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奇蹟模式

奇蹟模式是什麼?讓你做少得多、輕鬆舒適經營事業的秘訣

聽說過「 奇蹟模式 」嗎?有人稱它為可以翻轉事業與生命,讓財富不請自來的模式,但大多數人一開始聽到都會以為這是不是什麼邪教?然而,其實這反倒是一種很追求自然、回歸本質的一種經營事業與體驗生命方式,這究竟是怎麼辦到的?我會邀請我的老師林星洆來跟你分享。


 

本集來賓資訊

🔸林星洆:Facebook官方網站

從 2008 年成為講師、教練至今 16 年,設計過各類型線上課程,包含吸引力法則、清醒夢、健康飲食、財富、創業與數位行銷等多項主題!近期專注在創造奇蹟模式分享、一對一與生命教練和商業教練的培訓。

擅長用輕鬆、淺顯易懂又發人省思的語言與臨在,協助客戶和學員用內在躺平、做少得多的方式經營事業與生活,協助客戶玩出事業的成長。

 

奇蹟模式  VS 目標模式

奇蹟模式,有些人會稱為是做少得多的模式、有些人會說是只要玩玩泥巴就可以很豐盛的模式、也有些人會說這個叫做翻轉事業,讓生命、財富都不請自來的模式,它可以讓我們在各個方面都過得更加輕鬆,但是收穫卻比以前汲汲營營時得到的還要多!

以往我們總是在上課學各種工具、知識,然後設定目標、拆解計劃的方式稱之為「目標模式」,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模式,但也許過了一段時間你會發現,學習這些工具和知識明明是要幫我們變得更好,最後卻在某些方面限制了自己的發展,好像知道得愈多,對生命的干擾就愈多。

如果要比喻奇蹟模式和目標模式最大的不同,目標模式就像是你拿出一張白紙,然後在上面寫名字、定目標、做計劃,然後照著上面寫的內容一一把它實現。而奇蹟模式最神奇的就是,我沒有拿筆寫下任何東西,但白紙上就自動浮現我的名字和其他內容了!

如果用更具體一點的形容,奇蹟模式就像是我們的心跳,我們感覺不到,也不知道心跳是怎麼跳動的,但它的確在日常中不停的在跳動,同理,奇蹟模式其實一直都在,我們只是需要去了解要怎麼跟這個早就已經存在,但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東西合作,來經營自己的事業和生活

奇蹟模式

奇蹟模式 是如何幫助我們的

多人其實在創業或工作初期都是使用奇蹟模式,後期卻漸漸的就變成用目標模式在做事,然後把自己累得半死,開始自我懷疑覺得:「一定要這樣才可以經營我的事業跟生活嗎?當然,你可能也會想:「如果可以的話輕鬆工作、做少得多,誰不想呢?但我就是有現實的各種壓力阿!

這其實就是我們在給自己創造強迫性,因為我們已經太習慣被焦慮給驅動了,比方說總是想著因為有帳單要繳,所以要趕快多賺點錢。這種想要更多東西的慾望導致自己迷失了。此時我們就會把各種目標模式下教的知識,當作是可以拯救事業和生命的方法或是浮木,當浮木愈來愈沒用的時候,我們就會害怕溺死。

可是奇蹟模式比較是讓各位看見好多雙你可以試穿的鞋,有不適合的鞋就可以把它丟掉,不會因為東西太多而感到焦慮或溺死。當你能夠看見周遭有很多有趣的事情,你可能就會選擇不一樣的行銷策略、商業模式、生活方式來面對。

奇蹟模式就像是小孩子在玩泥巴,小時候我們玩泥巴不需要有人給我們任何獎勵或懲罰,我們就是單純的想要玩泥巴,可是長大後的我們總覺得只要是工作就一定要用大人的方式來面對,沒辦法用小孩覺得很有趣的方式來進行,奇蹟模式就可以幫助你找回小時候玩泥巴的自然狀態。

星洆說明,奇蹟模式的課程主要是團體教練課,教練跟講師的差別在於講師只有單純傳遞知識、方法、經驗,但教練是會協助你去看見一些原本就在你生命中存在的事情,讓你看到不同的可能性。當然我們也必須承認,過往這些讓我們達到某些成就的事情的確很有幫助。我們沒有要檢討過去,而是嘗試用不一樣的姿態或做法去體驗之後的人生。

奇蹟模式

奇蹟、臣服、躺平的差別

講到這邊,你可能會聯想到最近很紅的兩個名詞,「臣服」跟「躺平」。星洆覺得用臣服和躺平會給人一種投降的感覺,好像這輩子就只能這樣了,所以星洆會喜歡用奇蹟來代替臣服,這會讓我們覺得它是好玩的、有創造力的。

臣服和奇蹟都不是宿命論,反而是讓你看見和發揮你跟生命共同運作的可能性。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提到,我們人會長大三次。

  • 第一次是在你發現你有能力掌控某一些事情的走向的時候
  • 第二次是在你發現有時候即便你已經完美策劃有些事情,還是可能沒有辦法全權控制的時候
  • 第三次是在你知道即便有些事情你無能為力,你還是願意全力以赴的時候

大部分的人對臣服的誤解比較像是第二次,而奇蹟模式比較像是第三次。知道即便人生無常,我們還是能夠純粹的盡情投入某件事情,就像是玩遊戲一樣,真正在玩遊戲時,不管輸跟贏你都可以玩得很開心!

