就會寫像是進階分離帳戶法、我自己的理財方式這樣的題材,這些題材可以顯得你有經驗、有知識、有專業,堆疊出所謂的專業形象,到時候你在賣自己商品時,才會更有說服力。
在做步驟三的時候,我會拿品牌的年度計畫,有時候甚至是我個人的年度計畫來看,分配一下哪些題材用在什麼時候,並針對題材不足的檔期的搜集和製作更多靈感,找到題材與目的的關聯性,盡可能讓關聯度提高。
當然,這並不是是絕對要做的事情,如果你沒辦法將行銷目的與內容規劃同步進行,其實也不是超級嚴重,只是,就我這幾年的觀察和測試,我一直覺得這樣的規劃方法很有效,推薦給你,如果你覺得講得太發散的話,也可以回到這集原文,下載我整理好的懶人包。
📍【本集結語】#216 內容規劃策略
以上就是今天佐編私塾殿的教學內容,希望你有學到一些東西,最後,我想要給你內容創作上的三個小叮嚀:
#1 內容規劃需要時間發酵
內容越有價值,且傳遞的效益越高,被看見的機率才會高,做內容規劃才會有效。意思就是說,如果你的內容實在沒什麼看頭,沒辦法抓住觀眾的胃口,又或者傳遞效益不高,也就是內容呈現的方式不夠吸睛,那你就會一直感受不到內容規劃的威力跟魅力。
因為內容規劃是必須要經過一段時間且有一定觀眾的 feedback,才可以核對結果、得出結論的經營方式。所以我會建議,我們可以從此時此刻開始嘗試我上述提到的方法,但如果經過一段時間,你還是沒感覺到自己在內容製作上面變得更事半功倍。
那我們可能要回去檢視一下你的內容是否做得夠好?是否夠吸引人?是否 deliver effectively?你也可以回去聽我們茶水間第 128 集 ,在那集我有講到打造高流量的 3E 原則,或許可以幫助你做出更受歡迎的內容。
#2 沒有固定產出,天也不會塌下來
我這陣子一直在思考社會在無形之中給我們塑造出的形象,我覺得我們的生活步調都快,資訊過量、壓力也太大,就像是釀酒或種植一樣,我覺得我們都沒有充足的時間好好醞釀,所以出來的東西都是淺淺的,包含我在內。
我覺得自己經常在提倡更有效的工作方式、固定產出的行銷策略,這些東西固然重要、固然有幫助,但也許,尊重自己的步調,才是最好的經營策略。
#3 壓力之下很難創作
一般人如果壓力很大,是很難好好創作,或是創作出好東西的,我們當然也很難在心不甘情不願的情況下,很自律的規定自己固定創作,我們當然可以把這種壓力看成是養分,督促自己拼命一下,但就如同上一點提到的。
我一直希望固定產出和內容策略是一種幫助,而不是一種束縛,不要因為要堅守固定產出的經營方式就把自己逼瘋了,這樣更是本末倒置,也是我不希望看到的結果。做個人品牌或創業,一定要確定你自己真的很想做,有了這樣的基礎,再來設定有效的內容策略給自己,才是最永續的經營之道。
Brand Your Life 一年一度的的獎學金計畫登場囉!Brand Your Life 是 Zoey 所創建的個人品牌線上課程,教你如何從零開始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建立你的獲利模式,為自己創造一個能夠一邊工作、一邊旅行的工作與生活。
我們每年都會開放一些名額,給經濟上有需要協助的你來申請獎學金計畫,今年的獎學金計畫沒有資格限制,但我們會優先將獎學金的名額頒發給學生、身心障礙、低收入戶、單親家長與其他類似的資格條件。
而獲選獎學金的你,將可以獲得價值台幣將近一萬五千元的全套的 Brand Your Life 課程,如果你對於這個計畫感興趣,可以點這個網址 查到更詳細的計畫簡介與申請方式,今年申請的時程為 2022/8/30 – 9/9,請一定要把握時間!
如果你身邊有朋友需要這個計畫的協助,也希望你可以幫忙分享出去,讓更多有需要的人獲得獎學金計畫的獲獎機會。
👉 👉 了解更多獎學金計畫
如果你聽完這集節目,覺得對你有收穫,我也想邀請你到 Apple podcast 按下訂閱按鈕,並且幫我打星評分、留言、分享,留言時也希望你告訴我你在聽的是哪一集(集數),以及你喜歡或不喜歡這集的什麼內容,如果能夠清楚描述,對我和這個節目都能帶來非常大的幫助。
如果你喜歡這集節目,我也想邀請你加入我們的臉書私密社團(請點此連結 ),我們在社團裡討論很多有關遠距工作、自我成長,以及個人品牌經營的內容,你只需要填寫完成申請表單,就可以加入我們的社團大家庭中!
如果你對個人品牌感興趣,並且想要打造一個不被地點限制的事業,歡迎索取我的 1 小時個人品牌硬實力免費線上課程,在這 1 個小時裡,我會和你分享四個你不曉得的自媒體獲利模式和經營法則,教你如何避免初學者經營品牌時常犯的錯誤,找到熱情、提供價值。
by Zoey | Aug 14, 2022 | Podcast , 有錢
不 知道你是不是曾經考慮過找人一起來經營自媒體?也許有夥伴是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最聰明的投資方式?Olea & Fig 是專門在協助女性創業者 成為她們領域的首選品牌 ,這是由姐姐 Annie 和妹妹 Terrie 共同打造的用 雙語經營內容行銷 的事業。
今天我們請到 Annie 來分享他是如何與家人夥伴一起共事,彼此之間的工作如何分配、怎麼磨合?尤其 Annie 在心法上分享了很多我認為很重要的心態與關鍵,相信這些都會是幫助你邁向成長的重要元素。
👉 觀看本集文字稿內容 :原文網站中,可以選擇想要聽的段落直接跳著聽(幫你把段落都整理好😉)
💌 訂閱佐編茶水間電子報 :固定每週一寄出精彩的電子報,也會有許多只在電子報分享的小驚喜唷!
⭐ 加入臉書私密社團 :與8000位聽眾&團員一起討論遠端工作、品牌經營與自我成長
⚡ 參加 1 小時個人品牌力免費線上課程 :跟你分享四個你不曉得的自媒體獲利模式和經營法則!
💙Let’s be social :Instagram |Facebook |Youtube
本集來賓資訊:
🔸Olea & Fig:官網 (中文版) 、FB粉絲專頁 、Instagram
———————————————–
以下為文字版訪談綱要
———————————————–
在你喜歡的平台上訂閱: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Android
📍【訪談綱要】#215 雙語經營內容行銷
Olea & Fig 是我跟妹妹 Terrie 一起開始的品牌,幫助女性創業者和自由工作者成為客人的第一選擇,教她們如何建立品牌和線上行銷來吸引她們自己的忠實客群,我們透過講座還有內容創作的方式,來提供免費的價值,試著用口語化的方式讓她們瞭解行銷和品牌。
我大學化工畢業以後開始在矽谷工作,壓力一直很大,工作很忙停不下來,我就像那種看到燈就有反應的小蟲,手機只要一亮,真的沒有辦法不去 check,2015 年我跟我先生一直覺得沒有好好時間跟彼此相處,所以我們就決定去歐洲旅行。
但一下飛機就發現有近 30 則留言,原來是有一個大客戶出問題,然後我就在電話中講了 6 個小時,覺得沒有好好享受旅行,也讓我重新思考人生到底要怎麼過?所以回國不久後我就決定離職,在 2018 以前的那段時間我就盡可能去嘗試所有機會。
只要能夠讓我找到課程的東西我都會去接觸,也在不知不覺接觸到好多自由業者和創業者,越跟他們接觸,就越發現他們的專業都做得很好,只是缺少有效的行銷還有發展的策略,當時因為 Terrie 做行銷好多年了,所以我常常會跟她分享我發現的這些事情。
此時 Terrie 也不想再 cover 工作了,我們兩個就一起開始 Olea & Fig,因為我們在美國就學的時間比在臺灣長,所以很自然的從英文的群眾開始,之後會突然想到中文是我們回臺灣放假,一邊玩也一邊跟業者搭上線,就發現他們也有這樣子的需求,就覺得可以試試看。
衝突一定會有,我反而覺得如果不是家人的話,說不定還會忍得比較久,因為我們從小感情很好,有不開心就會直接講,就是因為我們這麼 close,所以什麼都可以表達,不但可以知道怎麼跟彼此溝通,還可以看到彼此的優劣勢,我覺得這個很重要。
在半年一次的 meeting 中,我們要重新檢視自己的優劣勢有沒有變?才可以讓我們更有效地決定公司要怎麼運作,我主要做 marketing & sales,Terrie 主要做 operations & finance。
因為我人在美國,所以講英文的人會比較常看到我,講中文的人會比較常看到 Terrie,可是在內容上幾乎沒什麼差別,我們很常會把各自做得好或喜歡做的事情重新寫下來,這也是常常幫助我們兩個有效合作的方式,也很推薦給其他有 partner 的人可以 go through the exercise。
我覺得很多時候人沒有辦法前進是因為對自己沒有自信 ,總覺得那些做了對的賭注的人的直覺好像一直都很準,但直覺不是無中生有,都是很多的經驗跟資訊堆積起來的推測,只是當下你覺得這是直覺。
當自己知道自己有經驗,直覺就不會是這麼虛的東西,這個想法在當初做每個決定時給了我很多的力量,再來是因為我們害怕這個決定不會產出我想要的那個結果,會跟當初想的有落差,當然事情不是永遠都能夠跟你想要的一樣。
但如果你有想到 Plan B 當做 backup ,就可以很有自信的去做,因為你早就把下一步想好了,當我已經有 Plan B ,就會讓我覺得做這個決定很 OK,如果結果不是我想要的,我也沒什麼好怕的。
金錢方面我們給自己設定的目標就是可不可以在 1 年甚至 2、3 年內都沒有任何收入還活得下去?OK 我才辭職,這是比較極端的,你想要經濟穩定後再辭職也 OK,很多人會問我們:「我現在覺得我可以離職,但是我害怕 3、5 年後回去職場沒有人要我。 」
如果你問任何有創業過的人,他們真的都會說:「我覺得我在做自己的事業,一個月內學到的東西,比當初在公司上班 3-5 個月學到的東西多太多了 」,如果今天我要回去公司上班,我有好多經驗可以放在履歷表上,有多少人可以說我曾經試著創業?不管成功和失敗?
大家常常忘記大公司在徵人,其實期待看到的是應徵者的特質,他們想要的是你其他的 quality,這些想要創業的 personality 和經驗對大公司來講其實是很有價值的,所以我覺得履歷不是問題。
如果心理上、財務上我都 OK 了,就是給自己這麼多的時間大膽放手去試,因為這是我唯一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下個出路的方式,我們也不是看到這個機會就馬上跳進去做,也是做了很多 testing,才慢慢覺得這個方向好像可行。
應該經過了 5、6 場的教學加上市場調查,才真正決定要做這件事情,如果你還是在初期階段的話,我覺得網路真的有好多資訊,你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學習。
我們一開始就知道要從線上開始做品牌,我剛剛說的那種講座就是特別 focus 在行銷的講座,我們飛到澳洲舉行,在澳洲的群眾看到我們,就有 partner 跟我們一起做這場課程,因為對方是澳洲人,在澳洲比較有 network ,合作起來就很 OK。
也因為那個機會讓我們接到一個攝影師,他是來參加的學員,有自己的工作,但不知道怎麼做這件事情,之後他就變成 1 on 1 的客人,因為他很努力,所以他在 6 個月的時間,就把自己的線上品牌做出來了,那是我最印象深刻的客戶,感覺真的很好。
我們內部也常會討論這個問題,我覺得最大的應該是我的行動力,我比較少覺得害怕,但也不是因為我不害怕,應該是因為我好想做這個事情,所以害怕自然而然會比較小,就是我這麼想要做這件事情,所以就做下去了。
第二個應該是我的恢復力,挫折當然都會有,特別是一開始的時候,但是久而久之就習慣了,人家說不要也沒關係,因為我真的沒有損失,因為這樣子的訓練讓我的恢復力比較強,可以提醒自己每天都是新的開始,就算今天有些挫折,睡起來後明天還是可以繼續。
「nothing changes, nothing changes (如果沒有改變,就沒有改變) 」以及「move, your not tree (你可以動,你不是一棵樹) 。」
因為我剛生完寶寶不久,所以生活上有很大的改變,我還在尋找自己的重心,原本我覺得很有掌握的東西,現在就是會亂,我會一直回想這些話,讓我更有勇氣去追求我想做的事。
我有時間去創作、玩樂,我說的玩樂是可以做我自己喜歡的事,不管是聽音樂、學習想學的東西,天天有跟自己相處的時間,然後還有足夠的休息跟睡眠,不被自己的工作束縛,我覺得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但生活不是工作的一部分 ,不可以讓工作 take over 我的人生。
📍【重點整理】#215 雙語經營內容行銷
#1 如何跟家人共事
Annie & Terrie 兩姐妹因為關係親密,所以有什麼不開心也習慣直接講,早點討論,早點找到解決方式,讓彼此在工作上可以更有效率,而 Annie 也說,因為跟對方很熟,所以很了解彼此的做事方式,更知道彼此的優點和缺點。
每半年,他們都會習慣做一個 Review ,一起檢視彼此的優劣勢有沒有改變,然後針對這些改變,去思考在公司的角色跟職位是否需要調整。對現階段的他們來說,Annie 的角色比較像是對外處理行銷和內容類,並負責英語市場。
而 Terrie 的角色則是對內處理營運和行政類的,並負責中文市場,在角色分配上,彼此各攻長才,達成一個良好的平衡,我們每個人無時無刻都在改變, Annie 也提醒,做 Review 是一件決定我們工作成就感和能量表現的重要指標,因此更要保有彈性,隨時調整。
#2 為什麼人總是無法前進
Annie 提到,讓你無法前進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你對自己不夠有自信 ,你不相信自己的判斷或直覺是正確的,所以遲遲踏不出確定的那一步。但直覺並不是無中生有的,這些都是你過往經驗與故事的累積。這些累積會形成推測。
而這個推測雖然也無法完全保證,但至少你知道,這個推測是有根據、有歷練且有背書的,當你有了這個想法,就能更有力量,也更願意給自己一個嘗試、驗證的機會。
Annie 說,想要讓品牌持續成長,那個勇於前進的勇氣來自於充足的 Plan B 和風險評估,我們很常怕自己做的決定會帶來失望,但如果有實際的後路和安全網,你就會發現堅持下去,或試著去做的風險其實沒那麼大,總而言之,試試看吧!