奇蹟模式的重點在於開發你的潛能,就像在跳無底洞一樣,你不知道下面會有什麼,但星洆還是會勸大家跳下去,因為跳下去後你就會發現非常精彩!即使你還看不到底部,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情也不用害怕,只要你願意跟每一秒好好的相處,不活在你的想像裡面,奇蹟就會開始發生了!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於奇蹟模式的內容,甚至想自己親身體驗一下奇蹟模式,都可以點下方的連結去了解。

 

【 更多 Zoey 的資訊 】

免費 1 小時線上課程

個人品牌硬實力動畫

如果你對個人品牌感興趣,並且想要打造一個不被地點限制的事業,歡迎索取我的 1 小時個人品牌硬實力免費線上課程,在這 1 個小時裡,我會和你分享四個你不曉得的自媒體獲利模式和經營法則,教你如何避免初學者經營品牌時常犯的錯誤,找到熱情、提供價值。

馬上報名 1 小時免費課程

 

如何面對恐懼

如何面對自己的恐懼?你需要先挖掘來自恐懼另一邊的「渴望」是什麼

要是人都會有恐懼,但過往的教育卻很少教我們 如何面對恐懼 ,今天這篇文章,收錄我採訪文字工作者曾彥菁的精彩對話,跟你聊聊彥菁是怎麼在經過對自己影響重大的 666 事件後,成功跨越自己恐懼,並邁向更美好人生的心路歷程,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啟發。


 

本集來賓資訊

🔸曾彥菁:Instagram過往著作

曾彥菁 Amazing,文字工作者,出版過多本暢銷書籍,近期也開始擔任區塊鏈論壇 PM、到土耳其的難民學校參與活動、協助媒體企劃宣傳等,在過去一、兩年,彥菁也經歷了 666 事件。

  • 離開了交往 6 年的男友
  • 回到職場 6 個月後突然生了一場大病
  • 割掉了 6 公分的大腸

接下來會從彥菁經歷這些事情過後的分享,來跟你分享我們該如何面對我們人生中的各種恐懼。

 

 

為什麼我們會感到恐懼

要學會如何面對恐懼,我們便要先探討:「為什麼我們會感到恐懼?

彥菁分享到過去接案時很害怕跟案主作溝通,因為擔心會打壞與案主的關係,但仔細往內探索後發現,表面上是害怕打壞關係,但其實是無意識地把過去對父母的恐懼,投射到了案主身上,因為小時候與爸媽相處都不太敢表達自己的意見,也害怕爭端與衝突場面,而這種習慣也延續到了工作上。

彥菁覺得我們一生中最害怕的人,可能就是我們的爸媽,也就是現在很常聽到的「原生家庭」。從我們還是個小孩子開始,原生家庭就會從各方面影響我們的行為、思想、互動方式等,如果這些影響在長大後沒有被妥善處理,遇到生活或工作上的某些事情時,就有可能喚起我們過去與父母相處時的某些回憶。

例如我們覺得工作能力上遲遲無法突破,最直覺的方式就是去學習更多的工作技巧,但常常最後發現還是有某種根本的問題沒有解決,這時候卡住你的心魔,可能就是與原生家庭的關係,當你意識到這一點,你面對恐懼的方式就會跟以前截然不同了!

所以說,感到恐懼的原因,往往不是表面上的某個事件,而是來自於我們內心更深層的東西。彥菁也提到,當他發現原生家庭是如何影響他現在的生活後,便鼓起勇氣面對,學著與父母和解。有意思的是,當彥菁開始真誠的面對他過去最害怕的對象(父母)之後,跟案主的溝通也變得順暢了!

現在我們理解了為什麼我們會感到恐懼,而具體來說,我們究竟該如何面對我們的恐懼,做到良好的自我覺察呢?

如何面對恐懼

面對恐懼的具體作法

彥菁分享,一般人如果要學習如何面對恐懼,事前準備是非常重要的。所謂的事前準備,就是要先能客觀地去闡述「現在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在遇到事情時很容易用直覺反應,用我們的主觀意識去評斷一件事情是好是壞,但這很容易讓我們在面對恐懼時失去焦點。

繼續以原生家庭為例,我們總會覺得父母都不理解自己的想法,或是想要他們做到什麼事情,但父母就是不領情,甚至是回頭把自己罵了一頓。你覺得憤怒、你覺得委屈,甚至是覺得無力,因為你無法改變他們。

這時如果你能稍微冷靜一下,思考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先把自己看清楚,過程中其實你也會慢慢的把父母看清楚,你會知道他們真的就是平凡人,他們也有他們自己的父母在他們身上留下來的影響,也許他現在教養你的方式,也只是在複製他的父母而已。

當你把這些都看清楚了,你會對父母開始產生同理心,你會知道父母沒有刻意要針對你,而是他們對於這個狀況無能為力,你所認為的嘮叨、固執,可能已經是他們能夠做到的關心你的最好表現了!並且開始學著接受父母的不完美。

你可能也會發現你內心的恐懼是來自於希望父母完美,進而也希望自己是完美的,但你害怕你做不到。透過這樣的覺察,你會開始接納自己,放下對別人的期待,使自己不再那麼痛苦,你的恐懼也就會慢慢消失了。

 

恐懼的背後,都隱藏著一種渴望

彥菁分享了他近期很喜歡的一句話:「也許你人生想要的一切,都在恐懼的另外一邊。

我認為每個恐懼的背後,都隱藏著一種渴望,我們渴望生活中有些東西能夠更好,但現階段的自己會覺得自己無能為力,進而產生恐懼。例如我們拚了命的工作,可能是恐懼沒有足夠的收入,而這個恐懼的背後,可能是希望能夠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彥菁也是這樣,他曾經待過十分高壓的全職工作,但後來因此生了一場大病,他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身體狀況不太適合這樣的工作樣態,需要更有彈性的去根據自己的身體節奏來重新調配工作,反而是放下一些對工作的執著之後,才得到了想要的生活。

我們都不想生病,生病的當下想必會有很多的恐懼,但換個角度想,如果我沒有生病就這樣一直工作下去呢?我們或許會得到蠻好的薪水和頭銜,但可能無法真的正視並接近我們內心更想要的那份渴望。

很多當下發生的事情我們可能都會覺得它是不好的,只要每次都很認真面對每個來到你生命中的事件,並做出對應的調整,也許當下是痛苦的、是恐懼的,但只要調整後回頭看,你就會發現這整個過程是非常值得且開心的。

如何面對恐懼

放下執著,活出嶄新人生

彥菁過去以為自己只能做文字相關的工作,但經歷了 666 事件,讓彥菁的人生有種歸零重來的感覺,但他也發現反而是失去了之後,才把自己真正的打開,任何挑戰來了就接,不再限制自己的思考,因為思考而感到恐懼,對彥菁來說,過去反而是玩得很過癮、開心的一年。

666 大家可能會認為是惡魔的數字,它其實也是一組天使數字,傳達的訊息是:「你可以比現在活得更出色,你是沒有極限的存在」,當你把原本很執著的、或是無法斷開的關係都放下之後,你真的就會活出一個嶄新的人生!