#3 「害怕不成功」的思維轉換
許多人會覺得自己做個人品牌一年,到頭來不成功,這三、五年的時光會不會很浪費?重新投入職場會不會像中年轉職一樣有困難?但 Annie 說,在創業的過程中,每天學到的知識和資訊量,可能都比在公司還要來得多三、五倍。
而且,有多少人可以在面試的時候說:「我曾經試著創過業 」,這其實就是你專屬的特殊經歷,也是讓你脫穎而出的加分條件,不要將心眼放在「肯定是創業不成功,才回職場當員工 」,而是去看你認識了多少人、經歷了多少事、學到了多少寶貴的人生哲學。
我覺得這個其實和去國外打工度假很像,許多聽眾會來問我說:「我到國外打工度假一、兩年,會不會專業停留原地?回台灣找工作反而變得更困難? 」,但我們去國外打工,從來都不是為了加強專業能力吧?
你一定是希望能夠體驗他國文化,賺到一輩子可能就一次的人生體驗,那才是你真正獲得的禮物,而不是回台灣有機會找到更好的工作,我們通常也不會為了想要下一份工作更好找的這個理由去創業 ,它不是你的出發點。
但你在創業歷程中的所見所聞,以及勇於嘗試的精神和特質,對於一間企業來說,絕對是有價值的。
📍【本集結語】 #215 雙語經營內容行銷
我覺得 Annie 的分享真的是非常紮實,我也很喜歡 Annie 說 「If nothing changes, nothing changes」 的比喻,創業這條路不是一步登天,而是越走越明確,你說是吧。
Brand Your Life 一年一度的的獎學金計畫登場囉!Brand Your Life 是 Zoey 所創建的個人品牌線上課程,教你如何從零開始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建立你的獲利模式,為自己創造一個能夠一邊工作、一邊旅行的工作與生活。
我們每年都會開放一些名額,給經濟上有需要協助的你來申請獎學金計畫,今年的獎學金計畫沒有資格限制,但我們會優先將獎學金的名額頒發給學生、身心障礙、低收入戶、單親家長與其他類似的資格條件。
而獲選獎學金的你,將可以獲得價值台幣將近一萬五千元的全套的 Brand Your Life 課程,如果你對於這個計畫感興趣,可以點這個網址 查到更詳細的計畫簡介與申請方式,今年申請的時程為 2022/8/30 – 9/9,請一定要把握時間!
如果你身邊有朋友需要這個計畫的協助,也希望你可以幫忙分享出去,讓更多有需要的人獲得獎學金計畫的獲獎機會。
👉 👉 了解更多獎學金計畫
📍【本集聽眾回饋】
如果你聽完這集節目,覺得對你有收穫,我也想邀請你到 Apple podcast 按下訂閱按鈕,並且幫我打星評分、留言、分享,留言時也希望你告訴我你在聽的是哪一集(集數),以及你喜歡或不喜歡這集的什麼內容,如果能夠清楚描述,對我和這個節目都能帶來非常大的幫助。
如果你喜歡這集節目,我也想邀請你加入我們的臉書私密社團(請點此連結 ),我們在社團裡討論很多有關遠距工作、自我成長,以及個人品牌經營的內容,你只需要填寫完成申請表單,就可以加入我們的社團大家庭中!
如果你對個人品牌感興趣,並且想要打造一個不被地點限制的事業,歡迎索取我的 1 小時個人品牌硬實力免費線上課程,在這 1 個小時裡,我會和你分享四個你不曉得的自媒體獲利模式和經營法則,教你如何避免初學者經營品牌時常犯的錯誤,找到熱情、提供價值。
by Zoey | Aug 7, 2022 | Podcast , 有意義
每 個人都希望能夠打造出自己夢想中的人生,但說到具體執行時,可能又會覺得缺乏資源、缺少資訊,而在今天的節目裡,我們邀請到 Podcast 創作者說 的主持人 Keith 來到茶水間,和你聊聊他是怎麼樣 顛覆標準答案 ,打造出他自己的理想生活。
Keith 的綽號叫做研究生,他相信理想生活就像是做研究,你想要達成的事情,幾乎都是能夠透過研究而得到答案的,而他這樣的人生哲學也顯示在自己過去的經歷當中,對於自己的人生, Keith 從來都不想要過著一成不變的日常,我們今天會聊聊他的人生觀和心法。
👉 觀看本集文字稿內容 :原文網站中,可以選擇想要聽的段落直接跳著聽(幫你把段落都整理好😉)
💌 訂閱佐編茶水間電子報 :固定每週一寄出精彩的電子報,也會有許多只在電子報分享的小驚喜唷!
⭐ 加入臉書私密社團 :與8000位聽眾&團員一起討論遠端工作、品牌經營與自我成長
⚡ 參加 1 小時個人品牌力免費線上課程 :跟你分享四個你不曉得的自媒體獲利模式和經營法則!
💙Let’s be social :Instagram |Facebook |Youtube
本集來賓資訊:
🔸研究生 – Keith:Podcast 、官網 、粉絲專頁 、Instagram
———————————————–
以下為文字版訪談綱要
———————————————–
在你喜歡的平台上訂閱: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Android
📍【訪談綱要】#214 顛覆標準答案
有一個比較大的轉捩點是我在念 UC DAVIS 的時候,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學程是 MBA 開的,每年招收 8 個學生,而且一定要是 UC DAVIS 博士班的學生才能參加,如果上了就會跟 MBA 的學生一起修一整年的創業課,那個對我來講算是一個蠻大的契機。
一整年大概就是 4、5 堂課的時間,從財務到如何 pitch 各式各樣的東西,一整年訓練下來也認識了很多人、老師,或是矽谷的投資人,更有趣的是,因為整個課程是以矽谷的投資生態在上課的,所以我當下的想法是:「就試試看吧! 」,研究生這個名字就是那時候來的。
2012 年我開始寫了一個部落格叫「研究生的點數旅行筆記 」,因為疫情的關係現在沒在更新了,之後應該會吧 XD,那個時候我開始研究美國的信用卡跟里程數,一篇接著一篇寫,也找了幾個朋友討論是不是可以把題目擴大,變成一個有規模,可以用創業實踐出來的方式。
做這件事情的同時也一邊在念書,博士班畢業之後,就開始 full time 在做這件事情。
我自己覺得比較大的困難反而不是題目本身,可能是在推美國市場的時候,沒有辦法完全抓住整個美國市場的每一件事,比方說美東、美西的旅遊習慣都不太一樣,你要怎麼跟每個使用者有更深入地交流,這一塊其實是非常花時間的。
因為設定在美國市場,所以整個 team 要去跑活動、找使用者、找廠商,在美國談生意的方法跟我傳統想像中的不太一樣,我自己的發現是美國人好像都會飛過去見面,第一次見面的時候我必須要跟他換一張名片,做為好的開始,這些是我在創業過程中花比較多時間在琢磨的部分。
有一次要去葡萄牙的一個小島開會,從美國要過去,我想說從波士頓直接飛到葡萄牙最近,過程中忽然發現有一張轉機的票可以到,還只要多一個小時,我就覺得很不可思議,想說這個轉機怎麼可能發生,我對於旅遊非常有興趣,這件事情絕對不能錯過!
我一到那個島第一個想法就是要怎麼搬過來?因為太漂亮了!後來我到了里斯本,對里斯本也特別有感覺,小時候玩大航海時代玩出感情來,覺得里斯本真的是非常適合旅人居住的地方,當天晚上我就開始在思考:「如果住在這裡我要怎麼生活? 」
也不是每個地方我都有這種感覺,像是到了瑞士就是從頭到尾都沒有萌生過這個想法,所以如果真的要說習慣可能也沒有,但如果碰到一個喜歡的地方的話,我就會開始感受一下在當地生活的感覺。
在 UC DAVIS 的時候認識了一些美國人,就會感覺到身為留學生其實是很不一樣的,因為留學生是一群從很遙遠的地方特地跑過來的人,但當地的學生是一群不想離開家,在家裡附近找學校念的人,在討論事情的時候就會發現真的就是兩群完全不同的人。
我不太懂為什麼他們會想要待在一個地方不動,每件事情都很順利不會覺得太無聊嗎? 絕對會有人跑過來質疑我追夢,我自己也常常會質疑這些人,那些人會這樣想我,我覺得也無可厚非,因為有不同的價值觀跟想法,我沒有特別覺得痛苦,或要有很堅持才能撐下去的想法。
我反而會用另外一個想法想這件事情,每個人在學校念書的時候,可能會挑某個專業一直念下去,但也有些人想要把世界上所有不同的領域的課都修過一點點,我覺得我會屬於後者,我也覺得蠻多人是這樣子的個性,只是在求學的過程中,身邊沒有這樣的朋友,所以就不覺得好像可以這麼做。
當我提出不太一樣的想法時,都會碰到蠻支持我的老師或是長官,可能一開始我就讓他們覺得我是這樣的人,他們也在這樣子的情況之下選擇我進入他的研究室或是學校,所以當我有一些不同的想法的時候,他們也覺得理所當然。
回到原本的問題,如果說有什麼東西讓我堅持下去,我覺得就是身邊有很多支持我的人,可能是老師、長官或家人,讓我覺得做些不太一樣的事情應該也不會怎麼樣。
我覺得蠻重要的,年輕的時候,後盾可能會是一個摔跤了會接住你的人,但是年紀越來越大,那個後盾應該就會是自己了,如果這件事情真的沒有辦法做下去,那我要靠什麼吃飯?我覺得這個對我自己來說蠻關鍵的。
我想要確認現在做的事情是我喜歡的,但不會因此讓我在經濟上面就斷掉了,我覺得我在嘗試挑戰不同東西的時候,第一個放進腦袋的事情就是錢要怎麼辦?我有一條自己的線,如果說我真的抓不到了,隨時都要有往後退的心理準備。
很多人都會說:「做不到我大不了就回去幹嘛幹嘛 」,但真的發生的時候你會回去做嗎?這是一個蠻有趣的一個問題,如果大不了真的發生的時候,我真的能去做那件事情,它會讓我明確知道如果失敗了,到底什麼事情能夠補貼經濟上的資源,不會因為沒有錢而不斷煩惱要怎麼辦。
我第一個做的事情是會告訴身邊所有人,當身邊愈多人知道你現在要做這件事情,你愈有辦法找到可以同行或是扶你一把的人,這些事情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說你沒有這樣的習慣,可以多利用 Google ,現在只要打對關鍵字,都可以找到很明確的方向。
再來就是交朋友,如果你真的很想要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就會需要在過那樣生活方式的朋友,怎樣都要想辦法找到,不敢說建議大家,我會讓自己在出現「怎麼機會都找不上我 」的思考的時候多想一下:
「真的要把這件事情做功課做到 80 分,或是要外來的力量自己聚過來,聚到了 80 分我才能去做嗎?如果我現在只有 2、30 分不行嗎? 」,如果只是因為一直等,所以就不做的話,我覺得 OK 嗎?我會這樣子問自己。
當然也可能想一想就覺得無所謂,但有些事情真的問了自己之後就會覺得不 OK ,應該要去試試看,我真的想做的事情,絕對不會讓它無心插柳柳成蔭,當我覺得自己有動力去做的時候,我會看不到其他事情,無心插柳的事情就不是一個真的我非做不可的事情。
絕對不可以去想說這件事情我只是沒做而已 ,如果要做的話我一定可以做的很好,我絕對禁止自己去想這件事,如果這件事情我沒有去做,我怎麼知道我會做得好還是不好呢?不要去想這個,反正你就是沒做,只是花更多的時間想自己沒做的事情。
我有我希望的生活方式,比方說旅遊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不想要停止自己去探索世界上還沒有看過的地方,但疫情之後我就開始有不一樣的想法,以前覺得工作賺錢是為了旅遊,那旅遊沒了我為什麼要工作?在疫情當中我慢慢的在想這件事情。
如果我腦中有一個很理想的生活方式,但沒有辦法做到的話,是不是就沒辦法過一個很好的生活呢?我有沒有辦法每天看到自己有點成長,如果可以做到這件事情,而且我也可以享受前面為了今天的這個享受而鋪的梗的話,我覺得這就是我現在所看到的理想生活。
📍【重點整理】 #214 顛覆標準答案
#1 不要擔心自己「還不夠好」
Keith 分享自己過往在日本做留學生的觀察,他發現留學生與本地生是完完全全的兩類人,留學生是一群從很遙遠的地方特地來的人,而本地人則是想要待在離家裡近一點且環境也熟悉的一群人,這兩類人在討論民生、世界或各種人生觀的切點幾乎完全不一樣。
這個觀察也讓 Keith 聯想到在念大學時,有些人可能會遇到自己喜歡的教授,跟著同個教授一直針對專一領域不斷的做研究,而有些人則會想要每個專業都接觸一點,嘗試不同的領域、多聽聽看不一樣的故事。而我們在生活中,可能也會遇到這兩類人。
但無論如何,這都是付出行動的表現,針對你熱愛、感興趣的事物,我真心覺得無論你想要走廣還是走深都很棒,只要願意付出一點行動,不要停留在原地,其實你的理想生活就是在逐漸塑形。
不要覺得自己某些領域不專精,生活就不理想,也不要覺得自己生活不夠豐富多元,人生就很單薄,你自己想要怎麼過生活,只有你能決定,也只有你能定義。
#2 怎麼找到自己需要的資訊
為什麼有一些人總是對於資訊很敏銳?總是知道要去哪裡找資料、找人脈、找資源呢?Keith 提到三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掌握這三個關鍵要素,你就能夠更 resourceful 且加速理想生活的生成。
關鍵一:當你有一件想做的事情,建議先告知身邊的親朋好友,當身邊越多人知道,你就越有機會找到同伴、越有機會認識有經驗或有資源的人,你的資訊量就會因此而擴大,資源多,接下來就會更省力。
關鍵二:多關注相關的消息,無論是國際新聞、追蹤相關的資訊平台、論壇、追蹤同領域的 KOL 或業界人士,這些都是絕佳的資訊來源,比別人更早掌握資訊,你就能更早掌握機會,環境要靠自己主動創造。
關鍵三:如果身邊沒有資源、沒有環境也沒有人脈,那你能做且一定要做的,就是勤勞,例如勤勞交友、搜尋關鍵字、到圖書館尋找資料,或者打聽。
#3 你要有心的插柳
最後 Keith 提到,如果你想要過不一樣的生活,你身邊一定要有正在過不一樣生活的朋友,或者要開始去追蹤一些過著不同 Lifestyle 的人,其實就是增廣見聞,針對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不要只是說說而已,如果你認為不去做會留下遺憾,就不要用無心插柳的心態,而是一定要很有心的插柳,創造你理想的生活方式。
📍【本集結語】 #214 顛覆標準答案
假如你對拓展自己的國際觀感興趣,也歡迎你來參考我們與風傳媒還有華爾街文化的 VVIP 訂閱方案 ,訂閱之後,你可以獲得:
風傳媒零廣告的精選文章
華爾街日報的中、英、日三語獨家授權內容
免費參加美國華爾街日報所舉辦的線上趨勢論壇、菁英沙龍等線上活動
Zoey 的親筆簽名書和手寫明信片或是 AHC 保養品
華爾街日報是一個專門為菁英決策階層的人所設計的內容,從國際經濟脈動、世界政局、投資動向到科技趨勢、企業管理等資訊,都是華爾街日報最主要在分享的題材,這次的訂閱方案非常超值。
我們從原價一年將近 14,000 的價格,談到一年訂閱方案只要 4,000 元台幣有找,等於一天不到 15 元台幣,就能夠享有華爾街日本的精選授權內容,如果你對這個訂閱方案感興趣,請點下面的連結到方案介紹頁來看詳細內容,一起來提升自己的國際觀與競爭力,朝你的理想生活越來越近。
👉 👉 立即了解
📍【本集聽眾回饋】
如果你聽完這集節目,覺得對你有收穫,我也想邀請你到 Apple podcast 按下訂閱按鈕,並且幫我打星評分、留言、分享,留言時也希望你告訴我你在聽的是哪一集(集數),以及你喜歡或不喜歡這集的什麼內容,如果能夠清楚描述,對我和這個節目都能帶來非常大的幫助。
如果你喜歡這集節目,我也想邀請你加入我們的臉書私密社團(請點此連結 ),我們在社團裡討論很多有關遠距工作、自我成長,以及個人品牌經營的內容,你只需要填寫完成申請表單,就可以加入我們的社團大家庭中!