 

本文結語

成功跨越自己的恐懼,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難以用文字來形容的奇妙體驗,雖然透過言語能夠幫助我們去理解另外一個人,或是理解生活中的許多事情,可是無形中可能也會限制了我們感受一件事情的層次,讓我們漏掉了許多細節。

不知道你看完這篇文章後有什麼感覺?其實字裡行間還有更多的東西等待你去領悟,歡迎你把這篇文章多看幾次,讓自己的感受持續展開。

 

【 更多 Zoey 的資訊 】

免費 1 小時線上課程

個人品牌硬實力動畫

如果你對個人品牌感興趣,並且想要打造一個不被地點限制的事業,歡迎索取我的 1 小時個人品牌硬實力免費線上課程,在這 1 個小時裡,我會和你分享四個你不曉得的自媒體獲利模式和經營法則,教你如何避免初學者經營品牌時常犯的錯誤,找到熱情、提供價值。

馬上報名 1 小時免費課程

 

自我成長的六個發展階段

自我成長的六個發展階段:自我成長究竟在成長什麼?你的自我在哪個階段?

在社會積極倡導自我成長,但你有沒有想過「自我成長,究竟是在成長些什麼?」要成長到什麼地步才叫夠?它有盡頭嗎?這篇文章會來跟你分享我最近在《 Real Power 》書中學到關於自我成長的六個發展階段,一起來聊聊到底自我成長到底指的是什麼?你也可以看一下你現在正處於哪個階段,來協助自己下一步的成長。

💌 訂閱佐編茶水間電子報
報名免費品牌經營培訓課程
預約一次性免費一對一諮詢
❤️ 贊助佐編茶水間持續做節目

【 用聽的 】收聽本文


自我成長六階段的分類與定義

這六個階段的出處來自於《 Real Power 》,作者 Janet O. Hagberg 在書中將我們的力量感來源分成六個階段,分別是:

  1. 力量感源自無力感:像是個小嬰兒,需靠更強大力量的協助來達成自己的需求,也看不到自己的價值
  2. 力量感源自歸屬感:像是一個小孩子,需要靠家庭、團體的接納與支持來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3. 力量感源自成就感:像是開始有自主能力的成人,能透過外在的成就、頭銜來建立自己的價值
  4. 力量感源自了悟感:此階段的人的價值不再來自外在成就,而是內在的反思和體悟,也是安全感從外在轉到內在重要分水嶺
  5. 力量感源自使命感:此階段的人慢慢放下自己的認知和我執,超越了自己的喜好,看見了自己的使命,透過活出使命來感受價值
  6. 力量感源自存在感,此階段的人開始認知到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有意義,並且很願意透過奉獻來幫助他人,俗稱「開悟」

以上都只是我粗淺的翻譯,Real Power 本身直接翻譯是「真實的力量」,但我認為也可以用「安全感」去理解它。一個人要有力量,須先於自己的內外在建立足夠的安全感,所以,你也可以把上面的解釋想像成安全感來自於歸屬感或是成就感,下面都會以安全感來說明。

書中將自我成長概念分成六等分 ( 如下圖 ),每個等分就是每個階段,這兩個階段我們又可以再細分為「前三階段」跟「後三階段」,處於前三階段的人的安全感是來自於外在世界,而後三階段的人則是來自於內在世界。

自我成長的六個發展階段

此圖為理想生活設計製作,如需轉載請先詢問。

每個人出生時,通常都是從第一階段開始的,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一階段的我們都是嬰兒,毫無自我照顧的能力,也沒有安全感的概念,但隨著我們慢慢長大,我們會漸漸移動到下個階段。當然,在生活的不同面向中,你也會處於不同的階段。

例如,你在愛情上處於第二階段,在金錢上處於第四階段、在事業上是第三階段等等,但平均來說,你人生最多面向處在的那個階段,就是你最主要的階段。另外,你所處的階段跟你幾歲、外在條件如何?可能會間接,但不會有直接關聯。

也就是說,不會因為你年紀比較大,就絕對會移動到下個階段,反之亦然。通常會移動到不同階段,會是與你「認識自己、自我省思、內在心智成長、成熟」有關,最重要的是,沒有哪個階段比較厲害,請放下這種比較心。

作者也提到,很少人能夠真正走到第六階段,除了人類的年紀有限外,也有些人即使想要走到第六階段的,也沒有足夠的資源。但更多的是大部分人從來沒有想過這些問題,或根本就沒有興趣,然而,這也不代表沒有到第六階段的人生就比較不精彩,因為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的人生課題等著你去認識跟探索。

 

第一階段:安全感來自無力感

需要靠比自己更強大的存在的協助,來達成自己的需求

在這個階段的人,通常不覺得自己有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是去影響、決定事情的發展。儘管有慾望、有夢想,但因為自我價值感過少而遲遲無法踏出第一步。他們可能會經常感到無力、無助、迷惘,不管這客觀上是不是真的,對處在第一階段的人來說,只要他們相信他們沒能力,那這對他來說就是事實。

要從第一階段移動到第二階段,通常需要透過不斷嘗試新的事物,並從中累積一點小成績、小自信來建立信心,或者也可以透過外在環境給自己鼓勵和支持,讓你開始相信自己做得到,並在心境上覺得更有勇氣,更有力量,不再覺得自己是無助、無力的。

自我成長的六個發展階段

第二階段:安全感來自歸屬感

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再是 Nobody,而是 Somebody

在第二階段,你已經知道自己不是毫無力量的,你可能開始待在某個團體中,其中有你景仰的人,你也希望能成為對方心目中理想、稱職的角色,例如你是爸媽親愛的寶貝,你是教會忠誠的參與者,你是公司裡勤奮的員工,你是朋友中的聆聽者,或者是某個韓國明星團的粉絲後援會會長。

第二階段的安全感來自於跟隨那些比自己更有力量的人、事、物。環境是影響第二階段的人的主要元素,因為這個環境、團體會帶給他自我認同,讓他覺得被理解,他發現他說的話有人想聽、他可以好好的分享他的想法。

發現自己跟某些人持有同樣的觀點,甚至正面對著類似的問題,這會讓第二階段的人覺得有共鳴,這樣的歸屬感會使他們感覺到安全感。但如果有天這些他們相信的團體、人物、事物產生崩壞,開始與自己原本的認知不符,他們受到的打擊也會非常的大。