如果你對個人品牌感興趣,並且想要打造一個不被地點限制的事業,歡迎索取我的 1 小時個人品牌硬實力免費線上課程,在這 1 個小時裡,我會和你分享四個你不曉得的自媒體獲利模式和經營法則,教你如何避免初學者經營品牌時常犯的錯誤,找到熱情、提供價值。
by Zoey | Jul 31, 2022 | Podcast , 有意義
今 天我們要為你揭開矽谷的神秘面紗,也許你想像中的矽谷,真實卻是一個 異類矽谷 !我們邀請到在美國生活三十多年的鱸魚大哥,鱸魚大哥很像是一個博學多聞的長輩,聽他娓娓道來美國的改變,真的會非常像是在聽故事一般,很有趣、很好笑,又很有啟發性。
👉 觀看本集文字稿內容 :原文網站中,可以選擇想要聽的段落直接跳著聽(幫你把段落都整理好😉)
💌 訂閱佐編茶水間電子報 :固定每週一寄出精彩的電子報,也會有許多只在電子報分享的小驚喜唷!
⭐ 加入臉書私密社團 :與8000位聽眾&團員一起討論遠端工作、品牌經營與自我成長
⚡ 參加 1 小時個人品牌力免費線上課程 :跟你分享四個你不曉得的自媒體獲利模式和經營法則!
💙Let’s be social :Instagram |Facebook |Youtube
👉 👉 到博客來了解更多
本集來賓資訊:
🔸鱸魚:方格子
———————————————–
以下為文字版訪談綱要
———————————————–
在你喜歡的平台上訂閱: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Android
📍【訪談綱要】#213 異類矽谷
第 1 個是 curious ,對什麼事我都很好奇,好奇心不管到什麼年紀都有幫助,第 2 個是 hungry ,就是要隨時都保持饑餓,去找新的東西。
第 3 個是 humble,因為我在矽谷看到全世界的人都把自己最好的帶來這裡,跟人家一比我才發現原來這個我輸給他們,所以我願意變得更好,這是我一個基本的人生觀。
臺灣養出來的孩子即使到今天可能都有這個問題,就是不知道怎麼計畫自己的人生,只是跟著社會需要而走,如果說這一步走對了,也是因為「我以為這樣走是對的」,那不是一個知性的選擇。
而美國人或者歐洲人,他們走的路大部分都是自己決定好或喜歡走的路,我們對於人生一直都沒有計畫,所以你問我怎麼走到這一步?其實就是瞎走,到了中年以後才開始思發現這個不是我要過的日子?不是我要過的人生?才慢慢開始調整。
當然你已經上了這條船,也不可能跳下去,更糟糕是這條船其實還不錯,如果這條船很多問題你早就跳了,有時候那反而是一個 trigger ,是一個讓你改變的激發點,比較麻煩的是你日子過得還可以,可是時間繼續在燒。
那時我有一個安穩的工作、收入不錯,公司也需要你留著,就把這個當做是成就或成就感,成就未必能變為成就感,我覺得這是兩回事,假設你在學業、事業上有一點成就,請不要忘記繼續去找你的成就感,我現在正在努力做這些東西。
Steve Jobs 在史丹佛演講有一句很有名的話,我聽了以後覺得起雞皮疙瘩,大意是說不要過別人要你過的日子,不要過社會期望你過的日子 ,當場聽覺得沒什麼,他死了以後回頭看這個錄影帶,只能說 oh my god !
當時只有他自己一個人知道自己來日不多了,事後回頭去對應這句話會讓我毛骨悚然,我們每個人過的日子其實都是社會的期望,你在 google 做工程師很成功,大家都覺得這是對的,如果那是你要過的日子,那非常好。
可是如果你要過得比這個還要多,那是不是要去追求那個你還沒有拿到的?大家都過得還不錯,那在這個不錯之外有沒有你想要的?那句話對我影響還蠻大的。
主要困難還是生活跟生計,因為我要去追生命,當你要追生命的時候,其實不在乎生活跟生計,我們都被生活綁住了,後來我放手以後,就花很多時間照顧自己,我發現反而我工作做得更好,這是蠻奇妙的一個感覺。
前面 10 年 20 年也是跟大家一樣,做工程師就是忙著付帳單,忙著賺錢,賺了錢也忙著繼續付帳單,收入很高開銷更大,最後我發現我把時間都用在付帳單上面,就在想我可不可以拿點時間出來做我想做的?剛開始你拿不出來,因為工作和生活把你綁得死死的。
後來我就發現,有時候跳出來做,問題其實都會自動解決,從那以後我發現其實我過得比以前快樂,我嗜好已經多到反而變成上班是一個解脫,但是我每個都玩得很精,做得很深入,這是我發現的回報。
我從高中就開始玩樂團,我以前彈貝斯,原本想用貝斯當名字,但發現沒有人在用,當我來美國念書,一開始先用臺灣護照上的中文名字,到美國以後我常在想:「我不願意用中文名字 」,現在回頭想也許我會用,但剛來的時候就希望美式,就是用美國名字。
可是我也不願意用很通俗的名字,直到有一天我在菜市場看到鱸魚,就覺得這個名字不錯,那個也是 bass,但不是念「貝斯」,然後我就問一個美國同學,他說這是 very cool name,我就正式去改名,學校的學籍上、申請綠卡等等,全部都改成鱸魚 bass。
我現在在美國官方檔案上名字就叫鱸魚,要改也改不了,鱸魚其實很營養、價錢又貴、又沒有魚腥味,真的還不錯,我朋友家的小孩都記得我。
異類矽谷是 5 年前在方格子就取好的專欄名字,最近幾年常回臺灣,發現臺灣人對矽谷,看到的都是完全正面的,例如科技、創新、高收入,這是沒有錯的,但就像一個花瓶,花瓶後面一定有陰影沒有人看到,我就在想:「我不要寫大家都看到的。 」
我在矽谷住那麼久,我能看到一般人不會去看的,雖然未必是黑暗的,但是一般人根本就不知道的,我希望讓人看到一個全盤的、真正的矽谷,這是當初的構想。
想像一下,如果哪天你在矽谷的自行車道上,沿著河邊騎,突然看到幾百隻羊在前面穿過馬路,你一定會非常困惑想說:「我是在矽谷誒!距離 Apple 總部開車也不過 15 分鐘,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羊? 」
然後更酷的是後面有一個牛仔騎著馬跑過去,我一直在想我是不是看錯了,後面還有幾隻牧羊犬在趕羊,你會以為你是在內華達州的沙漠,我回來之後就開始做一些 study,發現背後有很多故事。
這些羊是來打工的,而牧羊人是個很有名的秘魯人,上過媒體,但是他不懂英文,所以我跟他很難溝通,他是拿特殊行業的簽證,那些羊是來把乾掉的草吃掉,在秋末和春出就會看到他們,那為什麼要吃那個草呢?