因為這個階段安全感還是來自外在世界居多,所以要從第二階段移動到第三階段,作者建議要適當看見自己的影響力、競爭力、專業能力有持續在提升。當你真的開始感受到自己比以前更加專業、主管愈來愈賞識你、英文程度愈來愈好、老闆幫你加薪了、許多過往覺得困難的任務你都開始能夠勝任,這種自信感就是你能從第二階段,走到第三階段的開端。

 

第三階段:安全感來自成就感

只要外在條件狀態好,內在就能感到安全與力量

第三階段指的成就感,不只是金錢和權力,學業、人緣、智慧、漂亮、幽默等,只要是能透過外在條件,讓你感覺到有意義、感覺良好的的事情都是「成就感」的一種。第三階段的你學會怎麼用意志、專注力、行動力來達到外在成就,並開始有底氣地去炫耀自己的財富、生活,以及自己有多重要。

這些都是你在第一和第二階段做不到的事情,這會讓你開始覺得自己真的挺厲害的,而你也確實是。第三跟第四階段也是最多人身處的階段,光是要來到第三階段就很不容易了,「必須用外在對成功的期待才能定義自己」,作者不認為這有什麼不好,反而是自我成長時健康且必經的過程。

作者也提到,大部分的人會長期卡在第三階段,是因為這些外在成就會讓你不想離開,因為如果離開了,同儕對你的認同、物質帶給你的滿足,這些過去你認為可以代表你的,以及你認為是正確的一切都會消失不見,承認這些成就都不是人生的重點,彷彿變相的告訴自己:「我這些日子都活錯方向了!

也許此時你會因為太過震驚而無法接受。但別忘了我們前面提過:「每個階段都是累積」,就像熱水在一百度的時候沸騰,也不是因為到了一百度,而是因為前面所有從常溫過來的九十幾度慢慢累積、升高的結果,同樣的,你過往的一切都不是白活,只是因為這些成就和經歷讓你又昇華了!

另一個卡住的原因就單純是沒有意識到前面還有第四、五、六階段,這也是我想要分享這本書的主要原因,我也是到了二十幾歲發生了一些事情,才慢慢地看見這些努力追求的成功和意義背後,其實還有更多我想追求的事物。

通常能夠來到這個第三階段的人,都是曾經很努力的人,他們努力打拼、努力工作、努力被看見、努力爭取,這的確讓他們得到了想要的成就,他們也會認為達到成功的人生就是他們的終點線。但也會開始產生一個疑問:「然後呢?」這也是第四階段要跟你分享的。

 


 

準備面對自我成長的劇烈分水嶺

我覺得第四階段,是所有階段裡面最精彩、最特別的,因為它是你正式把安全感從外在轉換到內在的分水嶺。作者說,我們從第一到第三階段基本上就是努力,努力讓能力變強,以便勝任愈來愈多的事情,只要努力堅持下去,我們就會慢慢成長。

如果說前三階段是要我們一直努力,那後三階段反而是要開始「不努力」,因為從第四階段開始,你會慢慢發現「努力可能是沒有用的」,你也會發現很多以前的做法已經不再管用,那是因為要進入第四階段,你要開始學著「放下」而非「獲得」,那第四階段究竟是怎麼開始的呢?作者說通常有兩種。

第一種是莫名其妙、沒理由的覺醒,可能是你某天起床後突然覺得:「我這輩子到底都在幹嘛?」而且你無法預期是哪件事、哪個人、哪句話讓你有這種感覺。第二種則是人生中發生了重大事件,例如失去了你深愛的人事物,以致於你的現實被根本性的破壞了!

無論是哪一種,作者都將它稱之為「Crisis of integrity」,我翻譯成「認知崩壞」(很多時候,它會很像俗稱的中年危機,但這裡盡可能避免使用中年危機一詞,因為這並不是中年才會或就會發生的事件),作者說這個轉變是很不舒服的過程,你會對過往的人生、現在的自己產生各種質疑,導致你非常困惑、迷惘,但同時也會產生各種恍然大悟的瞬間。接下來我會用一個小故事來更具體的說明這個概念。

毛毛蟲要從幼蟲變成蝴蝶,其實會經過很多細節。當毛毛蟲變成蛹,原本的身體會腐爛成一團黏液,這團黏液都具有豐富的養分,同時會有新的細胞在黏液中產生。此時新舊細胞間會開始戰爭,免疫系統會極力抗拒新細胞長大,而新細胞則會吸收養分,變得愈來愈強大。

這場戰爭會持續到所有免疫系統都戰敗,然後新的細胞會重新組織成蝴蝶的各個器官,最後變成蝴蝶破繭而出。第四階段就像是這段過程,你過往的自我還在掙扎,但新的自我已經慢慢產生,兩者互相戰爭,最後你就會成為一個全新的、更成熟的自我。在蛻變的過程中,你可能會在內心常常冒出這些問題:

  • 我是誰?
  • 我來這裡做什麼?
  • 我的價值是什麼?
  • 什麼是真正重要的?
  • 人生還有什麼?
  • 我的使命是什麼?
  • 我的存在有什麼意義?

這個過程之所以痛苦,是因為你必須要讓自己真正去面對過往的創傷、遺憾並且療癒它,作者在這裡用了一個滿美的形容詞是 「you’ll face your darkest shadow and your brightest light ( 你會面對最黑暗的陰影,以及最要耀眼的光芒 )。」

正邁向第四階段的人即使外在上看起來沒什麼問題,但其實內心中充滿了無奈、困惑與不確定感,因為此時內心那些人生的大哉問都沒有正確答案,這也是和第三階段很不一樣的地方,還記得前面提到第四階段你要開始學著「放下」而非「獲得」嗎?

前三階段的你不斷相信「我只要做了 A,就一定會得到 B」,所以透過不斷跟外在索取某些東西來滿足自身的安全感,但第四階段需要你試著忘記你學過的、知道的所有事情。你可能以為這是在讓你失去安全感,但神奇的是,就是在你願意放下這些「已知」後,安全感才真正油然而生。

很多人沒有辦法度過這一關,緊抓著過往的習慣、思維不放,以致於一直在第三和第四階段間徘徊,而且這個時間可能長達數年,但作者也說不用擔心,很多時候就只是你還沒準備好而已。

自我成長的六個發展階段

第四階段:安全感來自了悟感

我也是在 30 歲的前夕,感受到自己內在的不平靜,當時的我並不知道這是第四階段要開始的前兆,我跟一般人一樣,只覺得是我的工作上有東西要調整,也花了超過一年想要去找到原因並解決它,我沒有辦法接受我對現況不滿意的事實。

幸運的是,我很快地遇到好老師,幫助我度過這整段轉變的過程,現在的我對那段時間的經歷有了不一樣的見解,因此我最後也總結了三個我在第四階段的最大收穫。

學習一:如果努力沒有用,那還不如去冒險看看

我發現我們在這個階段真正害怕的,是做了許多努力,卻依舊沒有辦法回到我們過去認為的美好時光,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希望回到那個一切都能掌握在自己手上的時候。但也許在這段黑暗時期的前方,有一個現在還是毛毛蟲的你無法想像的,更好的世界!

我開始願意去冒險,看看我不熟悉的世界長什麼樣子?我好奇這個宇宙想讓我體驗些什麼?當有了這一層的感悟之後,我似乎已經有 50% 進入了第四階段。

 

學習二:失去外在的一切,不代表我就會失去一切

我明顯感受到有 50% 的我真心期待踏入新的世界,但剩下 50% 依舊有點害怕和猶豫,心中有很多的「難道我只能 XXX 了嗎?」,我的內在害怕死亡,它一直想說服我:「如果我失去外在的所有一切,我也會失去一切」但我發現這並非真相。

當我意識到這件事情時,我又再次獲得了安全感,而這個來自了悟感的安全感,似乎又帶我往前走到 80% 的第四階段。

 

學習三:沒有意義也沒關係,不是每件事情都應該有意義

因為上一個的學習,我也發現了更深層的我跟自我的本質關係,一開始,我將新的自我當作敵人,但當我接受新的自我,它反而開始將過去的自我視為敵人,兩者始終在互相打架,但我並不想發生這種事,這其實就是我們常常在說的自我和解。

我理解到,舊的自我其實也很盡責的保護著我,但新的自我在本質上更加成熟,而新的自我的誕生,都要歸功於舊的自我過往的努力。所以我們可以跟舊的自我說:「你不會消失,你會一直在這裡,現在我們有了新的夥伴,你不用再一個人承擔所有事情了」,新舊自我都是「我」的一部分,我們不該讓它們彼此為敵,而是彼此結盟,完成合併。

到了這邊,我的雙腳才真正確實的 100% 踏入第四階段,第四階段一直在嘗試問我「即便一切都沒有意義,你是否還能欣然接受、開懷擁抱?」我也發現只要好好地接受「沒有意義也沒關係,我的生命想帶我看見什麼,我都全然接受」的想法,意義感瞬間就回來了。

接下來我會繼續跟你分享我從第四階段走到第五階段的歷程,自我成長的路還沒走完,但你應該開始慢慢感受到,自我成長除了外在的追求以外,還有太多東西可以探索了。


 

第四到第五階段的必修課

前面提到,從第三到第四階段,你會經歷「crisis of integrity ( 認知崩壞 )」的過程,當你放下過去的已知和成見,用新的方式去詮釋這個世界,就能穩穩處於第四階段。這個階段的人可能會開始逢人就想要分享自己的這段歷程,但對還沒有經歷過的人來說,可能是毫無感覺甚至聽不懂的。

此時第四階段的人會覺得有點孤獨或是有種孤芳自賞的感覺,因為身邊沒有人聽得懂你在說什麼。作者也說在第四階段的人最在乎的其實是精神層次的支持,也因此產生了「勸世」的執著,想要身邊的朋友都一起進入這個你認為很美好的世界,跟著你一起覺醒!

但這些其實都是你想要的,不見得是別人的,當你意識到這點,就會開始體驗到作者說的「The Wall」,我稱之為「破繭而出」,它是你從第四階段走到第五階段的分水嶺,也就是覺察到自己想要改變別人的優越感,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在第四階段的前後我們都有執著,在第四階段前執著來自於外在成就,但在第四階段執著開始來自於內在自我。你開始強迫性地想要看見每件事的本質,擠出每件事的意義。但作者說,這就是從第四到第五階段的必修課,你要開始放下你的優越感,並接納過去的自己和他人。

回到前面毛毛蟲的比喻,當你變成蝴蝶後重新看還是毛毛蟲的別人,你需要開始認識到,其實身為一個毛毛蟲也沒什麼好不好,當你慢慢走到第五階段,除了會發現自己不再需要外在成就來建立安全感之外,你也會看見,過去的自己的所有行為都是可以被理解的,沒有哪個比較好或差,每個人就只是處在不同的學習階段。

自我成長的六個發展階段

第五階段:安全感來自使命感

重點從來都不是我,我的執著沒被滿足也沒有關係

第五階段是一個很有能量和智慧的階段,到目前為止,我們走過了「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過程。

  • 見山是山 ( 第一到第三階段 ):眼前就只有一座山,覺得這座山就是一切 → 認為事情出了問題就一定是有地方要調整,只看到事情的表面
  • 見山不是山 ( 第三到第四階段 ):登上了山頂,卻發現自己剛爬到的山只不過是座小山,外面還有千千萬萬座大山 → 經歷認知崩壞,開始懷疑過往相信的一切
  • 見山又是山 ( 第四到第五階段 ):接受了外面還有很多山,也不否定過去爬過的那座山,就繼續往前走就好,山就是山 → 所有事情沒有好壞,僅此而已

作者說,如果你順利從第四階段移動到第五階段,你的心情和行為都會大大的不同。因為前期的自我覺察,現在你對自我的感知、事情的本質、對自己來說重要的事情是什麼,都有了更清楚的認知,你想的和你做的事情通常都是對齊的。

作者也說,人到了第五階段會變得愈來愈謙虛,你會發現任何成就、天賦、智慧都不屬於你,而是屬於大家的,我不是重點。這不代表你不會再有新的成就,只是這已經不是你最關注的事情了,你最關注的是你有沒有活出你自己的使命。