因為那些枯草在山坡上,不可能用人工或化學方式去除,春天的草就是綠油油的很漂亮,大概過了 3 月底,滿山就變成是一片枯草,因為矽谷比撒哈拉沙漠還要乾燥,所以就要除草,不然很容易失火,這些羊算是打火弟兄。
我最喜歡的是它的包容,矽谷會這麼成功不是因為科技,是它對文化還有一切都包容,例如你的英文我聽不懂,但只要你有能力我還是用你,而且我可以讓你做我的老闆來管理我,我相信在世界上很少有這樣的機會,矽谷在這方面非常開放,這是我最欣賞的。
我最不欣賞的是它的科技,因為它把科技和利潤掛勾,沒有一個公司能夠倖免,因為你要這麼成功,就必須犧牲很多人性、環保,這是我最不欣賞的。
那時我的第一份工作,公司 70% 都是白人,我明顯知道我是外國人,我是來這裡替人家打工,這是別人的公司、別人的國家、別人的文化,現在來的人就沒有這個感覺了,同樣是剛來矽谷,現在任何一個公司 70% 都不是美國人或白人,而且英文南腔北調,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是當時管理階層清一色都是白人男性,就覺得他們是權威,我要聽他們的,那時矽谷還是採用傳統的管理方式,leadership is everything,這幾年我覺得最大的改變是因為 Google 的介入,他們為了要打造帝國,就有很多文化需要突破,他們也知道美國傳統文化的問題出在哪裡。
還有一個是科技,科技本身更新越來越快,大概 3 年就翻一輪,這有好也有不好,好的是進步的更快,不好的是被淘汰的也快,最早在矽谷壓力沒有這麼大,當然還是有,可是我發現這幾年,即使我有這麼多的歷練,能力已經超越以前很多,卻還是會有跟不上的感覺。
現在的矽谷失敗是沒有理由的 ,壓力越來越大,這就是矽谷的殘酷,想過以前那種逍遙自在的生活已經不是那麼容易了,當然我因為有人生的歷練,所以還能 handle,但年輕人可能就沒有辦法。
剛開始的確是滿頭包,畢竟有文化、語言的差異,而且那個時代,美國人期望你說一口字正腔圓的英文,這是傳統美式自大的文化,就是你來美國就要跟美國人一樣,差不多最近 10 年才真正翻盤,我在大學是英文系的,所以壓力稍微少一點,可是還是我最大的一個障礙。
前面 10 年基本上是在為打入美國主流社會掙扎,後來發現那都不是問題了,你不必打入美國主流,因為主流就是矽谷共和國,但你要加強英文寫作能力,寫作才是真正表達自己最好的方法,這只能說是從 fade in 的角度來看,當然實際還要更複雜。
我感觸其實蠻深的,書裡面有提到,剛來美國的時候很年輕,不知道自己是誰,到了美國看到大家都是這樣子,覺得他們好像比較優越,國家這麼有錢,就會變得很想去配合他們,講難聽點是討好,不只是我自己,很多人都說臺灣來的都這樣,這一迎合下來就走了 10 年。
在工作上我儘量美式,就跟美國人在一起,除了我這張臉不是美國人,我常常覺得自己就是美國人,當然我也覺得:「為什麼我要去迎合他們? 」,後來受到李安的啟示,李安拍完臥虎藏龍後有記者訪問他,說他把中國的武俠精神原封不動地搬到好萊塢,不怕美國人會不懂嗎?
李安說:「為什麼我要怕他不懂?那是他的損失啊! 」
我也慢慢發現其他國家的人,尤其歐洲人也是這種想法,矽谷的文化提醒我,每個國家的人來到這裡就是原汁原味,這幾年這個意識大大抬頭,我覺得非常榮幸、很高興,我不必再委曲求全做一個假的美國人。
我最羡慕那些可以不要花成本在生計與生活上的人,真正最高檔的是投資在生命上,其他的東西都只是數字,我希望努力去做到 invest in your your passion 的這個理想,做你想做的事,而且把它做好。
📍【重點整理】 #213 異類矽谷
#1 走你自己想走的路
生活在現代的我們真的非常幸運,因為過去你的人生和職涯發展,基本上就是跟著社會需要而走,你心裡可能從來不會知道這樣做對不對、好不好?如果真的朝這個方向前進,也只是因為你「以為 」這樣走是對的,是一個可以被認可的成功路徑,但卻不是知性的選擇。
在美國生活超過三十年的鱸魚大哥表示,歐洲、美國大部分的孩子都有意識地選擇自己要走什麼職涯道路,鱸魚當年跟著別人瞎走,中年才開始思考理想生活的樣貌,鱸魚感嘆,最糟糕的就是這條船還不錯,因為生活過得去,就沒有一個非得要改變的理由。
如果職涯不順遂、生活不快樂,或許你早就會起步開始改變,最怕的就是一切都還可以,就這樣過了十幾二十年,讓鱸魚大哥很受啟發的,是賈伯斯曾經講過的一句話,他的原文是:
Y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 —— Steve Jobs
我們活在世界上的時間真的是有限的,現在不去追求,又要等到什麼時候呢?