使命不一定是某種職業或身分,甚至不能具體化,但就我這一年來的研讀跟觀察,我覺得使命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它跟哲學有些類似,都是被活出來的。第五階段的人會很清楚知道什麼對他來說是最重要的,以及他要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過每一天,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他的使命

如果說這樣的生活方式最後得到了什麼新的成就,那也只是執行使命時的一個附加價值罷了,有很好,沒有也沒關係。我遇到的我認為經歷過第五階段的人,他們都有幾個特徵,第一個是總呈現一種老神在在的感覺,他們知道是他的就會是他的,跟他們相處會有種強大的安定感。

第二個是這些人都挺隨和的。沒有一定要怎麼樣,但他們不是沒有想法,只是覺得不需要執著。第三個是你會覺得他們將人生過得很輕鬆,並不是他們不在乎,只是少了一些自己給自己的枷鎖,想做就做、不會就學、累了就休息。

我覺得能做到這樣的程度,他們肯定放下了許多過去的執著,超越了個人的喜好、接受了世界的真相,這讓我不得不對這些人感到敬畏和佩服。很多人走到第五階段都是在生命晚年的時候,這也是為什麼成功到達第六階段的人不多,但其實也沒有一定要進到第六階段。

如果你在第五階段待的開心,那就待著吧!從第五階段進到第六階段,是一個完全臣服的課題,臣服於什麼呢?有些人會說是神、有些人會說是靈性,而我在這裡想翻譯成「空」,也就是說,即便第五階段的人能穿越喜好、放下執著,都不一定能在精神層面完全臣服於無我的境界。

自我成長的六個發展階段

第六階段:安全感來自存在感

我光是在存在,或曾經存在,這本身就有意義

第六階段原文為 Power by wisdom,作者之所以用 wisdom 這個詞,是因為他說有許多生命的奧義、宇宙真理跟智慧,會在這個時期被你理解和定位,可是我覺得這個說法對一般人太抽象了,所以我在這邊翻譯成存在感,意思就是說這個階段的人會深刻的理解到,我光是存在就是一種安全

所謂「存在」不只是肉體存在於這個世界上,更多是精神和意識層面的存在。不管我是否溫飽?是否有成就?我光是在這裡,這本身就有意義,一個殘疾的老人的價值跟美國總統是一樣重要的,所謂的無我,或者我稱它為「空」的,就是一種概念上的完全瓦解,一般會說這個人「開悟」了!

想想和尚或薩古魯這類開悟的人吧!這些人的日常總是粗茶淡飯不招搖,他們對生活的「感受」就是他們取得安全感,以及滋養自己的方式。他們通常會花很多時間透過冥想等方式跟自己相處,也很有「奉獻」的精神,並從中感受自己的存在,存在本身就是安全的、完整的、圓滿的、有意義的。

作者也說第六階段的人最大的特徵就是「毫不起眼」,我個人對這個階段還沒有很理解,我也還沒有機會好好跟第六階段的人促膝長談,但可以從這類人的影片中體會到一些箇中道理。智慧存於空氣中、道理存於留白中,一種無言勝有言的感覺。

 

本文結語

自我成長的六個發展階段

總算是把這六個階段的細節講完啦!走完這一趟,我真的有種回到原點的感覺,這邊我想再快速的總結一下每個階段我最大的學習有哪些。

  1. 安全感源自無力感:需要靠比自己更強大的存在的協助,來達成自己的需求
  2. 安全感源自歸屬感: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再是 Nobody,而是 Somebody
  3. 安全感源自成就感:只要外在條件狀態好,內在就能感到安全與力量
  4. 安全感源自了悟感:沒有意義也沒關係,全然接受就好
  5. 安全感源自使命感:重點從來都不是我,我的執著沒被滿足也沒有關係
  6. 安全感源自存在感:我光是在存在,或曾經存在,這本身就有意義

每個階段的對角線,剛好都是互補的另一面,第一階段對應的是第四階段,兩者都是對自身能力的開發和認識,在第一階段你需要透過外在條件來幫助你認識自己,然而在第四階段則是學習透過內在的感知來認識自己。

第二階段對應的是第五階段,一開始我們需要歸屬感來獲得安全感,也代表我們還在形塑自己的三觀,當你看到其他人有你想要的三觀時,就會被深深的吸引,而第五階段我們的三觀開始成形,看見對自己來說什麼是真正重要的,我們也開始成為當初嚮往的自己。

第三階段對應的是第六階段,也是相差最大的兩極,第三階段是自我最膨脹的階段,將「我」的概念發揮到極致,而第六階段則是最樸實、低調的階段,反而是將「無我」的概念發揮到極致,別人可以奪走我外在的所有一切,但奪不走的,是我的精神以及存在。

自我成長的六個發展階段

我們都想成為有用的人、想過上更好的人生、為社會貢獻、害怕自己變成他人的負擔等等,這些驅動力,本質上都是很美的,但很可能不是真相,你不需要把事情做得很好,才值得擁有好的人生,你認為自己需要做些什麼才值得有價值的思維,其實是很值得被挑戰的。

看完這整篇文章後,相信你已經了解了自我成長的六個發展階段,你覺得自己現在處在哪個階段呢?下一步想要怎麼做呢?其實,在哪個階段都沒關係,它都是你人生的很美好的時期。

不要想著要越級打怪,也別忘了,每一階段都是很不錯的階段,只要用心地過生活,你終究會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的自我成長,到那個時候,你一定會感謝自己過去經歷的一切,那現在呢?就好好過好每一個當下吧!不管那是快樂,還是痛苦,都是來自宇宙最美好的禮物!

免費 1 小時線上課程

個人品牌硬實力動畫

如果你對個人品牌感興趣,並且想要打造一個不被地點限制的事業,歡迎索取我的 1 小時個人品牌硬實力免費線上課程,在這 1 個小時裡,我會和你分享四個你不曉得的自媒體獲利模式和經營法則,教你如何避免初學者經營品牌時常犯的錯誤,找到熱情、提供價值。

馬上報名 1 小時免費課程

烏卡時代

經歷了烏卡時代到巴尼時代的我們,該如何應對充滿不確定的未來?