#2 鱸魚最喜歡和最不喜歡矽谷的地方
鱸魚大哥說,最不喜歡的是它的科技,因為現在許多的科技都與利潤掛勾,因此犧牲了許多人性、環保、道德的牽扯,但他最欣賞矽谷的地方,則是它對於文化的「包容」,例如現在 Google 、IBM、微軟、推特的 CEO 都是印度人。
台灣的台積電或知名國產企業,是否能夠這麼有包容心,把機會讓給越南人、印度人呢?我相信,儘管實力再堅強,這或許也不是一時之間就可以很快做到的事情,整個世界,都有著對於自己國家種族的偏袒性。
我們去看日本、看德國,其實全世界都是這樣,只有矽谷這麼開放,能在產業與科技面前放下成見、放下文化差異,努力看見彼此的優點,互相學習,這就是鱸魚大哥最欣賞矽谷的地方。
#3 矽谷文化的重要提醒
鱸魚大哥說,過去在矽谷工作時,管理階層清一色都是美國白人男性,現在則變成 70% 都不是當地美國人,英文南腔北調非常正常,他的觀察是從 Google 開始改變的,當 Google 把多元文化帶進矽谷,聘請更多女性領導和海外菁英,矽谷的人種與膚色也越來越複雜。
從過去美國人期待你講英文字正腔圓,到現在變成你的老闆可能英文比你還爛!在過去的前二十年,鱸魚大哥認為每一個在美國工作的外國人,都在為語言、文化,為打入美國主流社會掙扎,現在則是整個意識形態大轉變,大家都努力在保存自己的文化。
以前不知道自己是誰,對自己的身份也不認同,總覺得白人比較優越、比較有錢,想要去討好迎合他們,而鱸魚也受到李安的啟發,發現真正的大師級智慧,就是要原汁原味的呈現 ,這也是矽谷文化給我們最重要的提醒。
📍【本集結語】 #213 異類矽谷
希望今天的內容有讓你更了解美國矽谷的文化,我其實在聽鱸魚大哥分享時特別有感覺,美國近幾年很流行一種文化叫做 WOKE ,woke 本身是醒來的意思,現在則被翻譯成覺醒,所以你可能會聽到有人說他很 Progressive、很 woke 。
意思就是說他是覺醒派、進步派,比起買高檔名車或豪華別墅,這群人更喜歡買環保腳踏車,使用永續建材蓋出來的房子,甚至可以說買名車已經落伍了,現在正夯的,是更天然、環境友善、自然,且進步的生活方式。
我個人也覺得這種意識形態滿有機會在台灣流行起來的,與你分享,假如你對拓展自己的國際觀感興趣,也歡迎你來參考我們與風傳媒還有華爾街文化的 VVIP 訂閱方案 ,訂閱之後,你可以獲得:
風傳媒零廣告的精選文章
華爾街日報的中、英、日三語獨家授權內容
免費參加美國華爾街日報所舉辦的線上趨勢論壇、菁英沙龍等線上活動
Zoey 的親筆簽名書和手寫明信片或是 AHC 保養品
華爾街日報是一個專門為菁英決策階層的人所設計的內容,從國際經濟脈動、世界政局、投資動向到科技趨勢、企業管理等資訊,都是華爾街日報最主要在分享的題材,這次的訂閱方案非常超值。
我們從原價一年將近 14,000 的價格,談到一年訂閱方案只要 4,000 元台幣有找,等於一天不到 15 元台幣,就能夠享有華爾街日本的精選授權內容,如果你對這個訂閱方案感興趣,請點下面的連結到方案介紹頁來看詳細內容,一起來提升自己的國際觀與競爭力,朝你的理想生活越來越近。
👉 👉 立即了解
📍【本集聽眾回饋】
如果你聽完這集節目,覺得對你有收穫,我也想邀請你到 Apple podcast 按下訂閱按鈕,並且幫我打星評分、留言、分享,留言時也希望你告訴我你在聽的是哪一集(集數),以及你喜歡或不喜歡這集的什麼內容,如果能夠清楚描述,對我和這個節目都能帶來非常大的幫助。
如果你喜歡這集節目,我也想邀請你加入我們的臉書私密社團(請點此連結 ),我們在社團裡討論很多有關遠距工作、自我成長,以及個人品牌經營的內容,你只需要填寫完成申請表單,就可以加入我們的社團大家庭中!
如果你對個人品牌感興趣,並且想要打造一個不被地點限制的事業,歡迎索取我的 1 小時個人品牌硬實力免費線上課程,在這 1 個小時裡,我會和你分享四個你不曉得的自媒體獲利模式和經營法則,教你如何避免初學者經營品牌時常犯的錯誤,找到熱情、提供價值。
by Zoey | Jul 24, 2022 | Podcast , 有意義
身 處在 2022 年,世界已經是一個地球村,我們已經存在在一個跨文化的世代當中,文化、職場或婚姻的碰撞與磨合,時時刻刻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究竟要怎麼樣拓展自己的國際觀,讓你更好適應 異國職場生活 的文化差異?
今天我們邀請到在英國生活十多年的讀者太太來分享他在大不列顛帝國這幾年的觀察,如果你是一位想要在國外生活,在海外的公司工作,或有異國戀愛和婚姻的人,相信這一集的節目會讓你非常有感覺!
👉 觀看本集文字稿內容 :原文網站中,可以選擇想要聽的段落直接跳著聽(幫你把段落都整理好😉)
💌 訂閱佐編茶水間電子報 :固定每週一寄出精彩的電子報,也會有許多只在電子報分享的小驚喜唷!
⭐ 加入臉書私密社團 :與8000位聽眾&團員一起討論遠端工作、品牌經營與自我成長
⚡ 參加 1 小時個人品牌力免費線上課程 :跟你分享四個你不曉得的自媒體獲利模式和經營法則!
💙Let’s be social :Instagram |Facebook |Youtube
👉 👉 到博客來了解更多
本集來賓資訊:
🔸讀者太太:FB粉絲專頁
———————————————–
以下為文字版訪談綱要
———————————————–
在你喜歡的平台上訂閱: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Android
📍【訪談綱要】#212 異國職場生活
很久以前我就想要寫這本書,真的開始寫是我即將結婚滿 10 年的時候,現在的異國戀其實不是很稀奇的事情,可是異國婚姻可以撐 10 年好像就有一點稀奇,好像我有一點點話語權,竟然撐了 10 年還沒離婚!可能有點東西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因為我是一個很 positive 的人,可是就連我都想要告訴大家異國婚姻真的不是大家幻想的那樣子,很多人覺得結婚嫁到美國、英國就是當貴婦,但其實一個人在異鄉生活是很辛苦的,所以就寫這本書跟大家分享這份心路歷程,以及我後來是怎麼克服的。
我在寫第一本書時就打定主意,我的書一定要幽默,不管是講什麼主題,因為我先生跟我說,大部分西方的教育會讓學生在一個很輕鬆、很開心的環境下學習,這樣他才學得起來、記得起來,回想我們以前在當學生的過程其實也是這樣。
有一篇在講怎麼樣像經營公司一樣經營婚姻,我自己蠻喜歡的,我覺得一般在講這種兩性關係的書,好像比較少用這樣子的思維去看待,因為我是做 marketing 的,常常要跟外國客戶交流,也需要跟國外的同事跨部門協調。
Marketing 也是一個很講究團隊合作的行業,這 10 幾年下來,我覺得這些道理應用在婚姻也是說的通的,而我在工作裡學到的寶貴經驗是,沒有人是完美的,可是如果可以彼此互補的話,就是一個完美的 team ,也就會有好的表現。
而且當你這樣子跳出來看的時候,就比較不會被那些很小的東西糾結住,例如生活瑣事,如果你用一個經營公司的立場去看的話,有些吵架就可以避免。
CCR 本來沒有在我的 outline 裡面,可是在寫書的過程我就覺得好像要談一下 CCR,這是臺灣很獨特的現象,可是我好像沒有看過有人在討論,CCR ( cross culture relationship ) 是從 PTT 裡面出來的,幫異國戀的女生貼標籤的一個名詞。