最近會不會感覺到整個世界和社會都變得愈來愈不穩定了呢?每天都有新的科技出現,每天都有新的國際事件在發生,今天才剛學到的新知識,可能過幾個月就要被汰換掉了,其實,這就是烏卡時代的特徵,我們到底該如何面對烏卡時代的不穩定性,又要如何迎接下一個巴尼時代的到來呢?

這集我想以我個人的觀點來跟你聊聊生活在後烏卡時代的我們,該如何調整自己的狀態,並迎接未來會到來的新趨勢。

💌 訂閱佐編茶水間電子報
報名免費品牌經營培訓課程
預約一次性免費一對一諮詢
❤️ 贊助佐編茶水間持續做節目

【 用聽的 】收聽本文


什麼是烏卡時代和巴尼時代

烏卡是大概十幾年前在美國竄起的好幾個單詞的縮寫,分別是:

  • V = Volatility(易變性)
  • U = Uncertainty(不確定性)
  • C = Complexity(複雜性)
  • A = Ambiguity(模糊性)

這四個單字的開頭組合在一起就變成烏卡 ( VUCA ),烏卡時代說明我們正處在一個不確定性高、複雜又模糊的世界中,因為科技的進步,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愈來愈複雜,也導致近幾年誕生了另外一個單字組合的縮寫叫做巴尼 ( BANI ),這四個單字分別是:

  • B 脆弱(Brittle)
  • A 焦慮(Anxious)
  • N 非線性(Nonlinear)
  • I 不可理解(Incomprehensible)

這兩組單字光看中文的翻譯,就可以感覺到它們都帶著一種負面,讓人不太安心的感覺,但這就是我們現在世界的寫照。過去我們總是在用線性的方式在理解這個世界,認為「只要我努力我就一定會成功」,它比較簡單和輕鬆。

可是現在的世界已經複雜到無法再用這種方式思考了,當一件事的成效不如預期時,出問題部分的往往都不是表現上我們所看到的,時間、金錢、精神、健康、關係、技術等等都可能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我們必須要不斷來回交叉比對,才能找到根本的問題,進而去解決問題。

也因為世界變複雜了,我們需要花比以往更多的心力、腦力去應對,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在自己心中增加一些安全感,所以我們會設定目標、制定計畫,每天照表操課,但長久下來,似乎有愈來愈多人意識到這種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極致的生活方式是很難永續的。

我們開始感覺到一絲疲憊,特別是努力了很久,卻還是看不到成效的時候,這些疲憊感似乎都在告訴自己:「你太用力在過生活了!」或許你會說:「我也不想啊!但難道我就要直接躺平,讓大時代的洪流推著我走嗎?

烏卡時代

不努力就一定不會成功嗎

這邊跟你分享個有趣的現象,有許多經濟學家都曾分享,在經濟最蕭條的時候,娛樂產業反而會是最蓬勃的;在民生最不安的時候,宗教跟心靈產業反而會更加的盛行。而我也覺得近幾年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大家對身心靈的接受度變高了!

會有這種現象,可能就是因為我們的確太用力了,所以我們開始尋求身心靈的幫助,希望能夠讓自己稍微休息一下,但因為這個社會過度強化「努力就是一切,不努力的人就一定不會成功」的概念,導致即使我們真的很想休息,也容易被這個社會的價值觀給束縛著,產生認知分裂。

例如在父母的年代,當你跟他說:「我想要有一個自己熱愛的工作!」,父母可能會完全不理解,但在現代,這件事幾乎已經成為基本觀念,我對我的工作內容有熱忱是我職涯選擇的第一要素,之後才會開始比較薪資、發展性、公司文化等等。

很多人開始發現自己要的不是一份職業,而是能夠滿足想要的生活形態的工作。可是對爸媽來說,他們的觀念仍會覺得生活就是需要錢,就是找一份工作才能生活。這時觀念的不同就容易讓彼此的關係產生分歧,而且很多時候是很難透過溝通解決的。

不過就如同過去許多已經被挑戰過的概念,例如父權和女權、財務自由是否可行等等,現在回頭來看可能會覺得理所當然,但在抱著舊有觀念的過去來說,正是因為有人認為這些概念是可以被挑戰和推翻的,社會才會持續進步,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如果我們沒有人相信這個可能性,現在或許也沒有任何空間可以去討論何謂理想的生活?如何達成?所以回到要用力生活還是直接躺平的討論,我也想邀請你來思考:「不努力的人就一定不會成功」這個觀念,是否也是可以被挑戰的呢?你相信這個可能性嗎?

烏卡時代

是時候試試看不同的方式了

VUCA 和 BANI 其實都帶有一絲無常的味道,而且從翻譯中也可以看出,身處在這兩個時代的我們,很難去掌握到現在世界的規律,即便稍微抓到了,似乎又要馬上調整,我們一直在尋找一種萬無一失、一勞永逸的方法,但我覺得身在無常的時代,我們更需要的或許是一種無為的處世之道。

我們或許不用什麼事情都自己來,也不用認為光靠自己能夠解決所有的事情,讓自己稍微輕鬆一點,讓世界帶著我們前進,看看我們會到什麼地方,生命會有哪些意外的發展,或許這樣的改變,也是人類必經的演化過程吧!

每個世代都有每個世代的課題跟挑戰,有些觀念也需要與時俱進,但我相信如果持續朝這個方向前進,是能夠提升整體人類的幸福指數的。我覺得我們也要感謝 VUCA 和 BANI 時代,讓我們開始有勇氣和覺悟去思考,也許是時候試試看不同的方式了!

 

本文結語

未來會往大家都躺平、安靜離職的趨勢前進嗎?我覺得所謂的躺平並不是一種消極,而是開始去接受有不同的可能性,並非只有不斷的跟人競爭才能過上好生活,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從競爭的思維當中改變,開始走向共好共贏的思維,並且相信稍微放鬆一下,生活也可以過得很好,我想整個社會就會變成更加和諧了吧!

當然這可能還需要好幾十年的時間,可幸運的是,你我都正在見證著這一切是如何發生,每個人對世界的不確定都有選擇如何應對的權利,而你會不會也願意試著用比較無為、有包容性、有同理心的方式去過接下來的人生呢?

 

【 更多 Zoey 的資訊 】

免費 1 小時線上課程

個人品牌硬實力動畫

如果你對個人品牌感興趣,並且想要打造一個不被地點限制的事業,歡迎索取我的 1 小時個人品牌硬實力免費線上課程,在這 1 個小時裡,我會和你分享四個你不曉得的自媒體獲利模式和經營法則,教你如何避免初學者經營品牌時常犯的錯誤,找到熱情、提供價值。

馬上報名 1 小時免費課程

 

品牌是什麼

品牌究竟是什麼?先知道自己是誰,再給觀眾一個獨特的意義

覺得自己的品牌有特色嗎?你知道你的品牌真正帶給觀眾的價值是什麼嗎?很多人經營個人品牌最苦惱的其中一件事,就是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也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今天這篇文章,收錄我採訪前李奧貝納集團執行長黃麗燕的精彩對話,將跟你聊聊一個深得人心的品牌,究竟是做對了哪些事?


 

本集來賓資訊

🔸黃麗燕:Facebook官方網站

Margaret 黃麗燕,前李奧貝納集團執行長暨大中華區總裁,麥當勞、賓士、海尼根等頂尖品牌都指名要她操盤;李奧貝納也在她的帶領下,創造連續 11 年成為台灣第一大廣告代理商紀錄。

 

品牌究竟是什麼

Margaret 認為,品牌就是你對那個東西所有認知的總和。她提到,現代人的資訊量是唐朝楊貴妃一輩子的總和,當資訊超載時,大腦為了保護自己就很容易自動關機,這時品牌打再多的廣告都沒有意義。另外 AI 雖然讓產品的品質變好了,但產品之間的差異性卻愈來愈小。

人類有 85% 的購物決策是透過情感來驅動的,行銷人員雖然花了很多的時間跟金錢在解釋產品的功能和規格,但事實就是,當消費者消化不了這麼多的資訊,便只會選他熟悉的、信任的、喜歡的;而不熟悉、不喜歡的就算一直跟他解釋,他也不在乎。

這個現象導致現在品牌必須要想辦法在消費者心中建立獨特的認知,才能夠協助他們做出最簡單、最安全、最信任、最舒服的判斷,這就是品牌在做的事。用最簡單的話來講就是品牌是否有「針對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時間地點、給他一個特定的意義。」

當這個意義成功累積出來了,要被拿掉就不容易了,消費者也不會再用理性去做分析你的產品,因為這對人來講是很費心費力的,消費者買的不是產品而是價值,Margaret 認為商業行為最棒的一件事就是「用我的美好換你的美好。

品牌是什麼

品牌有哪些元素是產品沒有的

Margaret 覺得,品牌跟產品最大的差異在於價值,產品只是單純滿足顧客某個特定的功能或需求,但是價值是透過思想、經驗或感官去獲得的對品牌的瞭解。對消費者而言它雖然無形但卻很具體,別人看不見但感受的到。例如我們看到某個人背著愛馬仕的包包,或者全身上下都穿無印良品,我們就會對這個人可能喜歡怎麼樣的生活方式有一個印象。

用一個小時去比較的叫產品,但是花 0.1 秒決定的是品牌

企業跟自媒體在品牌經營上有什麼不同

Margaret 提到,單純就品牌的本質來說,是沒有不同的,品牌是「你知道自己存在的目的跟意義是什麼」,你有什麼特殊的承諾而且可以傳達給觀眾。而不同之處在於企業的人數較多,所需要的行銷手段、資源規模、接觸方式都跟個人是不一樣的。

每個自媒體都有他的獨特性,重點只是怎麼把它找出來,並跟全世界認識你而且認同你的人講你相信的話,Margaret 覺得現在這是一個很棒的世界,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要抓住這個機會。

品牌是什麼

怎麼找到個人品牌的獨特價值

Margaret 提到,首先就是要認識自己,去想想自己做什麼事情會很開心?自己擅長做什麼事?只要能夠做自己很擅長、很想做的,慢慢在做的過程中人就會過來,也表示你的品牌在他的生命裡已經開始有了意義,那個就是品牌價值之所在。

此外,也要去認識對你有興趣的那群人,去知道你要吸引什麼樣的人,才會知道你做出來的東西有沒有符合他真正內心最想要的,產品做好是自己說了算,但品牌是顧客說了算,你認為最棒的東西,可能不是人家最想要的。

所有品牌的核心都來自於「你相信自己是誰」、「你相信自己最擅長、最喜歡且可以幫助到別人的是什麼?」而品牌的累積,都來自於你傳達的這些資訊是否有長期的一致性、穩定性跟持續性。

我們每次想的都是消費者口袋裡的錢,但做品牌其實像談戀愛一樣,要真心去了解對方想要什麼,你才會提供給他真正想要的東西。品牌的存在一定要有利他的因素,去找到客戶的需求,再從裡面去思考、擴散、溝通、連接,慢慢就會累積起品牌,這絕對不是一夜而成的。

 

本文結語

我很喜歡跟資深的長輩們聊天,倒不是因為他們會分享什麼很難懂的內容,反而是在字裡行間,可以聽到一些智慧,這些話看似簡單,背後蘊含的一些哲理,這是跟長輩談話時,很值得細細品味的地方。

Margaret 提到品牌是右腦的語言,是用價值在溝通,而消費者買單的就是價值而不是功用,而價值是由情感持續溝通累積起來的。去問問自己做什麼事情很開心,並試著從中去找到利他的價值,你的觀眾究竟從你身上獲得了什麼啟發?感受到什麼價值?

這些最後都會被觀眾在內心賦予意義,也會在他的心中建立起品牌的形象,也要記得掌握品牌的一致性、穩定性還有持續性,剩下的就是讓時間去發酵了。

 

【 更多 Zoey 的資訊 】

免費 1 小時線上課程

個人品牌硬實力動畫

如果你對個人品牌感興趣,並且想要打造一個不被地點限制的事業,歡迎索取我的 1 小時個人品牌硬實力免費線上課程,在這 1 個小時裡,我會和你分享四個你不曉得的自媒體獲利模式和經營法則,教你如何避免初學者經營品牌時常犯的錯誤,找到熱情、提供價值。

馬上報名 1 小時免費課程

 

【 雙11課程超級半價優惠 】Brand Your Life 個人品牌線上課破天荒 5 折(再送台北同樂會免費門票)

X