直翻的話感覺好像是中性的名詞,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它被使用的時候,很多情況都是有點負面的,我就覺得很奇怪,為什麼 CCR 會有崇洋媚外的意思?我好像也沒有看到被貼上 CCR 標籤的人出來澄清,就想說既然寫了這本書,就來寫一章講這個事情。
政治正確這件事情在美國非常的主流,如果你是公眾人物,不小心犯了這個錯就可能會被消失,就是 cancel culture,所以大家都很小心,而 CCR 這個詞其實就有點歧視的意味在裡面。
一個國際化社會本來就應該要追求 equality 跟 diversity ,既然都主張多元了,幹嘛還要幫這個團體貼一個標籤?就好像很倒退的感覺,尤其如果你有計劃要在西方世界生活的話,這種歧視的觀念最好是越早消失越好,我是從這個角度去寫。
國外公司都有培訓制度,他們非常鼓勵員工參加培訓計畫,有些是公司裡面自己會安排,有些是員工要自己去找你想要加強的部分,只要在預算範圍內,公司都是可以投資你的,某一年被人資提醒今年還沒有用掉培訓費,要我趕快想一下要做什麼。
我就想了半天,後來突然想到,雖然我在英國住很久,溝通都沒有問題,可是還是有一個「腔」,所以就想說不然去上正音班好了,就跟主管討論,主管當時很驚訝。
主管想很久之後就說:「我從來不覺得你需要去上正音班,因為你講什麼我都聽得懂,我也知道你的口音跟我們不一樣,可是我不覺得這是需要改的地方,可是如果你真的想要去學的話,就要讓我想一下。 」
後來他覺得我真的不用上,去做別的事還比較有意義,他說:「雖然你有口音,可是我們的客戶很多也不是英國而是歐洲,歐洲人的口音也是一堆,然後還有日本、南美洲的客戶等等,大家都有口音,所以我覺得團隊裡面有人有口音其實會讓客戶覺得很親切。 」
那是我第一次覺得自己跟英國人不一樣的地方竟然變成團隊裡的優點,這件事情讓我印象很深刻,我到現在也一直還記得主管的表情,在英國工作這麼多年之後,我真的發現,你不需要強迫自己變成英國腔,那樣子反而更彆扭。
靠肢體語言或是圖像去呈現,然後還有用 google ,一下就知道要怎麼樣去表達,儘量用你懂的話去解釋,不要覺得這個好像是很辛苦的過程,我反而覺得這是很有趣的過程,不管任何不方便都用一個正面的眼光去看,其實它都有某種意義在後面。
最嚴重應該是剛到的時候,因為你還沒有建立你的社交圈,沒有認識的朋友,就很容易孤單、想家,尤其我們有時差,也不可能像在臺灣隨時拿起電話就跟臺灣的家人朋友聊天,我通常都是靠吃來克服,吃一些家鄉味,這個是比較快的方式。
如果從長期來看,你已經註定要生活在國外,就要讓自己的生活充實起來,想一下你想要怎麼樣的生活和職涯,我覺得到國外很需要有自己的理想,這樣人生才有動力,不然你在國外會很容易感覺孤單,想起以前在臺灣的生活,就會活得很不開心。
可是如果把整個注意力轉移到怎麼樣在海外、在現在自己人生這個新的階段讓生活變得更好,就沒有時間去想那些容易讓自己難過的事情,另外我也覺得要有自己的 support group ,找來自跟你一樣 Background 的人一起聊聊天。
我有權利和自由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我現在已經很接近了,但還不是百分之百,畢竟還是常常要面對我不想要面對的客戶,每天生活時為了不要讓自己太憂鬱,會看一下自己目前擁有的,然後訂一個小目標,不用很大,但可以看到自己在進步,這樣的生活對我來說是很幸福、很完美的。
📍【重點整理】#212 異國職場生活
#1 像經營公司一樣經營婚姻
經營婚姻就像經營公司,你的另一半就像公司裡的隊友,團隊要有共識、有一樣的願景與目標,整個團隊運營起來才會順暢,在這之間,溝通當然也是最重要的事情,而在跨文化的婚姻與職場中,一定會有詞不達意或溝通障礙的時候。
讀者太太說,這時臉皮可以厚一點,有什麼不懂的就大方承認,直接提問,就是融入和化解文化差異的不二法則,除此之外,善用一些譬喻、多舉生活中的例子,也能夠減少溝通障礙,讓你在職場或家庭生活中都更加順暢。
#2 Cross culture relationship
你到日商公司就職,會有一些日本主管或同事,或者你有位來自韓國的好友、來自歐洲的另一半,CCR 這個詞本質上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常見元素,雖然過去這個詞彙可能有點被污名化,不過我個人認為跨文化關係已經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份了。
例如你吃日式料理、用來自義大利的咖啡豆、德國的家電等等,這本身就是一種跨文化關係,因此,擁抱這個關係,也許就是培養國際觀的第一步唷!
#3 缺點也可以變成優點
讀者太太分享自己在英國職場工作時所發生的趣事:當時的他覺得自己的口音沒有像道地英國人那麼的純正,想要去上正音班,卻被主管說這其實是他的「優勢」,不需要改掉。事實上,我覺得很多台灣人會覺得自己的口音不標準是一種缺陷。
但也許,你認為的缺點,其實也可以變成是一種優點,它顯示著你來自不同的國家、熟悉另外一種語言文化,跨文化當然不是要你全部捨棄自己的文化,不然就變成取代文化了,怎麼在兩者的文化和生活習慣之間保有你的與對方的,其實就是從了解、尊重、讓步和融合開始。
📍【本集結語】 #212 異國職場生活
如果你聽完這集的節目,覺得對國外的文化和生活滿嚮往的,也想要鍛鍊自己的英語能力、增加自己在國際趨勢和金融科技這方面的資訊,也歡迎你來參考我們與風傳媒還有華爾街文化的 VVIP 訂閱方案 ,訂閱之後,你可以獲得:
風傳媒零廣告的精選文章
華爾街日報的中、英、日三語獨家授權內容
免費參加美國華爾街日報所舉辦的線上趨勢論壇、菁英沙龍等線上活動
Zoey 的親筆簽名書和手寫明信片或是 AHC 保養品
華爾街日報是一個專門為菁英決策階層的人所設計的內容,從國際經濟脈動、世界政局、投資動向到科技趨勢、企業管理等資訊,都是華爾街日報最主要在分享的題材,這次的訂閱方案非常超值。
我們從原價一年將近 14,000 的價格,談到一年訂閱方案只要 4,000 元台幣有找,等於一天不到 15 元台幣,就能夠享有華爾街日本的精選授權內容,如果你對這個訂閱方案感興趣,請點下面的連結到方案介紹頁來看詳細內容,一起來提升自己的國際觀與競爭力,朝你的理想生活越來越近。
👉 👉 立即了解
📍【本集聽眾回饋】
如果你聽完這集節目,覺得對你有收穫,我也想邀請你到 Apple podcast 按下訂閱按鈕,並且幫我打星評分、留言、分享,留言時也希望你告訴我你在聽的是哪一集(集數),以及你喜歡或不喜歡這集的什麼內容,如果能夠清楚描述,對我和這個節目都能帶來非常大的幫助。
如果你喜歡這集節目,我也想邀請你加入我們的臉書私密社團(請點此連結 ),我們在社團裡討論很多有關遠距工作、自我成長,以及個人品牌經營的內容,你只需要填寫完成申請表單,就可以加入我們的社團大家庭中!
如果你對個人品牌感興趣,並且想要打造一個不被地點限制的事業,歡迎索取我的 1 小時個人品牌硬實力免費線上課程,在這 1 個小時裡,我會和你分享四個你不曉得的自媒體獲利模式和經營法則,教你如何避免初學者經營品牌時常犯的錯誤,找到熱情、提供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